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军神-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错,伯父来信,竭力称赞陈文昭,说假以时日,陈文昭必将成为百年难得一遇的将才,就连他的字也是伯父所取。”

“伯父曾言,如今天下‘混’沌,给他取字文昭,就是希望他能以文安邦,以武定国,如同旭日东升一般,为天下带来光明,以壮我昭昭大汉之声威。”

听闻桥玄如此夸赞陈旭,在座众人尽皆变‘色’。

桥玄的评价不可谓不高,若果真如此,陈旭就值得他们重视了。

“既然‘蒙’桥公如此称赞,此子定然不凡,征辟他为义军首领,可也。”郡丞出言说道。

他为人虽说比较正直,但还是有些‘门’户之见,之前见陈旭出身贫寒,还有些轻视。

如今既知陈旭被桥玄看众,还让桥玄倾囊教授兵法,就算得上是桥玄的半个弟子。

如此一来,陈旭绝非外人,他的身份自然也是水涨船高。既然如此,就没有理由拒绝。

众人都不反对,只有长史问道:“我观黄巾动静,不日便有可能攻城,要请回陈文昭,来回恐怕要十数日之久。若在此期间,贼人攻城,却是奈何?”

“哈哈,此事何难?三日前文昭就回到濮阳,处理完村中事务,不日便会过来看我。”

桥宇见终于可以为陈旭谋个前程,大喜过望。

陈旭回到陈家村,虽说一开始忙着村中之事,没有来探望桥氏父子,却让人给两人通过信,还带回来了一封桥玄的书信。

就在此时,一个桥宇的随从出现在‘门’口,向桥宇打了个手势。

桥宇出去,随从在他耳边说了些什么,桥宇顿时面‘露’喜‘色’。

转身回到郡守府,桥宇对众人说道:“不曾想文昭刚好过来看我,容我先失陪一下。”

言毕,桥宇就急匆匆地跑了出去,一个多月不见,他也甚为思念陈旭。

“诸君,既然决定征辟陈文昭为义军首领,我等不妨出去迎接一番,毕竟破贼之事,还要仰仗文昭。”

桥瑁知道自己伯父看众陈旭,再加上陈旭也算得上是桥氏的‘门’生,就想要多多提携他。

众人闻言,都没有拒绝。

他们虽说位高权重,陈旭跟他们比起来相差甚远。然陈旭前番杀掉张其一家,本就闻名州郡,令士族刮目相待。

而今更是被桥玄看众,成为桥氏‘门’生,如此便将与众人同殿为臣。再加上还要仰仗陈旭抵抗黄巾,所以就跟随桥瑁一同出去。

他们也都都想看看,能被桥玄竭力称赞之人,究竟如何。'

第三十章缺粮

陈旭走在回家的路上,心中有些‘混’‘乱’。;:。原本他只是想去看望桥氏父子,却不想莫名其妙地被征辟了。

更让他费解的是,郡国里面的官吏对他居然如此热情,这让他有些受宠若惊。

在陈旭看来,自己只是一介莽夫,就算杀掉张其一家有些名声,但是他出身贫寒,注定不会让这些郡国官吏高看一眼。

却不想,他们居然如此客气。

不管是前世的陈旭,还是这世的陈旭,都不太了解士人之间的事情。

大汉帝国那些所谓的名士,从何而来?要么有真才实学,著书立传;要么被德高望重之人看重、夸赞。

第一类的名士,几乎全是当代大儒,满腹经纶,为士林所敬仰。诸如郑玄、蔡邕(yong)之流。

后一种多为士族后辈,他们的先辈为了自家子孙的前途着想,往往会和其他人互相吹捧。

被有名声的人夸赞多了,这些人自然就会出名。

当然,真正名声极大之人,也不会胡‘乱’吹捧某人,若是被吹捧之人并无真才实学,不仅被吹捧之人会让他人嘲笑,甚至还会连累夸赞他的人名声受损。

所以那些因为他人夸赞而出名之人,纵然有些水分,亦不会相差太远。

这些郡国官吏,他们并非敬陈旭勇武,也不是敬他敢于杀掉张其一家,他们敬的是桥玄对陈旭极高的称赞。

桥玄曾位列三公,能文能武,就连大儒蔡邕都曾被他征辟,出任河平长。

他从不随便夸赞别人,就连自己的族子桥瑁、族孙桥宇,也从未称赞过一句。

但凡被桥玄称赞过的人,全都名副其实,假以时日,必能成就大器,这点从史书上桥玄称赞曹‘操’,就可以管中窥豹。

正是这个缘故,众人才对陈旭刮目相待。而桥玄的赞誉,更是让陈旭日后受益终生。

陈家村内,喜气洋洋。

平日里,虽说村中粮食存得不少,村人们还是不敢随意‘浪’费。今日陈家村却杀猪宰羊,毫不吝啬。

众人知道陈旭被征辟为义军首领之后,全都喜笑颜开,陈旭若能有所成就,整个宗族也会跟着水涨船高。

大家推杯换盏,‘妇’‘女’们还唱起了乡间小曲,一直闹腾了一天。

夜晚,族人们各回各家,陈旭家中却聚集了不少人。

陈旭、陈静、陈虎、陈青、老里魁、以及退伍老卒,全都在此。

“如今朝廷**,百姓流离失所,很多人都是因为活不下去,才参加黄巾军,我并不想与之为敌。”

陈旭环顾四周,叹息一声,继续说道:“然,桥氏与我有恩,若不报之,必使世人唾弃。”

屋中几人闻言,皆静默不语,陈家村若非有陈旭,现在可能也会和那些流民一般吧。

况且,他们对于太平教并不排斥,很多家庭都曾经受过太平教的恩惠,就连陈虎母亲亦是如此。

见众人如此模样,陈静起身,昂然说道:“如今世道,十常‘侍’把持朝政,士族、豪强掌控地方,并购田地、‘私’藏家奴。一旦灾荒四起,非为权贵,何以为生?”

