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军神-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文昭冷哼一声,甩了甩袖子,二话不说大步离去。根本没有理会,那些在他身后呼喊的羌人使者。

直到此时,他才明白之前,贾诩为何会说出那样一句话了。

是夜,文昭带着典韦、典满,以及几个亲兵,来到了贾诩的住所,向他请教平羌之策。

文昭刚刚来到门口,贾诩的书童就眼睛一亮。他上前行礼过后,领着文昭前去贾诩的书房。

见此情形,陈旭诧异的问道:“莫非军师早就知道,我今夜会来拜访他?”

书童骄傲的扬了扬脖子,说道:“我家主人可聪明了,算无遗策呢。他早就料到主公今夜会来,才让我在门口接待呢。”

陈旭轻笑两声,就跟着书童走进了房门。

“诩,见过主公。”

刚刚推开房门,贾诩就出现在了文昭身旁,向他作揖行礼。

文昭上前扶住他的手臂,说道:“先生既然料到我今夜会来拜访,可否告知如何平定西羌之乱?”

贾诩没有急着回答,反而将陈旭迎向了屋内。两人坐定以后,贾诩才慢吞吞的说道:“主公意欲早日攻取凉州,还想要彻底解决羌人这个祸患?”

陈旭心中一喜,急忙说道:“当然是彻底解决羌患了。”

听到陈旭的话,贾诩脸上才露出了笑容。他起身再次向文昭行礼,说道:“主公若有这个志向,诩敢不效死力?”

彻底平定羌患,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须知,有东汉以来,羌人一直作乱边境,将整个东汉的国库消耗一空。

东汉之所以落到这个地步,未尝没有持续不断羌患的缘故。哪怕历史上有数代贤明君主,都没能解决这个问题。由此可见,羌人之乱是多么的棘手。

贾诩走到书架旁边,拿起了一本新纸做成的书籍,将他放在了文昭身旁,说道:“主公若果真想平定羌患,不妨先看看这本书。”

“书里面的内容,都是我亲自书写的。”

文昭看到这本厚厚的书卷,脸色变得郑重无比。他整理了一下衣冠,这才小心翼翼地捧起书卷,认真阅读了起来。

第四百六十三章羌患始末

“今凉州部皆有降羌,羌胡被发左衽,而与汉人杂处,习俗既异,言语不通。数为小吏黠人所见侵夺,穷恚无聊,故致反叛。”

“此等言语,皆是荒诞无稽之论也。”

东汉羌人叛乱不休,汉朝的有志之士,也都在寻找着羌人叛乱的原因,以及解决的方法。

有一部分人认为,羌人之所以叛乱,是因为汉羌杂居,言语不通,并且有不少官吏侵夺羌人钱财,这才逼迫羌人反叛。

但是贾诩的这卷书,开篇就否决了此等观点。

静下心来,陈旭细细品读着这卷厚厚的书籍。才知道,与其说这是一篇平羌之策,倒不如说是一部记载了羌人之乱的史书。

读完之后,文昭才深切了解到了,关于羌人叛乱的一切。他带着贾诩的书卷回到家中,久久难以入眠,一直思考着里面的内容。

自古以来,游牧名族都是华夏最大的敌人。

在游牧民族眼中,汉朝的边郡就是好像是自己家后花园一般,他们时不时就会寇掠边境,抢夺钱粮、掳掠人口。

如果说劫掠是因为部落贫穷,生活不下去才不得已为之的话,倒也无妨。

然而这些游牧民族,他们有时甚至会烧毁汉人百姓的房屋、践踏耕地,做一些损人不利己的事情。

高顺的家庭以往还算富裕,正是因为鲜卑人的劫掠、破坏,高家才彻底败落。

书中还提到:更有甚者,游牧民族甚至会挖坟掘墓地。须知,汉人最注重孝道,掘人祖坟简直就是对他么最大的羞辱。

由于游牧民族大多都是骑兵,来无影去无踪。虽然大汉在边境驻扎了不少军队,但是这些汉军就好像后世的电视剧一样,警察总是在事情完结以后才出现。

西汉时期,对于大汉威胁最大的游牧民族,就是匈奴。为了安抚匈奴以换取和平,这才有了和亲的政策。

然而,当帝国传至刘彻时候,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不愿再屈辱的与匈奴讲和。

汉武帝十六岁登基,直到二十二岁窦太后去世,他才得以掌握大权才。

初掌大权的的汉武帝,就展示出了过人的手腕。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削藩,实行推恩令;设立刺史,监察地方;将盐铁收归国有,禁止诸侯国造钱。

加强了中央集权以后,汉武帝仗着帝国数代积累的庞大财富,就着手训练大汉铁骑,发展军事力量,准备解决匈奴这个心腹大患。

西汉新生的精锐骑兵军团,由卫青、霍去病率领,数次远赴塞外,北击匈奴,获得了空前绝后的大胜利。也使得华夏的疆域,变得空前绝后的广袤。

匈奴原来占据大汉北方的土地,羌人占据了大汉西部的土地。本来两个游牧民族之间经常有交流,很多时候还联合进犯大汉。

为了隔绝这两个游牧民族之间的交流,汉武帝直接让人,打下了凉州这片广袤的土地。

凉州的地形,就好似一块中间细小,两边宽广的骨头形状。当然,这块骨头是平面的,而不是立体的。

骨头形状的凉州东南部与司隶接壤,然后一直向西北延伸到很远、很远。骨头的两边,东北乃是匈奴,西南却是羌人以及西域各国。

咯陇西虽然打下来了,这里却是一片不毛之地。一个无人居住的地方,哪怕战略位置再如何重要,也起不到任何作用。

于是乎,汉武帝就在那片地区,先后设置了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史称陇西四郡。随后,他又数次从内地迁徙百姓,充实这块不毛之地的人口。

