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28-医医小草-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益,误施于久延脱证,其害不可胜言。苏合香丸治气闭,大活络丹治中风,损益同此。 
合观四节,可以悟投方之机。 
x温寒须行气,清热要活血x 
气滞而后寒积,血壅而后热生。行气如旋复、香附、陈皮、葱、薤等味,加入温药 
队中以散寒,其效倍捷。清热苦寒,甘寒咸寒诸药,大剂寒凉,必加入活血之品,如桃 
仁、丹皮、泽兰、茜草、刘寄奴、参三七等,乃无冰伏热邪之弊。此理本易知,惜医多不 
识,故特表而出之。 
x命方良有以制剂岂徒然x 
方有膏、丹、丸、散、煎、饮、汤、渍之名,各有取义。膏取其润,丹取其灵,丸 
取其缓,散取其急,煎取其下达,饮取其中和,汤取其味,以涤荡邪气,渍取其气,以 
留连病所。而君臣佐使,配合全在分量,如小承气用大黄为君,走中下焦血分,浓朴为 
君,即变而为中上焦气分之法。阳旦汤桂枝为君,走太阳,芍药加倍,便入太阴。当归 
赤小豆散,赤豆为君,重在败毒,当归为君,重在理血。主之,佐之,轻之,重之,运用 
之妙,存乎一心,立方者讵可忽诸? 


六经提纲
属性:仲景《伤寒》一书,乃统治外感之书,非专治风寒者也。六经分明,寒温疫三证,均 
晓然矣。兹录提纲于下曰∶“太阳之为病,脉浮,头痛,项强,而恶寒。”“阳明之为病,胃 
家实是也。”“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耳聋。”“太阴之为病,腹痛,自利,时 
时呕吐。”“少阴之为病,但欲寐是也。”“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胸,饥不欲食,食 
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六字真言
属性:无论外感内伤,无论出其右者,莫六字若也。曰表,里,寒,热,虚,实。三阳为 
表,三阴为里。表中之里,阳明是也,里中之表,少阴是也。并各相表里。三阳之腑主 
表,经主里。三阴则心肺主表,脾肝肾主里。外感者表宜汗,里宜下。内伤者表宜清补,里 
宜温补。内伤阳则阴盛,阴盛者易感寒。内伤阴则阳亢,阳亢者易感热。此所谓邪乘虚 
入也,虚为正虚,实乃邪实。故经云∶“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医能将此参伍错综, 
条分缕晰,则亦庶乎其可也。 


六气便解
属性:x风x 
风有内外。内动之风病于肝,治当辛凉。 
外感之风病在肺,治当温散。兼寒脉紧,兼湿脉弦,燥化脉数,寒化脉迟,本病脉浮。 
x寒x 
寒有表里,而表里各有虚实。实者解表,宜麻黄汤,攻里宜三物白散。虚者固表,宜 
桂枝汤,温里宜四逆汤。兼风脉浮,兼湿脉沉。 
x暑x 
天热地湿,合而成证,暑气当令,因时命名,邪实脉洪,正虚脉濡。 
x湿x 
湿有清浊。露雾湿伤气分者曰清,潮水湿伤血分者曰浊,清宜发汗,浊宜利水。从 
燥化则脉急,从寒化则脉缓,本病脉滑。 
x燥x 
燥有虚实,虚燥救肺,实燥泻心,酸甘凉润,始终正治,邪实脉涩,正虚脉短。 
x火x 
火有阴阳,阳火可釜底抽薪,阴火宜导龙归海,阳脉有力,阴脉无神。 


医经补正
属性: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浮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 
桂枝二麻黄一汤主之。 
脉浮紧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杏甘石汤。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里证者,越婢汤主之。 
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白散,小陷胸汤亦可用。 
伤寒身黄发热者,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栀子柏皮汤 
主之。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小青龙汤主之。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伤寒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麻黄汤主之。 
服药已微除,其人发汗,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小便清者,知不在里,当须发汗,宜 
桂枝汤。苦头痛者必衄。 
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 
之故也。病患不恶寒而但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其不可下者,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 
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者宜五苓散,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所以成结胸者,以 
下之太早故也。所以成痞者,误下故也。 
金匮云∶阳毒咽痛吐脓血,面赤斑如锦纹,升麻鳖甲汤主之,阴毒面青如蓝靛,身 
痛如被杖,升麻鳖甲去雄黄蜀椒主之。 
金匮云∶病微饮,短气,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治病法解一
属性:治外感如将,(意在去其所本无,所谓急则治标。)治内伤如相,(意在复其所固有,所谓缓 
则治本。)治心肺如羽,(药当从轻)。治脾胃如衡,(药当从平。)治肝肾如权。(药当从重。) 


