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蒙山军-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山军,几次三番地败于其手,损兵折将,连自己手下的头号大将王士珍被俘了。

招安并派遣龙谦勤王,何尝不是存着借刀杀人的目的。他当然想彻底剿灭这支土匪,但自三路围攻失败后,袁世凯清楚,这支土匪不寻常,即使竭尽全力达到目的,自己的武卫右军也伤筋动骨了。

袁世凯是当前朝廷对武力认识最到位的大臣。从自己的叔祖袁甲三算起,到自己目前辛苦打拼的功业,靠得是谁?一句话,就是身后的军队!特别是小站数年殚jīng竭虑的练兵经武,让他意识到一支忠于自己的强大武装对于自己的意义。没有了军队,自己就是朝廷任意摆弄的棋子,没有一点反抗的本钱了。

两害相权取其轻。袁世凯不愿意再与蒙山军血拼,所以走了招安之路。龙谦自愿带兵勤王,那好得很!所以袁世凯才委托徐世昌雷厉风行地招安蒙山军,要银子?可以。要军械?尽量满足。

袁世凯不是没有想过龙谦耍滑头,拿了军械和银两后乘机逃逸,流窜他方。是唐绍仪给他打了包票,说龙谦统领的蒙山军绝不会如此,唐绍仪甚至自告奋勇,充当监军一路监督蒙山军走上勤王的战场。

后来唐绍仪真的那样做了。这个十二岁便选作满清第一批公费留洋的神童还是颇有血xìng的,真的跟着蒙山军主力去了天津。

关于蒙山军西沽血战的战况就是唐绍仪带回来的。那一仗结束,唐绍仪便应龙谦的要求离开了蒙山军取道返回了济南。将蒙山军的战果报告给了袁世凯。唐绍仪目睹了西沽血战,自然没少说蒙山军的好话。

唐绍仪的态度让袁世凯有些不满,不过他没有说出来。

唐绍仪刚回来,朝廷的第一封塘报也到了济南。表彰了勤王支队在西沽的战功,封龙谦为副将,这令他深为尴尬。

袁世凯对龙谦的行为深为不解,一支响马,且不说他们如何痛击洋人,关键是他们的行为令袁世凯迷惑万分。他们为什么要与洋人如此拼命?一帮打家劫舍的土匪,他们知道什么大义?懂什么国家民族?是什么原因让他们舍生忘死地与洋人拼杀?那个被徐世昌、王士珍及唐绍仪交口称赞的龙谦难道就不怕自己的部队被打光?

袁世凯后悔没有在蒙山军途径济南北上时见一见这个龙谦了。这是一个谜一样的人物,按说王聘卿,徐卞五及唐少川都是眼高于顶的人物了,竟然都对其赞誉有加。

他跟徐世昌密谈了数次,

袁世凯密切关注着京畿战事,běijīng陷落,朝廷逃亡的消息他都知道了,但没有了蒙山军的消息。按唐绍仪所说,蒙山军将继续战斗下去,或许他们真的撤进了běijīng?与攻城的联军血战而亡了?这倒是不坏的结果。如果龙谦主力败亡于外,留在沂州西面大山中的小股留守兵马就成了案板上的肉,任他宰割了。手下吃了败仗的几个将领,都有复仇之意,尤以李纯为甚。倒是最早吃了龙谦亏的曹锟比较大度,认为人家现在去打国战了,抄人家老窝有些不仗义。袁世凯当然不允李纯提出的乘机剿了匪巢的计划,不是将归顺朝廷的那帮土匪当作了自己人,也不是像曹锟那样傻仗义,而是情势所禁。龙谦所部竟然在天津大败洋人,还捉了一名英国中将,受到了朝廷的高度关注。这个时候对其老窝动武,不合适。

但袁世凯不允许在他的治下存在这么一股军事力量,所以,才有了调蒙山军留守部队南下打抱犊崮的想法,这个想法尚未进入实施阶段,局势再次一变。袁世凯获得准确的消息,龙谦竟然保护着朝廷一路跑到了太原!还在娘子关与洋人打了一仗,将洋人赶出了关城,保卫了朝廷的安全。

太原的消息传来后,袁世凯感到问题严重了,龙谦肯定见到了太后,蒙山军是什么武装,朝廷一定清楚了。自己玩出的小伎俩估计已彰示于朝廷面前了,这很讨厌。他一面派人向太原送去了银两以示孝敬,一面紧急召集身边的几个助手谋士商议。段祺瑞、冯国璋、徐世昌、唐绍仪及王士珍都参加了。

“芝泉,你说说?”袁世凯先问段祺瑞。

“也没啥了不得的。这次京师的几支部队都打光了,放眼天下,自甲午以来所练的几支武力,只剩了咱们,朝廷还得靠大人。”

“嗯,”这个袁世凯是想到了的,他将目光转向徐世昌,“卞五大哥,对眼下的局势,你怎么看?”

