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当随世昌无可奈何地在那里苦思的时候,突然一连响起“轰隆轰隆”三声巨响,震天动地,把屋瓦震得哗啦啦的,随世昌明白,这是宋军开炮了。他正想要出去看个清楚明白,这时有士卒禀报来了,那士卒说:“千户大人,元军用火炮把谯楼给轰垮了。街上都乱了。大家都正赶到东门去了,请大人去议事。”
大风起兮云飞扬第一百六十二章宋伐(八)
这时襄阳的街上乱了。一群群百姓,如同惊弓之鸟,在满街逃窜着;还有趁火打劫的流民,在掠抢包袱,追逐女人;更有散兵流勇,一副贪生怕死的样子,在鼓噪出城归宋。虽有地方上的官差在那里理事,只是大难来了各自飞,没人理会他们。
随世昌毕竟是经历过各种情况的将军,他也是跟着刘整在处置大场面之中走过来的。独立经营襄阳多年,他对眼前发生的一切十分清醒。他知道这种混乱是很危险的,它会先乱了自己。莫说敌人正要进攻,就是没有敌人的进攻,这样一乱,城也会不攻自破。
他明白,在这种复杂的情势下,要想使老百姓安定下来,先得把军队安定下来。他先吩咐随身带着的那队亲兵,将散兵中抓了几个闹事的,就地正法。然后宣布:“众位看到,作乱者,杀无赦!”而后着亲兵率领散兵,追捕趁火打劫犯。
混乱稍得安定后,随世昌在攀登城墙的时候,心里还有后怕。他担心一旦宋军进攻的时候,百姓这么一乱,散兵哗变,刁民抢劫,那局面是不可收拾的呀!可他的这层忧心还未及放下来,却得知就在方才在宋军炮轰谯楼的时候,黄顺带了一队人马出南门投降去了。
木然听着,心里受了极大的震动。他想起前不久在这城楼上,众将在商议的时候黄顺的那种沉默,就明显地说明他对守城失去了信心。事实明摆着,面前只有两条路,要不是死,要不是投降。
这么默想了片刻后,才吩咐。道:“为了不致扰了军心,这事封住算了,由他去吧!”
慢慢的走到城楼,从那宋军骑队。高扬着的旗帜上的“吕”字,随世昌终于明白过来,是吕文焕亲自叫阵来了。
吕文焕此举也是无可奈何,两。军对战,无论胜败,都要付出代价的。何况襄阳城坚防严,虽说大宋的火炮厉害,破城则可,巷战则无能为力,那是靠人的拼搏,是要付出极大伤亡的。故此,取襄阳,宜先劝降,不到万一,不采硬攻。通过樊城的血战,终于使他和张镇孙明白了这个道理。
虽然基本上尽数歼灭了元军的残余兵卒,但是宋。军也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久在江南的蓝军或者是吕文焕所部,虽然是不断的训练和寻找战机,但是总比不上成天在厮杀中生存的元军。虽然歼敌两万余,自损也有一万二千以上。当然这也算是攻城战中少有的战绩了。但是歼灭的两万人中不少是被大炮炸死或者吓的胆魄俱散而失去了抵抗能力而被杀掉的。
觉得这样下去不行,攻城战如果这样打下去,没有。多久就前进不得了,还说要誓师北伐,估计再攻打一个襄阳就力尽止步了。虽然因为要攻打自己当年所驻守的城池,郁积于心头的那股怨恨难消,但是也只能如此了。
张镇孙和吕文焕想到,要取襄阳的目的在于取。开封,以及收复大宋河山的,而不只是要取一个襄阳,尽量减少兵力的消耗自然是上策。何况蒙古人内部已经是混乱不堪,虽然想挽狂澜者大有人在,但看穿其必亡命运,不愿与其殉葬的人也不会少。
特别是襄阳黄。顺带了一支队伍来降。黄顺的出降,不只是削弱了襄阳守军的力量,特别是在士气上会对襄阳守军以极大的挫伤。再加上刚才为了定准炮弹落点而打的几炮,听黄顺说已经给城内带来了很大的混乱和困惑。想来劝降是十分容易的,这么一来,吕文焕才出现在襄阳城的视线范围之内。
想想自己不也反戈相向了,为什么随世昌就不能走这一步呢?两人商量定案,然后由张镇孙写了一封劝降信由弓箭手射入城中,然后吕文焕在城前露面,以示宋军的宽容。吕文焕虽觉得面上有些不好看,但是为了战功,也只能如此了。
随世昌手里拿着张镇孙亲自写的劝降书,想着吕文焕现在又回到了襄阳领兵,虽然只是一个副将,但是看着样子也是颇为得势,不由的呯然心动。
两难的抉择,自己的年纪大了,要为儿女考虑,在襄阳城新纳的那几个小妾可以不顾,但是在元朝做官的几个儿子总要顾及吧,要是自己真的降宋,不用想,就可以知道自己家人的下场,蒙古人的手段他是知道的。
吕文焕的降宋,不过是占了一个家小都在临安的便宜,怎么能和自己比呢?在随着刘整降元之后,由于自己的骁勇在军中是出了名的凶悍,所以很受蒙古人的器重,虽然自己只是一个千户之职,但是儿女们却都被安插到很多重要的职位上,若是自己降宋的消息传出,那么首当其冲的就是自己的儿子,然后就是在汴京的妻妾们。
自己该怎么选择,现在要么是自己一个人死,要么是全家死,随世昌苦笑着坐到椅子上,也不知道自己在想些什么,最后决定,还是先拖一天是一天吧,宋军既然劝降,那么就必是顾及伤亡。
那么要投降,总要给老子时间吧,先看看再说,随后让师爷写了回函射了过去,天黑之后,迷茫的在那里想着,宋军的火炮,真的就那么厉害吗?也不知道玉昔帖木儿知道襄阳的情况之后,会不会发兵来救?
