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盘旋的思想(汪丁)-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年代后期至今,伴随着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的复杂性而发生的是经济学教育的两极化。一方面,新古典经济学基本确立了主导地位,而它所关心的问题却因受到(1)西方19世纪中期以来大学分科制度诱致的内卷式学术发展的影响,(2)西方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古典经济学技术化倾向的影响,(3)2003年以来国内教育和科研管理体制因迅速官僚化而极大地扩展了的量化评价体系的影响,趋于形式化、数据化和琐碎化,以致逐渐丧失了对社会科学基本问题的学术兴趣。另一方面,新古典经济学受到来自(1)诸如北欧学派、奥地利学派和“后凯恩斯综合”学派等其他经济学流派的,(2)马克思主义的、新马克思主义和“新左派”的,(3)经济学之外诸如社会学、人类学、法律学、政治学、哲学和史学等学科的,(4)在以往经济体制变革和经济发展中沦为“弱势群体”的,(5)政府官员的,以及来自其他不满意经济学家在政策制订中的平庸表现的社会群体的广泛批评。

    2中国社会目前所处的转型期,根据文化的理由可追溯至明清之际(根据文明演进的“内因”说)或“鸦片战争”(根据文明演进的“外因”说),也可根据政治的理由追溯至20世纪20年代、50年代、70年代乃至90年代。中国社会转型已经呈现的特征是:(1)文化的、政治的和经济的转型同时发生;(2)既有全局性的制度实验又有局部性的制度实验;(3)经济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并存,政治的启蒙与批判启蒙并存,文化的西方化与本土化并存。

    3以往三十年的社会转型、以往六十年的社会转型乃至一百多年以来的社会转型,留给当代中国的基本后果之一,是所谓“教育的失败”——两代人或三代人教育的失败。所谓“失败”,只是相对于稳态社会的教育的“不失败”而言才有意义。对稳态社会而言,尤其是面向21世纪的教育,它的主要职能是:(1)核心价值观的灌输;(2)生活技能的传授;(3)批判性思考能力的培养。

    4有鉴于此,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CER)的经济学教育与研究应当是什么样的,这是一个问题。基于上列诸项考虑,我们的经济学教育,在第3项所列教育的三项基本职能的指引下,至少应提供下列诸种知识:(1)道德哲学(伦理学);(2)可应对当代中国经济发展之复杂局面的政治经济学(经济学);(3)基于批判性思考的“公共政策基础”诸理论;(4)面向中国社会的关于现实问题及数据问题的经济学方法论;(5)借助于中国社会实践从而“上升到具体”的“一般”经济学。

    5在各种教育和研究机构并存且相互竞争的情况下,任一教育机构的教育方针之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机构的学术传统相对于该教育方针而言是否具有竞争优势。CCER的竞争优势,可概括为“政策基础”(policyfoundations),相应地,这里的经济学教育也应充分顾及这一比较优势,可称之为“关注公共政策的经济学教育”。

    6最适切于CCER学术传统的,是沿袭了苏格兰启蒙思想传统和斯密政治经济学传统的经济学与社会哲学,及其当代发展。即使考虑到大学管理和评价体系的导向,我们在这一方向上可能取得的学术进展,很大程度上也可说是“填补空白”,例如:(1)关于斯密法学笔记A和B的研究,(2)关于哈耶克“知识分工”和“元心理学”思想的研究,(3)关于以“罗尔斯—诺齐克”正义论辩为理论背景的海撒尼(JohnHarsanyi)“规则功利主义”与中国改革评价问题的研究。

    7以下诸项,是针对目前CCER的经济学教育状况而提出的改善建议:

    7。1增设“道德哲学”课程,9—12学分,讲授下列内容:

    7。1。1斯密道德哲学讲座之道德哲学部分:自然法传统内的政府原理及产权理论,自然秩序原理,劳动分工原理。

    7。1。2休谟经验主义及经验批判学说,詹姆士和杜威的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及开放的经验主义,波普的演化知识论与开放社会科学,当代的脑与知识论研究。

    7。1。3由李泽厚概括为“实用理性”和“乐感文化”的中国思维方式及关于“正义”与“幸福”的诸学说,关于“心性”与“灵魂”的中国与西方的诸种“自由”理念,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及苏格兰启蒙学派的“正义”与“幸福”理念。

盘旋的思想——知识、秩序、自由(一) 关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

    7。1。4由FrankKnight阐释的关于竞争的伦理学及市场社会之病理学,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学说,哈耶克的社会哲学与演化道德哲学。

    7。2增设“法与政治哲学”课程,9—12学分,讲授下列内容:

    7。2。1苏格兰启蒙学派哈奇森、休谟、斯密和中国儒家“孔—颜—曾—子思—孟子”所阐述的“同情心”诸项原理。由同情心发生的人类的两种元情感——正义与幸福,关于这两类情感的行为经济学、实验经济学和脑科学的研究。