“如今天赐良机与大兄,若不趁此时机,统领义军,杀贼立功,岂不可惜?贼人虽是流民,却已造反,反国之贼人人得而诛之,大兄为何如此‘妇’人之仁?”

陈静一番话下来,屋中几人脸‘色’各异。

陈旭脸‘色’愕然;陈虎‘欲’言又止;陈青、老里魁以及退伍老卒,则是暗暗点头。

陈静能如此说话,并不稀奇。

他有大志气,功利之心颇重,为了让陈旭名扬州郡,甚至不惜烧掉自己族人的田地,更不用说那些毫无关系的叛贼了。

陈虎母亲受过太平教恩惠,他虽然鲁莽,但也懂得知恩图报,有所犹豫亦在情理之中。

只有陈青、老里魁以及退伍老卒的态度,却让陈旭觉得匪夷所思。

受到后世的影响,陈旭有些‘妇’人之仁在所难免。

老里魁他们正是处于这个时代的底层,知道生活的艰难,才想要获取功名利禄,好摆脱如今低贱的身份。

‘天下熙熙皆为利趋,天下嚷嚷皆为利往’,不管哪个时代,人们皆有追逐功名之心。

更何况在这些人眼中,大汉帝国几百年的威严深入人心,黄巾军即使造反,亦不会成功。

若能在此期间捞些战功,亦可封荫庇子。

陈旭心中却很纠结,那些黄巾军,若非实在活不下去,又怎会去造反?不是造反之人有野心,而是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

让他去杀这些被‘逼’无奈,才去造反的流民,陈旭委实有些不愿。

心中挣扎了良久,最终,陈旭还是带着陈虎、陈静,以及七十九名村中武艺超群的汉子,前往濮阳城就职。

这七十九名汉子,有一半是陈家村本族子弟,另外一半是招募来的流民。

此时此地,他毫无选择的余地。

这时讲究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汉代之人讲究有恩报恩,有仇报仇,桥氏有大恩于陈旭,他若不知报恩,必让天下人唾弃。

陈旭并没有带陈青一起过去,他担任义军首领之后,难保黄巾军不会狗急跳墙,派兵前来攻打陈家村。

陈青素来稳重,善守。所以村中留下了三百名汉子由他统领,若遇贼人来攻,只要能够坚持少许时间,濮阳援兵必定能够赶到。

流民对于食物的渴望,寻常人简直无法想象,濮阳郡招募义兵的榜文刚刚张贴出去,大群流民就蜂拥而至,整个募兵之处都被衣衫褴褛的流民挤满。

陈旭下令:优先挑选那些拥有家室之人。

拥有家室的牵绊,虽说可能怕死,若是利用得好,也能让他们拼命杀敌立功,养家糊口。

而那些没有家室的流民,一但战势不利,必定会一哄而散。对于他们而言,参加义军只是为了填饱肚子,好不被饿死,若要他们奋勇杀敌,确是困难。

三日之内,陈旭只招到三千人,就被桥瑁下令制止。

陈旭不解,找到桥瑁,说出自己的担忧:“如今卜己拥兵万余,兵锋直指濮阳。只招募三千义军,又不曾经过训练。即使加上原来的一千五百郡国兵,亦与敌军相差甚远,如此一来,怎能破敌?”

“文昭,大汉连年灾荒,郡国府库之中粮草本就缺乏,如今有四千五百兵丁,每日耗费粮草无数,府库之中粮草只能坚持两月有余。”

桥瑁并未将陈旭当做外人,据实以告。

陈旭闻言大惊,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若是两月之后无法击退黄巾军,官兵将不战自溃。

在心中略微计算了一下,陈旭不由问道:“四千五百人马,就算加上郡中官吏、仆人,亦不过五千,两月只需五千多石粮草即可,难道郡中仓库已经贫穷若斯?”

虽说现今战‘乱’已起,粮食价格涨了两倍有余,但是五千石粮草也不会超过两百五十万钱,濮阳乃堂堂东郡首府,陈旭实在不相信只有这么一点粮食。

要知道,曾经光是一头猛虎,陈旭就讹诈了张其家一百万钱,虽说张家********,颇为富裕,但是诸多豪强家中的财力,亦是可见一斑。

身为官府的郡国仓库,居然比不上一方豪强,这简直是无稽之谈。

叹了一口气,桥瑁缓缓说道:“大汉并非没有钱,但是这些钱全部落在宦官、豪强、以及世家大族手中,真正受苦的还是天下百姓啊。”

不得不说,桥瑁为官非常不错,不贪赃枉法,对于百姓也比较好,可以算得上是个能吏。

但即使如此,东郡府库已经空虚若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