就算是来,能赶的上吗?
~~~~~~~~~~~~~~~~~~~~~~~~~~~~~~~~~~~~~~~~~~~~~~~~~~~~~~~~~~~~~~~
玉昔帖木儿也不是个庸碌无为之辈,否则,当初忽必烈就不会让他独自在江北行省代理政事,关于宋军北伐的消息,他早就知道了情况,只是需要南北左右逢源,北面的蒙古各部纷纷过来拉拢,而江北各地更加是民乱如潮,百姓们都已经无心生产了。
还好,那个赵显一直没有给自己捣乱,一直不问政事,只是在深宫之处研究佛学禅理,在忽必烈在世的时候,还几次托自己上表大元皇帝,说是要出家为僧,被忽必烈一笑了之,因为江北之地自从有个顺昌王朝之后,安稳平定了很多。至少造反的不多了。
因为造反是要大义的,皇帝还在这里呢?还是正宗的宋室皇族,你们以前度宗皇帝留下的正宗血脉。而手下大部分也是汉人,那么你还要造反的话,有很多人就要问问你的具体用心了。再说了,自从忽必烈刻意交好江南之后,并不禁止你迁移到江南去。
问题是,很多人还恋着自己的家乡,不肯离去,所以造就了江北河南之地居然出现了短暂的平稳繁荣。虽然大家都知道维持不了多久,但大部分的人还是得过且过了。
但是战事既然已经发生,再说什么也没有用了。宋军看着这个阵仗可不是单单收回失地那么简单,意思很明显,矛头对准的就是这个顺昌王朝。
可是你有那么好的牙口没有呢?玉昔帖木儿心里想到。十年修生养息,你江南是,我江北何尝不是呢。近几年来,江北之地的粮食已经超过了中书省的产量,供应朝廷的各路大军所需,同时在忽必烈调集军马时,他也留了个心眼,故意给自己留了一些。不多,也就两万余匹,加上原来的三万骑兵,大元的五万骑兵可以横扫天下。
关于那个厉害的火器,玉昔帖木儿派出去的斥候早就得到了详细的情况,也仿造大宋的钢炮造了一些,但就是威力没有斥候说的那么大,开始还真有点怀疑是斥候们说谎,但是从扬州、襄阳等地的战况来说。应该是真的。
看来问题出在火药的原料身上,他也在严令工匠们试验配置,为此也杀了不少工匠,现在的威力已经提高了很多。只是产量少,而没有普及而已。不是因为皇上的突然去世,蒙古各部如果现在同心协力的话,想着一定要比那些宋蛮子生产的要好的多。从郢州城达达其莱乎快马传来宋军北侵消息的时,玉昔帖木儿就已经着手布置阻挡计划。
第一个命令,就是命令宋军还没有到达的各个城池紧闭城门,加紧收刮粮食进城加强储备,然后就算是城内的人饿死光了,也不许出城,务必保证防地不失。就算是失去了,也要给宋军以惨重的代价。人命嘛,他是不在乎的。
第二个命令,就是所有骑兵全部集结起来,组成五个万人队。分别游弋在南阳府、信阳州、安丰府、庐州路和濠州附近的地域,因为那里是宋军北上的几个必经之路,而且附近不是丘陵地带,就是视野辽阔的平原。有利于骑兵发挥作用,而不利于步兵奔袭。
因为仿造过宋军的火炮,玉昔帖木儿知道这个铁家伙分量可是不轻,在平原上怎么能赶得上骑兵的机动性呢?你的火炮虽然射程远,威力大,但是不利于移动,才是最要命的。对于这样笨重的家伙,我们大元骑兵会害怕吗?只要不怕死人,用骑兵的速度冲到你的面前,你的火炮威力再大也没有什么用处。而我们大元什么都缺,就是不缺不畏死的勇士。
玉昔帖木儿心里想着,嘴角不由的翘了起来。露出一种恐怖的狞笑。
大风起兮云飞扬第一百六十二章转折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踟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自从宋军北伐,一路上仗着火器横冲直撞,也颇有一番声势,兼有吕文焕和程鹏飞等老将,还有黄华等一些草莽新贵加入,在短时间内还是取得了一定的声势。
而在南京,陆秀夫等人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北伐的军需准备上了。并且在谢仿得的建议下,几乎每天都会将前线传回来的战事报告给朝廷还有政务院、军务院知道,彷佛示威一般,因为,在这个时候。从四川传来一个十分不好的消息,就是王立终于还是降了。
从脱欢进入泸州、重庆等地区之后,王立还是做了积极的抵抗,但是二十余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