“慰亭是担心占了běijīng的洋人?”徐世昌将塘报放在桌子上,“不过是和谈而已,仗是打不下去了,朝廷不是调李少荃北上了吗?不外是割地赔款而已。”徐世昌明白袁世凯的心思,“洋人占不了中国,捞些好处,最终还得退走。他们不会动太后的,当今天下,除了太后,怕是无人统领局面。”

“洋人不会乘机逼太后还政于皇上吗?要知道洋人几乎都是支持皇上的。”说话的是冯国璋。

“有这个可能。毕竟太后是主战的,这个可瞒不过洋人。běijīng这几个月搞的乌烟瘴气,端郡王一伙公开杀洋人,攻使馆,洋人的脾气,不报复是不可能的。端郡王背后站着谁,洋人一清二楚。年初若不是洋人施压,皇上怕是挪位子了吧?”唐绍仪道。

“少川说的有理。大人不妨派少川去探一探德国人和英国人的态度。”冯国璋道。山东驻扎着德军和英军,各自有所谓的总督驻在胶澳和威海。

“聘卿,你的看法?”袁世凯注意到王士珍一直低着头。他自被释放回来后,情绪很低沉。

“朝廷的事,咱们插不上手。”王士珍抬起头来,“依我之见,朝廷经此一难,威信扫地了,但大清立国二百余年,根深蒂固,还不至于到了亡国地步。大人不妨尽量做出姿态,让朝廷记住大人的恭敬。眼下最捷径的,莫如将蒙山军彻底拢入大人袖中。”

“唔,聘卿的意思是?”

“龙谦此次救驾,已立下不世之功。将此人彻底拢在麾下,大人不仅得军事上的一大助力,便是朝廷那边,也有偌大的好处。”王士珍道。

“聘卿兄所言甚是。”唐绍仪很兴奋,“京畿一带,前军,左军纷纷吃败仗,唯独我武卫右军大放异彩,必然引起朝廷的关注。抚台大人应当派人去郑家庄宣慰一番,令其不生异志。”

“异志?聘卿认为,那龙谦会真心投靠于我?”

他还是咽不下这口气呀。王士珍在心里叹口气,“大人明鉴。龙谦所部,绝非一般的响马,此子目光远大,见识超群,若是大人真心相待,为何舍弃明主?”

“你们认为呢?”袁世凯问其他人。

“朝廷会如何安置龙谦?难道会放他回来吗?难道不会借机培育一支忠于朝廷的武力吗?大家都看到了,京畿武力残破,总不能没人保卫京师吧?”段祺瑞道。

“所以才要抚慰于他。”徐世昌开口,“聘卿说的是。绝不能让龙谦所部离开大人的势力范围。绝不能让朝廷全力培育一支取代大人的武装。山东匪患严重,尤以鲁南为甚。而鲁南地瘠民贫,养兵不易,不妨上折子将其调回山东,让其剿匪为好。另外,我再去一趟郑家庄吧。若是他们诚信投靠,咱们也可以不计前嫌嘛。”

“唔,甚好。就按卞五兄的意思办吧。少川帮我写一道折子,多说说龙谦的好话。嗯?”袁世凯做了决断。

“明白了。”唐绍仪领命。(未完待续。)

第五章和谈前后第一节李鸿章出马

就在龙谦带领他的山东子弟兵倚仗天险击溃了德军和法军对山西的觊觎时,9月19日,慈禧一直惦记的李鸿章终于到了天津。

其实,早在7月17日,李鸿章便登船离开了燠热难耐的广州,北上京师解决这场战争的后续问题。

战争的结局早已注定,自问对于天下大势的了解在中国无人能匹的李鸿章,心头再次浮起曾经有过的沉重,这种感觉应当是在五年前的日本马关。

前来送别李大人的官员们的脸色与阳光明媚的广州城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南海知县裴景福是李鸿章的同乡,虽然职务相差甚远,却私交甚密。裴县令对李鸿章调直隶总督表示了祝贺,“公已调补北洋矣,诸领事今晨已得电,皆额手相庆也。”

李鸿章睁开微闭着的双眼,缓慢但坚定地说了四个字,“舍我其谁!”

裴景福深感振奋,乘机询问李鸿章对国事的看法,谁料刚才还意气豪迈的李鸿章竟然声音哽咽,“以各国兵力论之,京师危急,当在**月之交。但聂功亭(聂士成)已阵亡,宋(庆)马(玉昆)军零落,牵制必不得力。日本调兵最速,英国助之,恐七八月不保矣。”

李鸿章说这番话的时候,正是天津城外战事正酣的时候,北京仍在朝廷手中,李鸿章准确了预料了北京城破的日期,就在**月之交——实际破城是在八月十五日。

裴景福接着问,如何才能让帝国的损失减少到最低?李鸿章竟然泪流满面。“必有三大问题,剿拳匪以示威,惩罪魁以泄忿,先以此二者要我,而后注重兵费偿款,此势所必至也。兵费赔款之数目多寡,此时尚不能预料,惟有竭力磋磨,展缓年份,尚不知做得到否?我已垂老。尚能活几年。总之当一日和尚撞一日钟,钟不鸣了,和尚亦死了。”

这话说的很是凄凉。跟随李鸿章已久的部下们感到悲哀且心惊。即使在甲午之后奉朝廷圣旨与日本人艰难周旋的时候,他们也未见过性格坚毅的老上司流露过丝毫的郁苦之色。

裴景福知道。在这之前。李鸿章对于朝廷召他北上的电报一概置之不理。朝廷在七月初便来电催促了。期间荣禄与刘坤一均以个人名义给李鸿章来过电报,催促李鸿章赴京消弭危局。特别是德国公使克林德被杀后,清廷驻德公使吕海寰紧急拜访了德国外交部。德国外交部副大臣表示。只要李鸿章北上,乱事可以消弭。吕海寰赶紧给李鸿章去电报,请李鸿章迅速北上主持大局。李鸿章回电,政府尚无主见,即绕道前去,无济于事。

的确,当时朝廷昏着头,主战声强,还盼望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