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班,也是在大人的兴趣范围内做选择;上学了,孩子必须按照大人的意愿支配自己的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我们都在“以己度人”,或者凭自己的想象一厢情愿地代替孩子做事。很多人将自己没能实现的理想,就寄望于下一代;自己童年存在的某种缺陷,希望能够在孩子身上补偿。我们把自己认为好的,应该做的都强给了孩子。把我们的想法强加于孩子,以自己的兴趣爱好去判断事物,按自己的想法去估计别人。正如吃饭时喜欢给别人夹菜的人,夹到别人碗里的有时只是自己喜欢吃的菜。人们把自以为正确的、有益的、快乐的东西给了孩子,可是却没有发现,这些所谓正确、有益、快乐只不过是你自己的观点。人们似乎认为,以己不欲施于人是明显的恶,出发点就是害人;以己所欲施于人的动机却是好的,是为了助人、救人、造福于人。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对老夫妻,相依为命,恩爱的生活了几十年。吃饭时,老头儿总将鱼头夾给老太太,老太太总将鱼尾夾给老头儿。其实老头喜欢吃鱼头,老太太喜欢吃鱼尾。他们就这样做了几十年,把各自喜爱的东西给了对方。直到有一天各自说出自己的爱好时,才知道美好的心意变成了终生的错误。因为他们已经不能吃鱼了。像这样甜蜜的“己所欲”,也最好“勿施于人”。
第193节:谬误45用自己的标准衡量和要求别人
在生活中还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人自己喜欢从事某种工作,总是希望他的亲友也从事这种同样的工作,因为他认为自己所做的是一件愉快的事。殊不知,对他的亲友来说,可能是一件不感兴趣甚至是痛苦的事。比如抽烟喝酒打牌,是你所喜欢的“己所欲”,要“施于人”,你随处一支烟,快活如神仙,不仅影响自己的建康,也影响别人的建康。你喝酒半斤八两不醉,打牌三天两夜不累,要别人陪你,别人可要受罪。这样的“己所欲”,当然要“勿施于人”。要做到己所欲,亦勿施于人,很难吗?其实不难,只要你不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用自己的想法去要求别人,就能做到不施于人了。有一位作家,当年曾被他的父亲逼着学中医。因为他的父亲在当地,算是一位小有名气的中医,很受人们尊敬,所以他也希望他的儿子作一名中医,希望他的儿子比他做得更出色。可是他的儿子对中医毫无兴趣,因此他在父亲的眼中成了一个典型的逆子。这个儿子其实有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那就是造型设计,父母就不明白了,那种东西能比得上医生的职业高尚,比的上医生的收入高吗。后来儿子只好搬出去住,去实现自己的理想。父亲连见儿子一面都难了,父亲是怎么也想不明白,自己的好心怎么就成了驴肝肺。父亲的意愿是好的,只是他不明白,他喜欢的儿子却不一定也会喜欢。他错就错在,拿自己的喜好去衡量儿子的喜好,拿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儿子。你说他有大错吗?也没有。但是却弄得自己和儿子都不开心。幸福也好,成就感也好,都是自己的感受,但是却未必是众人的感觉。每个人的思想都是不可复制的,因此衡量的标准因人而定。我们不要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正如不希望别人用他的方式来对待自己一样。在狗的眼里,全世界都是骨头中国有句老话:在狗的眼里,全世界都是骨头。如果我们将自己的兴趣或意志按狗打量世界都是骨头的思路去处理,看到的将是一个多么单调的世界!
第194节:谬误45用自己的标准衡量和要求别人
举个例子来说,在动物园中,我们经常看到饲养员训练动物时,用食物来做奖励。海豹吃的是鱼,猴子吃的是香蕉,长颈鹿吃的是草。同理,我们就要明白,要给兔子喂白菜,给小鸡喂虫子,给老虎喂肉,这才是真正有效的激励。如果我们将肥肉喂给兔子,把白菜给喂老虎,后果一定很严重!媒体曾披露过乡村代课老师李小棚的故事。李小棚很贫穷,月工资只有100余元,还被拖欠了两年未发;李小棚很勤劳,一个人教着好几个班;李小棚更艰苦,欠债6万余元,还要照顾家庭和精神分裂的妻子,放假去车站搬运石灰补贴家用……可是他善良,捡到了现金4000多元,不惜借钱到很远的镇上还给失主,还不留下姓名,不求回报,当失主坚持的时候,他只有一个愿望:给自己的学生每人一个香蕉。因为他的孩子们还从来没有吃过香蕉。可就是这样一个乡村代课老师,却被当地的媒体说成是做秀,也被领导说是为己谋利。这些人就像狗把世界打量成骨头一样,用自己被利益污染的眼睛观察着这个社会,怀疑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和每一件事。实践证明,真正意义上的“尊重和重视”不是口头说教,而是从实际出发。所以做什么事情,要考虑对方的立场,尊敬对方的选择,不要以自我为中心。