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蒙山军-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危害谁也说不准。出了那样的事,周馥丁谓济等一干地方官吃不了兜着走,便是他这个驻军最高将领也难辞其咎,即使逃脱处分,前程也蒙受极大的阴影。所以周馥从鲁南回来,提议动用军队护堤,冯国璋只是选择了地段,却没有做反对。保住大堤成了共同的利益所在。

蒙山军已经千里出动,进军神速。冯部官兵的集结却不顺利。曹州的那个营划给了蒙山军指挥,冯国璋也就不去管了。主力六个营一分为二,泰安三个营交给陈光远统带,济南三个营,加上一些辅助部队,由自己直接统领。数千人要防守数百里河段显然不现实,更重要的是要依靠民夫。泰安、济南两府已经征调了上万民夫护堤了。冯氏的办法其实与龙谦一样,由军队保卫危险的地段,划分责任,各自负责。

但从命令下达,两日里尚未完全集结,上得河防的只有济南府的一个营,这让冯国璋大为不满。遂将亲信参谋派出去亲自出发督促部队上堤,他自己也从济南出发,一路向西,凡是见到部队,一定这样叮嘱一番,“这次是和蒙山军同场竞技,跟你们说清楚,谁也不能丢了我北洋的脸面!”

脸面是最重要的。冯国璋当然想不到,多年后北洋还会与蒙山军同场竞技,那就不是争脸面了,而是团体的生存权,胜则称王称霸,败则灰飞烟灭,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第一日视察,冯氏从济南北郊的黄河大堤往西走,走了约二十里河防,最为担心的是大堤的坚固程度显然比他想象的糟糕,大堤宽度倒是足够了,但高度似乎还不行,因为水位距大堤顶部也就两尺左右,飘着枯枝烂叶的浊黄河水无声地向东北流去。再往下看,水位竟然比地面高了丈余!

由于上游水位上涨,连续浸泡下,悬于河床之上的大堤就有些松软的感觉。尽管丁知府已经组织了大量的民夫挑土固堤,但恐怕无济于事。万一溃堤……冯国璋不敢想下去了。

这一日是1903年6月23日,冯国璋收到了龙谦用西洋钢笔写的亲笔书,也是巧合,龙谦开门见山便提到了溃堤问题:

“提督冯大人勋鉴:职察看武定一带河堤,情况至为危险。因大堤材质过劣,即使近日无大雨,亦有垮堤之虞。推测大人所护济南、泰安两府地段,抑或情况相同。为今之计,必得准备预案,在最危险地段后方修筑备用堤坝,以防万一……”这封信看的冯国璋心惊肉跳,在武定的龙谦已经做好垮堤之备?

这预案又该如何做?

跟冯国璋相反的是,武定府已经行动起来。龙谦在看过河堤后,做出了最坏的打算,那就是主动破堤!这个方法提出来,立即让陈知府大惊失色。

“这万万不可呀……”陈培余想想实在是担不起责任。

“陈大人,河堤松软,实在经不住一两次洪峰的打击了,”龙谦冷冷地对面无人色的陈培余说,“主动行洪,能将危害减少到最小。其方法就是选择一处人少地低的所在,在大堤危急之时主动扒开大堤,以减轻他处的压力……”

这个方案,立即得到了与会的两个老河工的赞同。

“当然,我们也要做做好的争取。那就是守住大堤不溃。第一要老天爷给面子,第二就是我们的事了。现在需要更多的沙袋,石头,木头以及其他的物资,清单已经有了,请陈大人立即将所需物资交给我军。

“分下工,陈大人与宁参谋长选择好行洪区,驱散住户,择定位置建立预备防线。时俊,一线兵力以鲁山所部及工兵营为主,其余为二线兵力,交由你统带,主要做好行洪区的准备。”

ps:家里事情不断,肺炎也没有好。朋友是医生,今天下午拖我去检查,又将我拽回了医院。临近春节,单位的事情也贼多。书稿有些乱,请原谅。

第六节抗洪六

自农历六月初三,蒙山军主力在武定府黄河两岸完成了兵力展开,鲁山第一标部署于黄河北岸,王明远预备役两个营及司令部直属分队部署于黄河南岸。因为经过了提前的勘察,兵力全部部署于最危险的地段,抢修加固大堤的工作随即展开。

黄河水患已经存在了无数年,但武定府的百姓们还是第一次见当兵的帮他们固堤抗洪。这确实是件稀罕事。大堤两岸,到处是浅绿色军服的军人,他们以连为单位,他们将鲜红的军旗插在大堤上,用装着泥土石子的麻袋加宽加高大堤,在大堤内侧敲下一根根木桩,想尽办法保护已经被泡的松软了的大堤。

这都是些身强力壮的年轻人,他们风风火火的劳动场面震动了观看的百姓,他们绝不偷懒,干活极其卖力气。只要站在那里看上一会,你就会被年轻士兵们的劳动激情所打动。自鲁山第一标调上大堤后,蒙山军司令部直属工兵营、炮兵营及辎重营先后调上大堤。二十几个连队将最危险的地段全部包了下来,拼命地采取加固措施。从蒙山军上了大堤,陈培余立即感到了宽心——眼见着,大堤加宽了,升高了,自然也就安全了。

