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军神-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相比起弘农杨氏、以及颍川荀氏被曹操所忌惮。河内司马氏,由于司马懿的韬光养晦,这才能够得以保全,并且笑到最后。

河内司马氏虽然在当时,比不上弘农杨氏,却也是当地首屈一指的豪门望族。

河内司马氏的历史,可以追朔到楚汉争鼎之时。

司马卬本是赵国将军,巨鹿之战后随项羽入关。灭秦后,项羽分魏国地为西魏、殷两国,封司马卬为殷王,建都朝歌。

后来司马卬投降汉王刘邦,其所在之地就成为了河内郡。之后的河内司马氏,几乎代代都有人成为朝廷大员,权倾一郡,无比显赫。

“河内司马氏?”

陈旭听见魏续的话,惊呼了起来。他突然想起了那个在历史上,耗死诸葛亮,权倾朝野的司马懿。心中即是忌惮,又是渴望。

忌惮,是因为司马懿太能韬光养晦了。他历经曹操、曹丕、曹叡三代雄主,都能将自己的野心深深的隐藏起来。

直到曹芳继位以后,由司马懿和曹爽辅政。曹爽骄横跋扈,专擅朝政,打压异己,逼迫司马懿不得不辞官归乡。

司马懿则韬光养晦,蛰伏待机,直至在高平陵事变之时,一举将曹爽集团击垮。司马家族,从此开始权倾朝野。

纵观司马懿一生,可以看出,此人乃是智谋过人、才能出众、心机深沉、坚韧不拔之人。

陈旭相信,熟知三国历史的人物,没有一人会不忌惮司马懿。

渴望,是因为司马懿这个人,实在是个天纵奇才。虽然司马氏后来谋朝篡位,但是司马懿对于魏国的贡献,不可谓不大。

他慧眼识英才,提拔了诸如邓艾、钟会、郝昭、郭淮等一批魏国名将。才使得魏国在吴国、蜀国的联合压制下,不但没有衰弱,反而蒸蒸日上。

司马懿的才能亦是毋庸置疑,若非他数次带兵击败蜀国、吴国的进犯,恐怕三国时期统一天下的,不见得会是魏国。

这样一个有才能的人,陈旭又怎么不想将其纳入麾下?

“司马氏前来观礼之人是谁?”

魏续有些不明白,陈旭为何如此关心河东司马氏。相比起司马氏,弘农杨氏的势力更加庞大。

然而,陈旭发问,魏续不敢不答,他说道:“来人乃是京兆尹司马防的长子,司马朗。”

“司马朗么?”

陈旭听见来人不是司马懿,心中多少有些失望。

并州虽然取了河内郡与弘农郡,但是陈旭将很多事情,都交给了陈宫、田丰处理。再加上中路大军全军覆没的事情,陈旭一直无心处理政务。

因此,他对于这两个郡中的豪门望族,还是有些不太了解。

“河内司马氏之中,是否有一人叫做司马懿?”

“司马懿么?”

魏续皱着眉头,低声呢喃了两句,忽然大声说道:“主公不说,末将险些忘了此人。随同司马朗前来的人中,尚且还有一个十四岁的孩童,叫做司马懿!”

“十四岁?”

陈旭闻言,心中感到有些愕然。

在他心中,司马懿一直是个沉稳、老练、心机深沉之人。他完全没有想过,现在的司马懿,只是一个十四岁的小屁孩。

想了一想,陈旭才恍然大悟。若是司马懿现在年龄很大,他也不会在以后耗死曹操、曹丕、诸葛亮、曹叡了。

想到这里,陈旭对魏续说道:“你现在就带我,前去探望司马朗兄弟。”

一个庭院之内,司马朗看着倔强的司马懿,气得面色张红。

过了一会儿,他终究是心中一软,苦口婆心的说道:“你若想要匡扶社稷,为国为民,必先保全自身才行。”

“不顾自身安危,强行为人出头,此非智者所为!”

司马懿梗着脖子,说道:“阿翁时常教导我们,当扶危济困,胸怀仁义,有忧天下心。周生等人,因一言不合,就要杀人泄愤。此事既然被我撞见,我自当挺身而出!”

司马朗恨其不争地说道:“周生等人都是亡命之徒,你妄自出头,险些丢掉性命。若非孔明先生相救,你现在早就死无葬身之地,又何谈胸怀天下?”

陈旭来到司马懿兄弟,暂住的庭院之外,正要进去,就听见两人的交谈,不由勾起了他的兴趣。

他示意身后众人噤声,待在门外,细细倾听着。

司马懿的声音,明显有些稚嫩。但是他的气势,却是丝毫不弱。

“今日我为布衣,见不平之事而明哲保身。他日为官一方,必定会为了明哲保身,不顾治下百姓的生死。”

“大兄为官之时,是否就是如此行事?大兄这样,又岂对得起阿翁的教导?”

司马懿的话,使得司马朗脸色涨红。他暴喝一声,说道:“跪下!”

“长兄为父,你今日如此顶撞我,可曾记得阿翁的教导?”

看着兄长暴怒的样子,司马懿感到委屈不已。但是对于自家兄长的命令,他却不敢不遵从,因此只得跪在了地上。

第两百八十一章往事

司马防性格耿直公正,即使在宴会这样的休闲场所,也保持着威仪。他对于自己子嗣的教导,亦是非常严格。

哪怕司马朗弱冠成人后,对于自己父亲司马防的要求,也是‘不命曰进不敢进,不命曰坐不敢坐,不指有所问不敢言’。

就连司马朗这个长兄,都被要求的如此严格,更何况司马懿这个还未成人的少年?

