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么多年过去了,建国之后的汉国不但有了军事学院,连带培养文官的的那个什么“太学”也搞了出来,怎么也该培养出一批合格的行政文官了,为什么要开出不错的条件去让汉中郡的官员留下,同时也开始向巴郡和蜀郡的地方或是官僚隔空喊话来着?
所谓的汉**事观察团已经距离咸阳不足一天路程,扶苏他们无论如何也该在那支观察团到来之前摸清楚吕哲的意图,好有一个符合实际的应对方案。
想要了解一个人的思考方向,从局部来进行分析太有狭隘性,必须是从一连贯的全局来进行推演,扶苏等秦国众臣聚集在一起正是在做这么一件事情。
他们将吕哲一直以来的作为被列成一张又一张纸片,又搬来了颇大的沙盘以兵棋重演模式在理清思绪。
关于吕哲对汉国官僚的分布模式,汉国新的制度,针对治国所下的行政命令,对军队的一再整编,秦国所知肯定是不完全,但仅是他们知道并记录的纸张就叠成了一大叠。
在那个显示泗水郡、东海郡、薛郡、琅邪郡的沙盘之上,山川河流和城池分布方位可能并不正确,但是看去也有直观的印象,上面也有代表齐军和汉军的小旗子。
很多人以为沙盘是到了近现代才用西方传入华夏,可是实际上在春秋时沙盘已经出现,到了东汉时期才被完善,现在被摆在大殿上提供给扶苏等人观看的沙盘,看上去有些简陋,不过却也能有个比较直观的参照性了。
关于吕哲的性格已经不止一次被研究,今次也才有扶苏拍板然后秦国做出大魄力地割舍三郡之地。汉军北上的动向秦国并不全面了解,但是根据只言片语又有沙场宿将来复原也能**不离十地推断出一些。
该有的结论已经有了,现在面临难题的是,在吕哲看似很好说话的情况下,那里面到底是有什么用意……或者说阴谋?
“联军在三川郡抽调兵力,徐(岩)将军的意见是放任齐军调动兵力,不趁这个时机对联军展开会战,同时也不将战线向前推进,”扶苏有些迟疑:“这么做是不是太明显了一些?”
汉国坐看秦与齐、燕、赵打了那么久,这一次秦国成了那个有机会坐视的一方,他们既是觉得应该趁势歇口气,至少是中原军团赶紧进行休整,另一方面又担心汉国会因为秦国的这一举而推翻已经商议的决定。
“适当的进行迫近吧?”一直没有说话的隗林还是那个昏昏欲睡的模样:“大秦与汉初步显示结盟迹象……现在大秦有求于汉王。”
扶苏也是这样认为的,但是他不得不将徐岩所上奏的因素进行思量,中原军团自组建以来已经连续打了五年,不过高层该是怎么个殚精竭虑法,战死一批又增援一批的士卒早就疲惫不堪了。
一支军队连续保持五年的作战姿态,算得上是战役的会战也至少是有五场,要说中原军团缺乏韧性那是绝对胡扯,但是近期以来中原军团对上联军的优势越来越小,徐岩也一再恳请有休整机会,可见中原军团真的是达到一个临界点了。
不但是中原军团,蒙恬虽然没有公开上奏过,但是在私下的信件交流中也一再向扶苏谈及长城军团的疲态。
秦国最后的武力,两支军团的重将一共担忧军队支撑不了多久,扶苏说不心惊胆颤那绝对是假的,也才衍生出割让三郡的事情,后面又搞出邀请汉军北上参战的事宜。
“军队疲态掩藏不住的,不如……”蒙毅咬了咬牙:“如实告知汉国,且看汉王会有什么应态度?”
没人吭声,但是秦国处境如斯,还能怎样呢?
第六百五十四章:国祚(二)
秦自东出以来就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得到过修生养息,一直便是以迅猛的姿态打完那国攻这国,因此也才形成山东诸国对秦国的敌视。
其实在那种国际环境下,不但是秦国,列国也没有得到过真正的**,最后不过是行政体系强于列国的秦国硬撑了下来,以一国之力硬生生用了二百多年的时间将列国给拖垮了,才有到了秦王政这一代的一统局面。
之前秦国没有因为长久的处于战争状态显现出不堪趋势,那里面有太多的因素,最为重要的却是商鞅变法的作用在支撑。
嬴政搞中央集权算是自行把支持秦国的一套行政体系的根基挖掉,才让失去追求的举国上下显现出颓废姿态。
扶苏逐渐掌权之后做了诸多的补救,可是破坏远比弥补来得轻易,民心受创的秦国是又一度恢复众志成城的局面,但是其中的裂痕却是怎么也不会消失的。
时代在变迁,情势也不断在改变,扶苏是一个很容易认清现实的人,秦国经过一再的折腾已经不是那个鲸吞天下的存在,秦国想要再次站在那样的高度不说没有可能,但是付出的努力可能是需要几代人的积累。
扶苏已经知道自己日后的执政方向,他所要做的就是保证秦国的国祚延续,这样一来就不能再把自己定位在拥有天下的位置上面,该是一个努力挣扎求生存的国家,什么时候该割舍,什么时候又该争取,需要足够的政治智慧。
当前最为重要的是看清楚汉国的本质,也需要了解吕哲的心到底有多大。而这个恰恰是最难以进行判断的事情,吕哲一直以来表现都比较矛盾。
从不断派军开扩南方来看,吕哲对土地有着疯狂的占领**,但是偏偏又能无视能够轻易占领的南阳郡、陈郡、泗水郡。魏国和韩国也不是什么太难灭亡的国家。两个从复立之后就一直显得弱小的老牌国号一直存在着,她俩似乎还从吕哲手里获得了南方的飞地?