己之所欲,亦勿施于人。百花齐放才能结善果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看待事物的标准是不一样的,就是同一个人看同一件事情也会因为时间,地点不同,看法也不同。尤其是在很多学术问题上就更是各有各的言论,各有各的看法了,如果我们处处要以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那思想也就活跃不起来了,大家都要统一口径了,还何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呢?有一次在中国讲学的苏联学者,谈到他对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中关于孙中山的世界观的论点的评价,他不赞成毛泽东对孙中山的评价。陪同人员将这个思想动向反应到了中共中央宣传部,认为应该和苏联的驻华大使谈一谈这个问题。毛泽东知道这个件事后,说:“这是对学术思想的不同意见,什么人都可以谈论,无所谓损害威信。因此没有必要和大使谈,如果对于别人的不用意见企图完全禁止,那是完全错误的。”
第195节:谬误45用自己的标准衡量和要求别人
毛泽东的信阐述了一个原则,那就是在学术问题上任何人都有权争论。是的,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对于任何的意见,如果你不同意,谁都可以有异议。只有不以自己的喜好为喜好,不以自己的标准为标准,才能使真理更明。人们的眼界也才能更开阔,思想更活跃。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见不得百花齐放的局面,认为那样是在破坏标准,他们觉得一切都应该有个固定的尺度,一切都应该按既定的标准来进行,这样的人习惯了别人以他们制定的标准来行事,习惯了别人活在他们的眼皮底下,如果社会上都是这样的人,那么人民的思想将会是僵硬的,社会将会是单一的。百花齐放提倡的就是要全方面看待一切事物,社会要多元化发展。忌讳的就是用自以为是的标准去衡量别人。解套心法很多人都觉得,别人应该按自己的标准来行事,其实这样的思维是极其错误的。别人也有别人的活法和主张,凭什么要按照你设计的路线来走呢,放弃用自以为是的眼光去看待别人,是一个文明人的高级修养。尊重他人的独立人格和精神自由,才是真正的能人所为。
第196节:谬误46为人刻薄,难以宽容他人
谬误46为人刻薄,难以宽容他人很多人对别人的过失绝对不能原谅,假使别人对自己有丝毫的触犯,便揪住不放,穷追到底。其实,一个成熟的人,一人智慧的人知道轻重,知道什么东西对他有意义,有价值。人在该宽容的时候就要宽容,宽容是有力量的表现,而刻薄却是力量不足的流露。宽容有时给自己带来痛苦,但是那痛苦是短暂的。刻薄有时给自己带来快乐,但是那快乐也不会长久。博大可以稀释忧愁,深色能够覆盖浅色在人生的舞台上,每个人都会扮演不同的角色,因而人与人之间难免会磕磕碰碰,难免会有些恩恩怨怨。这时如果心胸狭窄、小肚鸡肠必然会使矛盾激化,后果难料。仇恨永远与痛苦做朋友,宽容则与快乐做朋友。一个常怀有报复心理的人永远不会得到快乐,他永远生活在猜疑、嫉妒、仇恨中,也就会永远痛苦。18世纪的法国科学家普鲁斯特和贝索勒是一对论敌,他们对定比定律的争论长达9年,因为各执一词,谁也不让谁。最后的结果,是以普鲁斯特胜利而告终,普鲁斯特成为了定比定律的发明者。普鲁斯特并未因此而得意忘形,据功为己有。他真诚地对曾激烈反对过他的论敌贝索勒说:“要不是你一次次的质难,我是很难深入地研究下去这个定比定律的。”同时,他特别向公众宣告,发现定比定律,贝索勒有一半的功劳。允许别人的反对,并不计较别人的态度,充分看待别人的长处,并吸收其营养。这种宽容让人感动。唐代宗大历二年的一天,大将郭子仪的儿子郭暧与妻子开平公主吵架。冲动的郭暧口出狂言:“你倚仗父亲是皇帝,就觉得有什么了不起吗?我父亲还不愿意当皇帝呢!”言者无意,听者有心。正在气头上的开平公主听后如火上浇油,立刻乘车赶回皇宫向父皇告状。唐代宗听了开平公主的哭诉,不但没有为女儿撑腰,反而替郭暧说话:“孩子,你有所不知,你公爹确实是不愿做皇帝。要不是这样的话,李氏的天下早就姓郭了。”郭子仪听说这件事后,气得浑身发抖,立刻命人将郭暧五花大绑,亲自带他到皇帝面前请罪。皇帝见状,赶忙将郭子仪请到内宫,安慰道:“俗话说,不痴不聋,难做大家庭的老翁。小夫妻俩在闺房里说的气话,你作为国家的重臣怎么能去追究呢?”一场犯上大祸,就这样无声无息的平息了。巴尔扎克曾经写道:“世上所有德性高尚的圣人,都能忍受凡人的刻薄和侮辱。“其实,有时候,刻薄的人,比那些表面迎合你的人更有用处,因为,他们的话语虽然尖酸,但却句句是实话,他们的行为虽然刻薄,但却可以让你因此而学到宽容。宽恕别人,就是解放自己富兰克林说:“宽恕,原谅绝对是一种美德。”襟怀宽广的人,快乐必然会围绕在他的身旁。美国前总统林肯幼年曾在一家杂货店打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