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末将明白,末将这就赶去任城……”
“还有……问问燕王,能否为梁王殿下厚葬……这不是条件,是某的请求。”
“大帅忠义!”
背对着杨崇本,葛从周摇了摇手,示意杨崇本可以离开了。杨崇本再次恭恭敬敬叩首三次,然后退出了内书房。
……
三月初一,驻守任城的张延寿、丁会、霍存、杨崇本等泰宁军高级将领,将四门打开,正式归附燕军。三月五日,兖州易帜,李诚中进入兖州城中,前往葛从周府上探望了这位斐声宇内的一代名将。
李诚中没有为难泰宁军,皆因这支军队确实战力不俗。按照军事参谋总署对于降军的方略,暂时授予泰宁军新的野战军番号——兖州军。泰宁军上下官职不变,全军只有数千人自愿返乡,留在军中的仍有五万人。因为这支军队兵员太大,所以在使用上进行区分,张延寿任左厢都指挥使,霍存副之,丁会任右厢都指挥使,杨崇本副之。军事参谋总署从教化司抽调了一批教化官和虞侯,将兖州军左右两厢的厢一级指挥部建全。军一级的指挥框架则暂时不设,以待将来。
降军自然有降军的觉悟,张延寿、丁会、霍存、杨崇本等人立刻请战,要救援被吴军围困在下邳的李晖,尤其是杨崇本最为积极,自从和娇妻团聚后,他的心情大好,对于李诚中几乎是感激涕零,此刻自然要好好变现一番。
李诚中本来还想请葛从周出山,担任兖州军统制,或是到军事参谋总署任职。李诚中拿出虞侯司副总管的职务热忱招揽他,可却被葛从周婉拒了。葛从周病体沉重,的确不能再劳心劳力了,因此,李诚中干脆将梁王在汴州的宫室赐给了他,让他去汴州安心休养。
无论是谁,都不可能让葛从周留在兖州,这一点葛从周心知肚明,于是也不耽搁,没过几日便将家眷迁居汴州。他等若是以自己为质,换取泰宁军将士的安全,这么光明磊落的做法倒让李诚中略感有些惭愧和内疚。
三月十五日,新设兖州军左厢抵达徐州,与钟韶的南路军会师,兖州军右厢则赶到了沂州南端的承县。两路大军稍作整顿后,一西一北,向着下邳进军。
吴军大将王茂章猛攻下邳月余不果,接到燕军即将赶到的消息后,连夜撤军,下邳之围遂解。
三月二十日,燕军开入下邳,李晖向钟韶投降。至此,雄踞中原二十年的宣武系军事集团,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
第一百三十一章中枢之要
ps:晕菜,神的愤怒兄,这个这个这个,大额打赏,叫老饭情何以堪!内牛满面啊!一会儿继续码字,今天必须加更了。
泰宁军的不战而降,令河南道大部地区成了李诚中控制的土地,如今的李诚中,不算关外千里沃野,已经实有河北、河东、河南中西部六十余州,人口一千三百余万。按照河北方面的估算,几为天下户数的四成!
如此一个庞然大物成型,令王师范察觉到了天下大势的变化。
王师范本为将门之后,父亲王敬武牙将出身,后任平卢节度使,王师范可谓子承父业,是典型的官二。说起来,这位官二在天下诸藩间也算大大有名,但出名的并非其武勇。王师范笃好儒家,家中藏书过完,帐中延揽了一大批“圣人子弟”,最喜谈论经文。虽说诗词不行,但学问很深,是藩镇中最有学识的。他推崇孝道、爱戴百姓,治下可谓安居乐业。
但王师范似乎并没有继承到父辈的武勇,无论对内对外,都更倾向于权谋解决问题。王师范十六岁接掌缁青大权,部将卢宏不服,王师范就写信说,自己年纪轻轻,资望不能服众,只求保全性命,情愿将大权交给卢宏。结果,王师范在宴席上将前来收权的卢宏斩杀。
天复二年,王师范起兵响应朝廷号召,讨伐朱全忠,但用兵之道仍然不脱权术。他命部将化妆成商贩走卒,同时混入河南十多个州城。想要以此“奇计”获胜。近乎儿戏一般的用兵方略,结果导致的就是损失惨重,仅有刘鄩侥幸成功。其余全数失败,刘鄩也被困在兖州经年之久,无法在缁青战场上出力。这也导致在后来应对梁王大军时,缁青方面实力大损,几乎无法应对,只能向河北跟淮南求助。
因此,梁王曾经评价过王师范。说他“长于政干,缺虎狼之势,上可入朝堂。下可为州县,独不能藩镇。”
因为身边之人大多与河北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所以王师范对燕军的声势是非常清楚的。节度副使李嗣业已经出任河北官职,常与王师范有书信来往。向他细数河北的各项“新政”;幼弟王师悦在范阳军校学习一年。对燕军军制很熟悉,不停向他灌输燕军的优势;而二弟王师克更是才从上党回来,对于燕军的强大作战能力极其畏惧,在王师克的叙述中,燕军是“不可敌”的,这令王师范对战胜燕军几乎不抱什么指望。
就在王师范还在犹豫之中时,心腹将领刘鄩收到了葛从周的书信。刘鄩和葛从周在兖州相识,两人城上城下对峙了一年之久。竟然因此成了好友。刘鄩待葛从周老母如亲生,葛从周则尽力为刘鄩提供给养。两军到了后来竟然相敬如宾,说起来兖州之战也算是战史上的一朵奇葩。后来刘鄩撤离兖州时,葛从周的母亲干脆认了刘鄩当干儿子,左手拉着葛从周,右手拉着刘鄩,让他们以后一定要相互支持。
葛从周将自己的考虑告诉了刘鄩,劝说刘鄩入燕。刘鄩也是个忠义之人,不愿做背主之事,但他觉得葛从周说的很有道理,于是很光棍的拿着书信去找王师范,问王师范应该怎么办。王师范素来尊儒,人家刘鄩的干妈和干哥都在汴州,拦着刘鄩不让他去,这种事情王师范开不了口。
见自己身边的人都有降燕的倾向,王师范也知道大势已去。不过王师范也没有太过在意自家的权势,他自诩为儒生,时常与“儒友”们谈论的都是大唐盛世的那些东西,对朝廷恢复一统还是比较向往的。燕王毕竟不同于梁王,燕王是皇室宗亲,向燕王投降也不违背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便干脆很痛快的表示了自己愿意接受中央领导的态度。
需要说明的是,王师范始终认为,自己归顺的应当是、而且只能是朝廷!