这个政策无疑是非常正确,非常具有前瞻性的。然而汉武帝本人,却被这个政策所连累,被描述为一个横征暴敛、穷兵黩武的暴君。

若只是北击匈奴,凭借大汉数代的积累,完全能够支撑下去。

但是向陇西四郡,这样偏远、荒凉的地方迁徙百姓、建造城池。这种消耗,丝毫不亚于一场持久的大规模战争。

西汉向陇西四郡的移民,大约有一二十万。这些人过去之后,他们最初几年需要的粮食,必须从内地运输过去。

当时交通落后,只能用人力、车马进行运输。只是运输粮草的民夫,他们来回消耗的钱粮,都是一个庞大到不可估量的数字。

这种消耗,甚至是迁徙往陇西四郡,所有百姓所需要粮草的数倍。再加上连年征战不休,西汉的底蕴中就此消耗一空。

汉武帝为了筹集资金,甚至出卖爵位,允许以钱赎罪,还不分青红皂白,将诸多商贾巨富收监,抄掠他们的家产。

正是一系列这样的所作所为,才让汉武帝给人留下了横征暴敛,穷兵黩武的印象。甚至于,晚年的汉武帝,不得不下罪己诏,用以平息全国各地的农民起义。

然而,汉武帝的所作所为,终究还是让汉人在陇西站住了跟脚。之后匈奴与羌人虽对此地有所反扑,却每次都被西汉的强大武力碾压。

通过对河西走廊的有效经营,西汉达到了通西域、制匈奴的目的,开辟了闻名后世的丝绸之路。在武帝之后,西汉王朝蓬勃发展,持续了好几十年的辉煌。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再强大的王朝,总有衰败的时候。

西汉的辉煌,随着王莽篡位而彻底消失。随着新莽王朝的崩溃,游牧民族瞅准时机,再一次打起精神,恢复了对内地的进犯。

待汉光武帝刘秀统一全国,消灭了割据陇西的隗嚣之后,才发现那里已经有了为数不少的羌人。

这些羌人,趁着汉人因为战乱大量减少的时机,占据了以往汉人在陇西的生存空间。有些羌人,甚至是隗嚣招募的士卒。

大量羌人趁着华夏内乱涌入陇西,刘秀无奈之下,只得并设置了‘护羌校尉’一职,将羌人当做自己的国民进行管理。

然而,从东汉政府建立起,西北边疆就没太平过,羌人三天两头造反,这就是东汉的噩梦——羌患。

东汉建国伊始,羌人就开始不安分。东汉开国名将来歙、马援,也曾数次平定羌人叛乱。

羌人远不及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汉军,他们每次一吃败仗,就乞求投降。

华夏乃礼仪之邦,对于愿意投降的异族,向来不会赶尽杀绝。不仅如此,还会分发钱粮给那些投降的羌人,而后将他们全都放回去。

然而,被放回去的羌人安静不了多长时间,又会再次闹腾起来。无奈之下,朝廷只得让羌人往大汉内部迁徙。

由于西汉末年,长时间大规模的战乱,中导致原地区人口剧烈减少。

东汉朝廷觉得,将羌人内迁既能约束他们,又能充实内地的人口,是件一举两得的事情。

于是乎,大量羌人被迁出陇西四郡,来到了凉州东部土地富饶的郡县。

让天子以百官始料不及的是,内迁的羌人不但没有收敛,反而与边疆造反的羌人遥相呼应,将整个凉州折腾的鸡犬不宁。

哪怕东汉时期,出现了数位贤明君主,反复无常的羌人仍旧叛乱不停,将整个东汉政权拖入了战争的泥沼之中,不能自拔。

百余年来,由于西羌叛乱的缘故,不知消耗掉了大汉多少钱粮。甚至于,东汉最终走向覆灭,也未尝没有羌患的缘故。

然而,羌患为何如此难以解决?同样是游牧民族,为何匈奴依附汉室以后,却能与汉朝之间保持长久的和平?

贾诩书中提到:匈奴与羌人,虽然都是游牧民族,但他们的政治体制,却有很大的差异。

匈奴是个相对统一的民族,单于在这个民族里面,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威望。只要汉室能够控制参与,就能保证匈奴不会叛乱。

甚至于,汉室还经常以册封单于的名义,挑起匈奴的内乱,不停削弱他们的实力。正是因为这个缘故,自南匈奴附汉,终东汉一代,匈奴都没有成为边疆之患。

然而,羌人却并没有统一的政权。他们大大小小的部落无数,各自为政,但是又会有些联系。有一些羌人部落,还会相互仇杀。

面对这样松散却又有组织的羌人,汉室却找不到一个控制的对象。拉拢了这个部落,那么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