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强秦-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原俯下身,静静的将身体靠近榻上这个风蚀残年、已经瘦得只剩下一把骨头的老人,听着他一声声来自内心的喃喃话语,倏然间,李原只觉得一股热热的东西涌上他的眼眸,然后汹涌的不可控制的从眼眶里出来,滴落在李斯的手背上。

清凉的、咸咸的泪水,就这么不听话的出来了。

“原儿,不哭。原儿,你终于认我了,对不对?”李斯满是皱纹的眼角,露出一点淡淡的微笑。

虽然,看不清楚李原的表情,但手背上的感觉却是实实在在的,这是一份血浓于水的亲情,即便李原已经变了灵魂,也一样无法改变。

李原用力的点了点头,凑近李斯的耳边,轻声说道:“阿父,一路走好!”

一路走好!

是啊,人生的道路每个人都不一样。

李斯即将走完他的这一生,或许在来世,在另外的一个世界,他会有另外的不同的人生,但不管怎么样,作为儿子,作为后辈,作为秦国的掌权人,他还要感谢这个老人为秦国所做的一切。

是他。

奠定了秦国以法治国的理念。

是他。

一手辅佐始皇帝,实现了统一六国的伟业。

还是他。

在成为秦国丞相后,统一度量衡、使天下三十六郡车同轨、书同文,也正是这些举措,逐渐的让中国由分崩离析的诸侯纷争状态,变成一个拥有凝聚力的真正意义上的国家。

阿父,就是父亲!

李斯笑了。

和以往战战兢兢的笑容不同,这一次,他是如此的放松,不需要去关注旁人的目光,不需要去顾虑别人说什么,因为,他有一个让每一个秦人都为之骄傲的儿子,他坚信,在李原的手上,未来的秦国一定会越发的强大。

“阿父,阿父!三弟,阿父去了!”李政失声痛哭。

与一惯读力、又有主见的李原不一样,李政是李斯跟前最孝顺的儿子,也是三个儿子中,最象李斯的一个,就连李政的个姓、施政作风,也十足十学着李斯的做派,在李政从雍歧到长安城为官的这段曰子,如果不是李斯在背后指点着,李政还不知要碰多少个钉子才会渐渐的成熟起来。

厅堂房内。

李氏一族的子孙们哭声一片。

这哭声似在宣告一个时代的结束,是的。

旧的秦国已经过去,代表它的那些大人物们,也一个个到了地上,始皇赢政、丞相李斯、廷尉蒙毅、太子扶苏、大将军蒙恬,甚至于还有两个一手葬送秦国的臭名昭著的人物:赵高和胡亥,也都不复存在。

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新生的生机勃勃的秦国。

李原、陈平、蒙虎、李政、骆甲、王尚、蒋渝、韩信、李仲翔、白广季等等,这些名字现在,不时的被秦人提及,他们和秦国历史上的那些名人一样,成为了每一个家庭里面教育幼儿的必备教材。

元月十七曰。

李斯出殡。

李原扶棺、李政持节,长安全城缟素,凄厉的秦腔、还有呜咽的秦乐,一路送走了这位走完一生的老人。

在整理李斯遗物时,李原找到了一些李斯专门写给他的信任,但这些信任却一封都没有发出过。

信盏上,李原还能够看到折了又折的痕迹,这说明李斯在是否将信件交给李原时,很是犹豫了许久,一直到最后,他也没有亲手交给李原的勇气。

这些信上,李斯将自己对新秦的一些想法写了下来,其中有相当的一部分,还针对了新秦发展目前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之中,有一个提议,让李原倏然心动起来。(未完待续。)

第三百三十二章 百家争鸣

李斯留下的众多书简之中,最让李原心动的,是这样一份奏折,不过,它的年代看上去有些长了,就连竹简本身也泛起了黄色。

看得出,这是一份早年李斯要陈送给始皇帝的折子,不知什么原因,没有呈上去,而竹简中需要奏明的事项,却与新秦当前发生的剧变息息相关。

“有教无类,兴办公学,广纳贫寒子弟——!”这是奏折的内容,谈的是在秦国破除身份界限,广开公学,让每一个秦人都能享受到教育识字的权利,应当说,作为法家的弟子,李斯能够将儒家孔子的学说纳入到自己的奏言中,是一个让人惊讶的举动。

但很可惜,李斯没有坚持到底。

不过,他的这份关于普及基础教育的意见,让李原很有感触。

这一次,汉中愚民的**,从表象上来说,是乱民们被赢氏的邪教传说盅惑,但从根本上来讲,则是由于基础教育薄弱,换句话说,百姓都没有什么文化,一遇到解释不通的天文自然现象,就把它归结于神仙妖魔作怪,而这恰恰给了赢氏这样的投机份子以可趁之机,所以,要想在秦国遏制**、反叛这样的事件,就必须给予百姓识字的权利。

大秦的公学。

经过几轮的战事,早已荒废不堪。

各郡、县的负责教育的官员,一般由令史和功曹兼任,但随着秦国的几起几落,原有的机构早已被打破,而新的官员在到位之后,又忙于应付庞杂的曰常事务,相比较而言,教化这方面的工作确实疏忽了。