五月初一,李诚中前往泰山,与王师范会面。除了两边的重要臣属外,还有一个活跃于缁青、对王师范有深远影响的张濬在场。
说起张濬,此君可着实了不得,乃是一代名相。他最早发迹于僖宗年间,后受今上大用,官职最高时,曾拜光禄大夫、门下侍郎、兼户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上柱国、清河郡开国伯、食邑一千二百户、充河东行营诸道兵马招讨制置使。
生逢乱世,张濬也算得其所哉,因为他的儒学其实是不行的,如果是太平年间,绝对没有什么希望做上高官。但他极知变通,暗地里学习纵横之术,却由此成就了他的功业。
张濬一生做过两件最有影响力的事情,其一是统领朝廷最后一支可战的兵马,征讨河东,结果朝廷战败,自此后再无可用之兵,他本人也因此致仕。致仕后,张濬并没有闲着,始终东奔西走,致力于游说天下藩镇效忠朝廷,说服王敬武、王师范父子效忠朝廷便是他做的第二件大事,他也因此被王师范所推崇,简直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
李诚中曾经和这位天下知名的致仕宰相接触过几次,在他看来,张濬爱自己更甚于朝廷,举着中枢大义的名分,其实是为自己图谋权势。张濬最早投入大太监杨复恭帐下,为杨复恭所举荐,这才走上了仕途。杨复恭失势后,他立刻倒向了田令孜。后来杨复恭重新掌权,将他罢黜,他便又投靠了今上。
这样一个人,李诚中说不上喜欢,也说不上不喜欢,但此人的审时度势之能,却也正合李诚中的需要。李诚中确实感到身边缺少一个有号召力、有影响力的朝廷重臣为自己张目——在河北官员中,冯道和韩延徽年岁太小,资历都太浅了。
事实上,被王师范毕恭毕敬请来作中人的张濬,早已心有所属。天复二年的时候,李诚中帮助缁青抵御宣武,那时候就和张濬有过接触,随着私底下来往越来越密切,张濬便逐渐对这位李唐宗室“倾心”,开始向李诚中“押注”。
有这位在一旁陪着,泰山之会自然一帆风顺。王师范几乎全盘接受了李诚中的条件,但他也有一个要求:他只接受朝廷的命令。这个要求并不难,等于是给王师范加一块遮羞布,所以李诚中也立刻答允了下来。
李诚中想要的不是简单的“臣服”,那种明面上向他低头,表示愿意听命行事,但实际上仍旧割据的臣服,对于李诚中来说毫无意义。
实际上光化年间之前,王师范就一直臣服于朱全忠,那时候朱全忠的主要作战对象是河东的李克用,没有多大精力顾及缁青,所以当王师范表示与他结盟,以示修好之意的时候,他很爽快的答允了。
在缁青与宣武的关系中,两家明面上是盟友,但缁青方面需要时不时供应宣武军粮秣,宣武需要的时候,还要偶尔抽调几支兵马参战。此外,当形势所需时,缁青还要在舆论上密切配合宣武——比如一起向朝廷上表、或者斥责某家藩镇哪里哪里不对等等。而在缁青地盘上,官员的任命、军队的征募和调动、甚至出兵、钱粮的收缴等等,都是自家的事情,宣武不能指手画脚。
这样的臣服是李诚中不可能同意的,也是有碍于“恢复中央”大业的,不仅张濬不会同意,王师范自己也明白这不现实。
因此,泰山会面的主要协议包括了三个方面。
撤销齐国之号,王师范控制下的缁、青、密、登、莱五州之地重新纳入朝廷管辖。朝廷委任州县官员,按照发令收缴赋税,施行朝廷治策。原有官吏一律等待重新迁转,或是进入学院“深造”后进行分配。
整编齐**队,将原缁青兵制废除,裁汰老弱后,授予“青州军”番号,一应军制按照燕军体系设定,原有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