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受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邀请,在《百家讲坛》大型系列节目中,全面系统地讲述慈禧,隋丽娟教授是第一人。她的电视讲稿,经过整理、充实、推敲、完善,以《说慈禧》为书名,由中华书局出版,现在同广大读者见面了。
我和隋丽娟教授虽说是清史界的同行,但在《百家讲坛》之前,各忙各的,从未谋面。《说慈禧》在《百家讲坛》播出后,我们只见过一次面,通过一次电话。一天我和隋丽娟教授在同一个现场录像,我在前,她在后,我刚录完在休息室里,隋教授匆忙到休息室向我打个招呼问候,便走向她的录像现场;电视台《隋丽娟说慈禧》第一讲刚播完,隋教授打长途电话给我,虚心地征求意见,我说我刚看过,这一讲讲得很精彩!不久,有的观众告诉我“演讲精彩”,也有的观众对我说“好评如潮”!
《说慈禧》出版之际,我想起了历史学高雅与通俗的关系。我做学术研究,也写通俗读物,还在电视台做系列讲座。我的体验是:为学术难,为通俗不易,为电视通俗更不易。同样,学术说慈禧难,通俗说慈禧很难,电视说慈禧更难。为什么呢?因为:一则,慈禧是皇太后,她的后宫生活,大多不见于正史记载,难于寻觅其真实踪迹;二则,慈禧是女人又是政治家,执掌权力时间太长,既突显作为女人慈禧的特点,又恰如其分地评述她的政治生涯,错综复杂,很难拿捏;三则,太平天国烽火,燃遍大半中国,局势纷乱,民生维艰,不大便于评述;四则,慈禧处于特殊的国际变局中,西方列强,威逼清朝,屡次侵略,割地赔款,国难当头,辱莫大焉;五则,清宫史料,浩如烟海,外文资料,多如牛毛,穷毕生精力,难窥万一;六则,电视时间紧促,语言亦须精练,不容啰嗦拖沓;七则,受众面宽,士农工商,童叟妇孺,众口难调;八则,对慈禧的评价,学界分歧大,民间争议多,众说纷纭,分寸难定。因此,既全面系统又纲举目张,既严谨高雅又生动通俗,这样来讲述慈禧皇太后的一生,实在是一件很难,很难,很难的事情。
隋丽娟教授讲述慈禧,首重全面系统。她把慈禧的一生,按照纪事本末与通鉴编年的历史体裁,向广大观众和读者,全面铺展,娓娓道来。《说慈禧》全书列为二十七个题目:选秀入宫/荣为贵妃/暗争皇权/叔嫂联手/实施政变/垂帘听政/整饬吏治/压制奕䜣/初兴洋务/别样舐犊/归政同治/同治之死/二次垂帘/“君臣”母子/慈安之死/置换军机/猬集后党/曲折亲政/光绪大婚/六旬庆典/釜底抽薪/“规范”变法/“母子”反目/废帝风波/珍妃之死/光绪宾天/慈禧大葬。从以上纲目可以看出,从慈禧被选作秀女入宫,到光绪帝死亡,总述慈禧一生的政治与生活、性格与本色。体大思精,逻辑严谨,语言流畅,叙事生动,编排得体,实属不易。
清朝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在清朝十二帝中,孝庄皇太后身历前四朝——太祖朝、太宗朝、顺治朝和康熙朝;慈禧皇太后则关系后四朝——咸丰朝、同治朝、光绪朝和宣统朝。经常有人问慈禧太后与孝庄太后之异同,慈禧太后与孝庄太后的相同点:她们都是大清国的皇太后,都年轻守寡,都辅佐年幼的儿子为君——顺治八岁继位,同治六岁继位,也都高寿——孝庄太后享年七十五岁,慈禧太后享年七十四岁。但慈禧太后与孝庄太后又不同:孝庄太后所处的清朝如日东升,慈禧太后所处的清朝则如日昏落;孝庄太后在后台参与朝政,慈禧太后则在前台御政;孝庄太后辅佐两代幼主,慈禧太后则掌控两代幼主;孝庄皇太后在皇位继承上按大清家法办事,慈禧皇太后则在皇位继承上过多考虑叶赫那拉氏家族的利益;后世对慈禧太后微词多,而对孝庄皇太后肯定多,等等。
在进行历史通俗化讲述时,应注意正史与野史的关系。其一,正史不一定全可信,野史也不一定全不可信。对正史与野史的资料都应当甄别、筛选、考据、分析,特别在引用野史资料时,应当慎重,特别说明。其二,应注意史实与传闻的关系。市井野闻,坊间俚语,道听途说,难以置信。如庄妃劝降洪承畴的故事,源于野史,纯属戏说。其三,应注意史实与戏说的关系。戏说是戏文,历史要真实,应分清戏说与历史,千万不可把戏说当历史。
序(2)
史学学术化与史学大众化,其思维与表述的路径不同:史学的学术化主要是提出问题、搜集史料、审慎考据、分析论证、科学表述、做出新论,是一个求实求是的逻辑过程。而史学的大众化主要考虑对象的十个不同——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阶层、不同文化、不同时间、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国籍,其关注热点,其知识需求,既要有引人入胜的故事,又要有丰厚扎实的史实,应尽量地以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雅俗共赏,准确表述,满足广大受众的愿望与要求。然而,史学学术化与史学大众化也有共性,这就是求实求是,向大众准确地传递历史信息。