吕哲有无一统天下的心思?秦国马上就能从北上的汉军接下来的行动中得出最好的判断。
汉国派往咸阳的观察团人数并不是太多,该使团是以汉国二等男爵共尉为首的一帮人员,其中还有五等男爵何怿和武梁,二十来个军方的将领;文官体系的人是娩杓、陆贾、郑君、郦食其、陆南。
三十名来自军方的将领,六名文官体系的官员,他们到了咸阳之后被丞相王绾安排在驿馆当中。
几乎是在刚刚安置之后,娩杓就求见扶苏,而共尉也代表观察团请求了解上郡边境秦军与匈奴为首的草原胡人交战情况。
娩杓不会在咸阳待太久,他是代表汉国过来与秦国协商贸易的官员。其中就有关于对巴郡和蜀郡定价的任务在内,主要目的还是了解秦国急需的物资有什么,秦国又能拿出什么提供给汉国。
扶苏得到汇报的时候有些惊讶:“这么急?”
是有点急了,现在的生活节奏不快,一件事情用上十天半个月已经算是够快的,娩杓一来就求见,充分展现出越快解决越好的姿态,很显然是想在最短的时间内谈妥。
蒙毅点头:“大秦在行政效率上比之列国迅速,但是汉国对做事的效率追求更加偏执。宁愿忙死忙活快点将事情做完,随后处于无所事事的状态,也不愿意一件事情拖沓。”
这就是扶苏羡慕吕哲的地方,吕哲是开国之君。并无任何历史包袱,对于行政体系的建设和国情的控制总是能按照自己的想法,扶苏有心改革秦国却是不得不考虑变动所带来的风险。
“并不需要我亲自接见吧?”扶苏有些迟疑,他本来就不是一个果断的人。不然就该直接指派人员前去接洽,而不是迟疑不决。
蒙毅再次点头:“由臣前去先行商谈,也好留些转圜之地。”
说的是关于巴郡和蜀郡的这件事情。秦国是拿出魄力来进行割舍,压根就不想留下任何借口让吕哲能有出师有名的机会,可是以冯去疾、王绾为首的一些大臣却是请求扶苏考虑一下秦国府库空荡荡的现实,认为这件事情上有可操作的空间,该找出一个不让吕哲有开战借口又能得到实惠的办法。
秦国并不是没有遭遇过如现在这般的事情,在过去的处理上有些成功了,有些却是引发了很大争议和面临战争,最有名的该熟韩国的“上党事件”,也就是导致秦国与赵国爆发战争,打了长平之战的那次。
“其实……若汉王有心开战,有无借口又怎么样呢?”扶苏看着蒙毅都走到门边了,迟疑着说:“府库空虚确实是一个不得不解决的难题。”
若说冯去疾和王绾那批人是认为有操控空间,蒙毅就是那些认为不应该留下战争借口的人之一。
“过去大秦是只注重实际利益,从不被世人的舆论所左右,那是因为大秦有能征善战的大军,也有函谷关可以将列国挡在关外,哪怕大秦失信也不过是闭关自守的局面,”蒙毅苦笑了一下:“现在大秦军队不再是天下唯一强军,函谷关也未必是大秦牢不可破的壁垒……”
也就是说,大秦不可能像过去不在意别人的看法,一个不讲信用的国家别人也不会对这个国家讲信用,秦国在面临这样的艰难局面之下要是有诚信的底子,何苦会走到这一步?该是明知道汉国崛起的时候,用邦交政策与齐、燕、赵休战,或是临时结盟或是解除战争状态,偏偏因为有那么多不讲诚信的前科让列国打死都不愿意相信秦国,休战的试探从一开始就被强硬拒绝。如此一来也不至于眼睁睁看着汉国一日比一日壮大,然后走到如今的局面。
扶苏也是苦笑连连,摆了摆手示意蒙毅可以离开了。
秦国为求目的不折手段是在秦孝公执政之后才有的,吃了太多次不讲信用所带来的“美食”,吃亏那一方又屡次干不过秦国。秦国上下皆是认为反正吃亏上当的那一方打不过自己,一直上当也是太过愚蠢,结果就是让秦国压根就不将不讲信用当回事了。
其实列国愚是愚了一些,但是蠢就不一定了,他们还不是认为国家形式的约定神圣无比,该不会有人拿这个来出尔反尔,一次的上当两次的上当……最后就干脆不再相信秦国的信用,似乎也开始拿自己国家的信用不当一回事,华夏的邦交政策开始趋于“不讲信用是一种智慧”的体现。
不得不说,是秦国教坏了列国,也间接使得列国因为互相不讲信用产生隔阂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