‘长兄如父’,在古时并非玩笑之语。司马懿胆敢与司马朗争辩,就展露出了他过人的胆识。

饶是如此,面对发怒的司马朗,他也不敢再出言顶撞。

方才司马懿的话,不可谓不重。他如此说话,就是变相讽刺,自家兄长贪生怕死,明哲保身。

因此,司马朗才会勃然大怒。

现在的司马懿,尚且是个少年,再加上司马防平日的教导,他这才有些正义感爆棚。至于日后的心机深沉,还未曾在司马懿身上显露出来。

司马朗修养不错,暴怒之后,深吸了几口气,终于将胸中的怒气散去。他紧紧盯着自己这个顽固的弟弟,脸上露出了无奈的神色。

他知道,自己弟弟这么看他,就是因为当初自己带着司马懿,一起逃出了洛阳的事情。

董卓迁天子都城到长安之时,他们的父亲司马防在朝中为官。司马防为了家眷的安全着想,就让司马朗悄悄带着自己的家眷,准备逃回家乡。

不曾想,有人向董卓告发司马朗,说他想要逃跑。

董卓将司马朗抓来,怒气勃发地问他:“你和我已去世的儿子同岁,为何要背叛我?”

司马朗答曰:“明公以高世之功德,在天下大乱中辅助天子,清除了宦官之秽乱,举荐了许多贤士,这的确是虚心深虑,即将成为复兴社稷的治世啊。”

“然威德以隆,功业以著,而兵难日起,州郡鼎沸。郊境之内,民不安业,捐弃居产,流亡藏窜,虽四关设禁,重加刑戮,犹不绝息。这就是为什么,我想要逃回家乡了。”

“望明公能够有所借鉴,稍加反省深思,那么明公的名声,就可像日月一般的荣耀。即使伊尹和周公,也不能与明公相提并论啊。”

司马朗如此回答董卓,不可谓不高明。

他先是高度赞扬了董卓的功劳,说他能够复兴社稷。使得董卓听了,欣喜不已。

而后,他又直言不讳的说出董卓治下,无数百姓不顾一切逃跑的缘故。董卓虽然有些残暴,但是对于自己治下的情况,又怎会不知?

董卓向来对士人不错,也不会因为司马朗说了实话,就治罪他。

司马朗紧接着就告诉董卓:“那些人为什么逃跑,我也因为这个缘故,才想要逃跑的。”

如此一来,就轻描淡写回答了董卓的质问。

司马朗的言下之意,也就是说:“我逃跑不是想要背叛你,而是因为这里战乱不断,生活艰难,我这才跟其他人一样,想要离开这里。”

董卓听到这里,纵然心中不满,也不会杀掉司马朗了。

司马朗再趁机拍董卓马屁:“你只要稍加借鉴、反思,你的名声,就连伊尹和周公也比不上。”

这句话将董卓和伊尹、周公相提并论,董卓自然是大喜过望。他当时就说道:“吾亦悟之,卿言有意!”

就这样,司马朗保全了自己的性命。

可以说,司马朗面对董卓的质问,面临随时都可能身死的局面。他不但没有丝毫惊慌,反而能够凭借寥寥数语,打消董卓的杀意,并且让董卓对他刮目相待。

司马朗虽然暂时以托词哄骗过董卓,却也知道董卓一定会败亡。他唯恐自己会被留下,便贿赂董卓身边的办事官员,而后偷偷地回到家乡。

他如此行事,不可谓不机智善辩。

但是在幼小的司马懿看来,董卓霍乱朝纲,自然是个无恶不赦之人。自家兄长,不但没有留在洛阳,与董卓作斗争,反而委曲求全,刻意奉承董卓。

这不由使得,当是年仅十二岁的司马懿,心中非常不喜。

“哎!”

看着跪在地上,仍旧有些倔强的弟弟。司马朗不由在心中,重重的叹息了一声。

当时司马朗带着家人,逃回河内郡的温县以后。他认为关东诸侯与西凉军交战,必然会殃及温县,就劝告族中长辈,离开故乡,前去投奔乡里姻亲赵威孙。

奈何父老长辈们都恋旧,不愿意跟随司马朗离乡背井。只有赵咨带着家属,和司马朗一起离开。

后来果真如同司马朗预料的那样,数月之后,关东诸州郡起兵数十万人,大军都聚集在荥阳及河内郡。

群雄们因各怀鬼胎,难以统一行动。有些士兵更是劫掠当地百姓,造成人民的死伤超过半数以上。

直到陈旭取了河内郡以后,司马朗感觉到了并州军的强大,认为河内郡在陈旭的治下,能够安定下来,这才带着家眷回到温县。

然而,现在的温县,早已残破不堪。家中被劫掠以后,司马氏也没有了往日的辉煌。

司马朗身为司马家族的嫡长子,而且是唯一一个成年的男子,自然要担当起复兴家族的重任。

过刚易折的道理,年轻气盛的司马懿,还不能完全领会。

司马朗知道自己这个弟弟聪慧过人,假以时日,成就必定在自己之上。他整理了一下思维,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