    7。2。2法理学诸原理,FrankKnight关于“社会过程”的法哲学和政治学原理,哈耶克的“自由秩序的构成原理”,当代经济学家如Sugden、Binmore、Young关于“秩序”与“规则”的无意识演化原理,以色列学派关于政治过程与决策心理学的研究。

    7。2。3苏黎世学派Fehr等人关于合作与惩罚机制的实验经济学,Sigmund和Nowak关于“合作秩序的自发扩展”的计算机仿真研究及相关的建模、仿真、随机过程。

    7。2。4人类与一般生物的社会史及社会史理论的当代研究。

    7。3增设“政治经济学”课程,9学分,讲授下列内容:

    7。3。1布坎南的“宪政经济学”,阿罗和森的“社会选择理论”。

    7。3。2韦伯的经济学与社会学及方法论。

    7。3。3当代中国政治研究。

    7。4将“新古典经济学”压缩为核心课程,更名为“价格理论”,12—21学分,讲授下列内容:

    7。4。1价格理论基础(6学分):局部均衡、一般均衡、博弈论、案例、统计、计量、机制设计与信息定价。

    7。4。2价格理论与不完全市场现象(3学分)。

    7。4。3价格理论与货币现象(6学分):资本、利息与金融理论、金融制度、数理金融学。

    7。4。4价格理论与劳动(3学分)。

    7。4。5价格理论与环境资源文化现象(3学分)。

    7。5增设“真理与方法”研究班12班,每一班3学分,由“targetpapers”和“freediscussion”构成,探讨下列主题:

    7。5。1信任、竞争、合作。

    7。5。2幸福、正义、偏好。

    7。5。3产业结构、市场。

    7。5。4劳动、人力资源。

    7。5。5发展、自然资源、环境。

    7。5。6期望、预期、愿景。

    7。5。7知识、数据、信息。

    7。5。8权力、自由、权利、法权、法律。

    7。5。9利润、金融、资本。

    7。5。10货币、流动性。

    7。5。11统计、计量方法。

    7。5。12社会调查、案例方法。

盘旋的思想——知识、秩序、自由(一) 关于跨学科教育致艾校长

    关于跨学科教育致艾校长这是2008年3月21日致东北财经大学校长艾德洪的私人信件。

    艾校长并跨学科教育指导委员会诸同仁,此次我访问东北财经大学期间思考最多的议题莫过于教育,尤以在贵校创办“跨学科教育”之可能性及相关议题最激发我的思考。自北京赴杭州,挥之不去的仍是这一议题。下述纲要,仅供诸同仁于第一次会议时参考并批评。

    1。教育的最高宗旨,就全部人类社会的历史而言,不外乎心性及其自由。就西方思想传统而言,这一宗旨最具代表性的表述,如笛卡尔所言,是“心智在一切方向上充分涌流”——所谓“自由”。就东方思想传统而言,对这一最高宗旨的表述,古代印度哲人之外,中国早期和晚期儒家的概括即所谓“明心见性”。

    2。然而这一最高的宗旨的实现,却不能不是历史的,也即通过每一特定社会的曲折发展路径才可表达其必然性。就西方社会而言,只在宗教时代之后,才有所谓“启蒙”。但启蒙时代的理性不过是“知识即权力”的理性,也就是尼采最深切地批判过的“求权意志”及作为它的等价诉求的“求真意志”。今天,西方历史日益证明了尼采的预言——求真意志的命运是彻底的虚无主义。有鉴于此,当代西方最出色的思想家们如柏格森、詹姆士、怀特海、罗素、荣格、伽达默尔、小赫胥黎、杜威,曾多次接近东方思想传统,寻求超越尼采预言的西方命运。

    3。就中国社会而言,教育之道的实现,同样是曲折的。先秦诸子之后,墨杨失势,儒道分离,如庄子所言——“道术为天下裂”。由汉至宋,儒学渐成教条,遮蔽了它在早期和晚期的真义。又如钱穆所言,道统虽已衰微,却不至断绝,从范仲淹营造的宋代教育中涌现出的程周陆王理学传统,逐渐返回早期儒家的心性之学。其中,王阳明的教育方法尤为后世教育家所重,引出梁漱溟、熊十力、马一浮,所谓“当代新儒家”的教育理念。可惜,明亡于清,其后三百年,唯“朴学”兴,道统不振,自清初三儒隐匿辗转传至章炳麟,始见光大之征。又遇西方列强瓜分中国,救亡之使命压倒了启蒙,天下皆重实学,兴洋务。章门弟子虽众,仍不抵康梁维新大势。百年之内统治中国社会的,是“物竞天择”及“弱肉强食”的原则,故而心性自由再度屈从于身体需要。

    4。中国社会因“救亡”而转入苏俄道路,谓之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谓之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其后半世纪统治了中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