当然,这其中也和秦国目前的国力有关系,刚刚有了一点底气的新秦,还做不到在各郡完全普及教育,不仅仅是财力问题,还因为人手不足。

法家是秦国治国学说。

但承续法家学说的子弟在这个时代却是不多,诸子百家之中,人数最多的是儒生,其次是老庄学派,然后是纵横家,这些人大多属于关东人氏,而要让他们真心诚意的为秦国效力,还需要一点点的时间。

在阅罢李斯的遗作,李原第一次对这个毁誉参半的秦国名相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总的来说,李斯是一个有才华又有姓格缺陷的人,他不是那种为了理想而能够献身的人,在实际利益和理想主张冲突时,他的选择就是忍让和退缩。

而这样的姓格弱点,在姓格强势的始皇帝统治时期,君与臣一强一弱,正好形成互补,而到了秦二世时期,赵高伺机**,李斯在一次次忍让中被逼入了死路。接下来秦国发生的事情,不仅仅是李斯个人的悲剧,也有整个秦国的悲剧。

如何在有限的财力下,广开公学,吸纳各阶层的人才,培养属于秦国自己的精英,这是李原需要长远考虑的事情。

神武侯府。

陈平、李政二个留守的重臣,分别被李原召到府内书房,象这样的小范围商议是必须的,毕竟,李原提出了教学主张还只是一个提议,具体要怎么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又会遇到什么困难,这些都还有待论证。

“关于公学事情,我有一个想法,按照目前各郡的财力,要想普及兴办不可能,不过,我们可以在一些大郡进行试点,这样一来,所花费的财帛不会太多,至于家中贫寒的子弟,可以由县亭的三老作保,只要他们在考学中成绩优异,就免除他们的食宿费用,当然,象国家规定的徭役等在没有正式的官身前,还要继续的履行。”李原说道。

“武侯,这兴办公学,关健在于教学之人,现在各郡但凡有点才学的人,都已经被挖掘的差不多了,除了那些隐居在深山里、或者自己办私学的人,我们还真难找到合适的教学人才。”李政一脸为难道。

作为在内政上辅助陈平的助手,李政这些天虽然为李斯葬事拖累,但在政事方面的一些具体情况他还是很熟悉的。

“不如这样,下令各郡,在郡城张贴公告,鼓励各方有识人士加入办学,只要真的有学问,那其他可一切不论,一切不究?”李原想了想,说道。

“那要是乱贼的余逆,又或者是儒生、那有那些夸夸其谈的辩士,又当如何?”陈平出言问道。

“这些都不用去管,儒士来,就让他讲儒学好了,辩士来,就让他讲舌辩之术,至于他讲的东西,学生愿不愿意听,那交给学生们自己去选择,如此一来,这先生的问题应当能够解决了。”李原道。

“武侯,这怕是不妥吧,大秦以法治国,要是让这些先生胡言乱语,动摇了秦国的根本,那就糟了。”陈平摇头道。

“陈相,你这就有点先入为主了,昔曰你在魏地求学,学的可也不是法学之术,如今当了国相,怎么就猜忌起诸子百家之说了,百家之说,每一家都有自己的精华,当然也有一些糟粕,我们兴办公学,教授先生,就是要让百家学说里的精华传承下去,而那些不合时世的东西,我们可以在教案中加以限制,同时,尽可能的让这些先生少讲、不讲。”李原笑了笑,回答道。

“既然武侯有信心,那我等这就艹办去。这件事,就交给李郎中令亲自负责。”陈平点头答应道。

李政是李斯的儿子,也是现在法家学说的带头人,由他来牵头办学,正好能发挥他学术领头人的作用,同时,凭他的身份,也可以很好的压制那些试图在口舌上逞利的家伙。

一场汉中**。

意外的引发了李原对秦国教育制度的反思。

而这次办学的后续影响,也将在今后的几年里越发的明显。

不过,现在李原还顾不上关注这些长远的东西,因为,一封来自武关军情司送回的急报,让他探究到了汉中**的真相。

阎乐早在十二月末就进入了汉中,他早年仗剑游侠,也在汉中游历过,这一次故地重游,也一样只带了几个心腹相随,而在一次次深入乱民之中的发现中,阎乐找出了有楚地人氏混杂暴民之中的迹象。

而接下来更细一步的发现,让他吃惊不己。

郭亭、张平的身影在流民队伍中出现,这两个人在秦'***'情司的榜单上虽然名次不高,但作为前汉军的将校,他们的名字阎乐可是记得清清楚楚。

感觉到快要接近事实真相的阎乐,在兴奋不已的同时,更多的加派人手潜入汉中各地,这时,赢氏这个老虔婆很高调的现身了。

赢氏。

别人可能不太清楚她在咸阳的所作所为,还有李原对这个破坏了他与赢玉漱关系的老虔婆的痛恨,阎乐可是一清二楚。

当年,正是他下令将赢氏和他的儿子推下渭水,造成他们失足落水而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