一本书像一个人一样,总在不断地完善。《论语·为政》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里是说一个人的生命历程。一本书的流传历程,也像一个人的生命历程,如果每十年算一段,十年修订一次,经过三五次修订,虽不敢说是炉火纯青,却可以说是减少遗憾。愿以此同著书人共勉。
是为序。
阎崇年
2007年1月1日
第一讲 选秀入宫(1)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有一个女人很是引人瞩目,她在男人一统的世界里,夺得了本来由男人把握的最高权力:三度垂帘听政;两次决定皇位继承人;将国家命运控制在她的股掌之中;极大地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走向。她对帝王之术驾轻就熟,却对世界发展潮流不甚了解,判断及决策一误再误,结果让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这实在是中国的悲剧,也是她个人的悲剧!这个女人就是慈禧。对于她在中国历史上的所作所为,人们痛恨过!人们谴责过!人们谩骂过!然而这个历史悲剧完全应该由慈禧负责吗?假如让一个男人当皇帝中国就必然躲过这一悲剧命运吗?这确实是历史上一道难解的高次方程。如何认识历史上的慈禧,解开慈禧其人其事的诸多谜团?让我们走进慈禧的世界,去解读历史上真实的慈禧。
我们常常称这个女人为慈禧,可慈禧既不是她的姓,也不是她的名,而是她贵为皇太后时所上徽号中的两个字。此号是她六岁的儿子载淳继皇帝位时所“上”,那一年她二十七岁。
徽号是给帝后加上的吉祥、美好的名号,以歌功颂德。对于自大欲无限膨胀的皇帝、皇后们来说,他们已经不能满足于死后才获得那些神圣、美好的字眼儿,他们希望在世的时候就能听到臣民的颂扬,于是上尊号的做法应运而生。“慈禧”是她晋封为皇太后时所加,以后每逢庆典就累加,她生前一共加了八次,计十六个字:“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都是溢美之词,没有实质性意义。徽号是生前所“上”,谥号则是死后所封。清代皇后死后与皇帝一样也有谥号。慈禧的谥号是生前的徽号加上“孝钦”和“配天兴圣显皇后”,合起来就是“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孝”是所有皇后谥号的第一个字,属于所有皇后,只要看到这个字就知道她是皇后。“钦”是评价慈禧本人的,概括评价她一生的性情、行为,解释为“神明俨义,威德悉备”,也就是指慈禧神明庄严,威严与德行兼备。“钦”字后的二十个字是她的生前徽号和死后又添加的尊号总和。“显”是他的丈夫咸丰帝的谥号,慈禧谥号中的“显”,表明他与咸丰帝的夫妻关系。所以,二十五个字中只要知道“孝钦显皇后”,就知道是慈禧了。
写有全部谥号的慈禧神牌慈禧生于清道光十五年十月初十(1835年11月29日)。她出生在哪里?家庭状况如何?回答这样的问题,对今天的普通人来说似乎是一个极其简单的事情,可对于慈禧来说,却是一个从她死后就出现诸多纷争的麻烦问题。因为在她呱呱坠地的刹那间,除了给她的父母增添一份获子的欣喜之外,并没有引起其他人过多的关注。关于她的出生,历史几乎没有留下任何正式的记录,因为谁也没有料到,二十七年后,这个普通人家的女子,却在紫禁城里,成为执掌大清国朝政四十七年的圣母皇太后,成为人人顶礼膜拜的“老佛爷”。
历史留下的这段空白,给后世想了解她的人带来了许多遗憾和困惑。自清末迄今,围绕她的家世和生平,有种种传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影响很大的说法有三个版本:
其一,是民初版。
见于恽毓鼎《崇陵传信录》和金梁《四朝佚闻》中关于慈禧身世的记载。恽毓鼎从光绪二十三年(1897)起充当日讲起居注官。日讲起居注是记载帝王言行的档册,皇帝每天的政事活动,都由日讲起居注官记录下来,按年月日的顺序编辑成册,一般每月两册,一年二十四册,用满、汉两种文字记载。起居注官必须每天伴随皇帝左右。恽毓鼎虽然算不上清朝知名的大人物,但是他久任讲官,熟知晚清宫廷内幕和花边新闻。金梁是满洲宗室,民国初年曾参与修纂《清史稿》的工作,熟谙宫廷掌故。他们是怎么记载慈禧身世的呢?
《崇陵传信录》载:慈禧的父亲死于湖南官任上,慈禧与妹妹扶父亲的灵柩归丧,由于穷困至极,连丧服都买不起。船过清江浦(属于今江苏省淮安市)时,正好赶上县令吴棠的一位部下死了,丧船也停泊于此,于是吴棠派人送丧礼三百两。可阴差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