即使在初九日的瓢泼大雨中,数千军人仍喊着号子不停地加固着大堤,寸步不退。

老百姓从未见过这样的军队:他们纪律森严,绝不骚扰百姓。除掉负责后勤供应的官兵,一般没有人进村子去。部队日夜于河堤之上,真有与大堤共存亡的劲头。尤其令百姓惊异的是官长们身先士卒,与士兵们抬沙包,夯石基,筑围堰,一身汗一身泥,根本没有官长的样子。当一位老者得知鲁山竟然是游击将军,手下管着几千人时,对一身泥水的鲁山说。从来没有见过大人这样的将军。也没有见过大人手下这样的兵!真是老天爷开眼,俺们竟然遇上你们这样的菩萨兵……

鲁山笑着说,俺们司令一直给我们讲,军队吃百姓的。穿百姓的。关键时刻必须保护百姓!这就是俺们军人的使命。是应该的。老丈千万不要感谢,这真是应该的。

军纪森严的蒙山军的全力投入很快打动了武定沿河各县各村,几乎不需要动员。黄河沿岸百姓们自发地用各种形式支援抗洪。青壮自然上堤了,年轻的妇女也顾不上古训,在村公所一类组织下为大堤上劳作的军人民壮提供饮食开水类保障。

百姓的激情被调动起来后,龙谦与陈培余研究了对抗洪的组织问题,水情监控,预备队投入等自然由军方负责,粮食及其他抗洪物资的调运当然要靠官府。这点陈培余责无旁贷。省里的专项银子及专门用于抗洪的赈济粮也发了下来。对于对于民壮的使用,陈培余也大撒手了,完全交给了军队。龙谦按照军队的组织方式,将各村各镇的民壮临时编入军队,接收军队的管理指挥,立即取得了极好的效果。民壮上堤是为了保卫家园,这个几乎不需要做思想方面的动员,动力是足够了,再将他们组织起来,效果立即翻倍。

民夫出工,一日三餐完全与部队相同,按照出勤的天数,官府再发给补助,标准不分老幼,十日一块银元。但出勤天数要靠部队提供,这笔钱也最终由部队发下去。所以,在武定府全力抗洪的那段时间里,民壮几乎全成为了军人,跟部队同吃同住同劳动。

这天是六月十三。这两天老天爷也给面子,自六月初九下了一场大雨后,近几日一直艳阳高照。龙谦骑马沿着河岸走了一圈,觉得问题不大了。虽然将部队累了经过数日的突击加固,大堤的坚固程度得到了极大的加强,将武定府储备的物资也吃空了。后续的物资还需要进一步收集,尤其是木料,工兵营已撤下大堤去砍伐树木了。辎重营也全营出动采集石头……龙谦下了马,登上了大堤,凝视着滚滚东去的黄河水,发现水位比起昨天来竟然下降了小一尺!

这一发现让他吃惊匪浅。龙谦急忙跑下了大堤,“迟春先,迟春先!”

跟在龙谦后面的邓清华不理解司令为何突然着急起来。

“骑兵营还是裕丰镇,我这就派人去叫迟营长。”

“清华,我感觉到上游决口了!不然水位不会下那么多!立即派人联系曹州!足足三日没看到曹州的军报了!周毅是怎么搞的!”要求曹州方面每日一报,但三天了,龙谦一直没有得到曹州的情况。

现在就是这个条件,隔着上千里,你很难马上得到那边的情况……

“决口了?”邓清华吓了一跳。

“集结骑兵营,不,再调集一个营,准备物资,随时出发。”龙谦凝视着浊黄的河水,“没错,昨日清晨水位在那儿,我记得很清楚。什么原因能让水位下降一尺?”

邓清华也吓坏了,定定神,“肯定在济南府那一段。没错,不然不会让水位下降如此的快。”

一刻钟后,迟春先打马赶来了。

“立即出发向西探查,一有消息立即报告。我担心上游出事了。”龙谦神色凝重,打发走迟春先,对邓清华说,“传令让王明远和鲁山来吧。”

一个时辰后便有了准备的消息。龙谦判断的没错,上游确实决口了,就在武定府以西不远的济阳县境内,黄河在那儿拐了个缓慢的弯子。六月十三凌晨,在一个叫龙王庙的镇子以西一里处,黄河北岸的大堤无声地溃坝了。曲隄、垜石桥一带顿成泽国,大水朝新市镇方向蔓延而去。那一带人口密集,究竟有多少人被洪水卷走,谁也说不清。

冯国璋如坠冰窖。这些天率领麾下官兵也算尽心尽力,受武定府蒙山军抗洪的传言,自己的部队也被逼出了杀气,决心与鲁南兵比试一番。熬了这许多的日子,竟然功败垂成。

破堤的那一刻,堤上还有几十名官兵,都被洪水卷走了。

龙谦获知济阳境内堤破的详情,抽调了大约两个营的部队紧急赶往出事所在救人,手里一直控制的几艘船也逆水调了上去。他自己于当日绕路抵达新市镇以北,指挥先期到达的一标一营就地筑坝拦阻洪水,由于部队的抵达,完全处于混乱状态下的百姓开始有了主心骨。利用地形彻夜筑坝阻挡洪水,而鲁山则带着几艘船在茫茫黄水中从屋顶、树梢上救下了上百的人……随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