治病法解二
属性:古人治外感,有汗吐下三法。治内伤有温清和三法,其实皆治肺胃也。肺寒实则汗 
之。胃寒虚则温之。肺胃虚热,治以清和。肺胃实热,治以吐下。此至当不易之法,时医 
不识,调理肺胃,归宗脾肾,去古远矣。 


素问摘要
属性:脏腑为病者∶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胃为气逆为哕为恐,大 
小肠为泄,下焦溢为水肿,膀胱不利为癃闭,不约为遗溺,胆气郁为怒。诸病所属者∶诸 
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 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 
疮痛痒,皆属于心。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 
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诸胀腹大,诸病有声,按 
之如鼓,诸转反戾,水液混浊,皆属于热。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热督 ,诸禁鼓栗,如 
丧神守,诸病跗肿,疼酸惊骇,诸逆冲上,诸躁狂越,皆属于火。四时所病者∶春善病鼽 
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此病机之要旨也。 
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酸泻之。寒淫于内,治以辛凉,佐 
以甘苦,以咸泻之。暑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 
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泄之。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酸辛,以苦下之。火淫于内,治 
以咸冷,佐以苦甘,以酸收之,以苦发之。此治法之要则也。 


三证合参
属性: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曰中风。恶寒,体疼,呕逆,脉寸尺俱紧者,名曰伤 
寒。此风寒脉证之提纲也,分言之六经,各有专证,各有异脉。太阳受病,寸尺俱浮。阳 
明受病,寸尺俱长。少阳受病,寸尺俱弦。太阴受病,寸尺俱细。少阴受病,寸尺俱弱。厥 
阴受病,寸尺俱微而缓,故曰脉异。太阳汗不出名伤寒,汗自出名中风。阳明能食为中 
风,不能食为伤寒。少阳耳聋,目赤,胸满,心烦,为中风;头痛,发热,而脉弦细,为 
伤寒。太阴中风,手足自温,伤寒自利,不渴。少阴中风,自利而渴,伤寒欲吐欲寐。厥 
阴中风,舌卷囊缩,伤寒饥不欲食。故曰证专在三阳,脉则浮,三阴脉则沉,其缓紧迟 
细则一。若浮不缓,不紧,而滑数,沉不细,不迟,而濡急,则即风温与湿温之脉。再审 
其证,庶无错误。至于阳证见阴脉,阴证见阳脉,舍从两难,乃系疫证,与寒温异治矣。 
寒本阴邪,何以伤寒证中又有中风?温乃阳邪,何以温证之中,又有湿温?要知阴 
中有阳,阳中有阴。寒证中伤寒是主,中风是宾。温证中风温是主,湿温是宾。湿温与 
伤寒相对待,风温与中风相对待。而疫则有寒有温,温疫是其常,寒疫是其变。知常知 
变,知对待,知宾主,可与言阴阳互根之理矣!彼囿于一偏者,不肆用寒凉,即概用温 
补。曾亦思偏寒偏热之证,不多见耶。 


说寒
属性:寒最要者,表里二字。而表里中,又有兼风兼湿之别。风寒病太阳,湿寒病太阴。伏 
气治少阴,感冒治少阳。第拘标本言,少阴太阳司此气耳。余惟太阴亦多,至少阳阳明 
厥阴三经,即系寒病,每从热化,和解可也。当与前六气参看。 


说温
属性:温热之论,叶香岩寻其源。风湿之分,陈平伯溯其流。厥后吴氏鞠通,祖述叶案,而 
着《条辨》。王氏孟英,宪章平伯,而纂《经纬》。治温津梁诸书备已。然一则界划三焦, 
一则伏气未达,智者一失,殊为二先生惜。今将风湿分两段,持前人言,以明其义,庶长 
夜一灯,不致盲人摸索。 


风温
属性:吴鞠通曰∶风有温有寒。风寒之风,此风从北方来,乃触发之寒风也。最善收引,阴盛 
必伤阳,故首郁遏太阳经中之阳气,而为头痛,身热等证。太阳阳腑也,伤寒阴邪也,阴盛 
伤人之阳也,故曰风寒。风温之风,此风从东方来,乃解冻之温风也。最善发泄,阳盛必伤 
阴,故首郁遏太阴经中之阴气,而为咳嗽,自汗,口渴,头痛,身热等证。太阴阴脏也,温热 
阳邪也,阳盛伤人之阴也,故曰风温。 


湿温
属性:叶子雨曰∶湿温之因有三,阳脉濡而弱,阴脉小而急,此先受暑,后中湿,乃暑邪蒸湿 
者是也。证见两胫冷,腹满,又胸头目痛,妄言,治在足太阴,不可发汗。由先伤于脾,因而 
中,湿热相搏者是也。脉濡弱,舌苔白或绛底,呕逆口干,不能汤饮,胸满闷,身潮热,汗 
出稍凉,少顷又热,此春分后,秋分前,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