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葬宋-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世事总是这样,盛极必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在顺境的时候,很少有人可以冷静地看问题。

长春真人仙去后,全真教的几位大师都在巨大的成功面前,他们都忘了祖师所说的上善若水、大邦下流的道理,在我全真教极盛的表象下隐藏着危险的隐患。也招来了忽必烈等大汗的忌恨。

有时候事情的发展不是人力可以左右的,祖师爷说过:“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弗得已”。而我们已经被自己的功德所陶醉,没有了以前敏锐的眼光,还在想着天下大一统于全真教的名下。

还有就是由于我教之人不乏热血之士,一些人不甘心被鞑子所欺凌,但是反抗蒙古人的欺辱的时候不知道掩饰,反而打的是我全真教的旗号,更触犯了蒙古人的底线,才导致了在宝佑六年那次辩论大会,在元朝皇帝的干预下,我教一败涂地。表面上是整顿我教,其实还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皇统,打击我们汉人的气焰,而我们全真教只不过成了代罪羔羊。

张翔泰轻轻又叹了一声,慢慢的把注意力集中到姜明的身上,看着对方在目不转睛的看着自己,有些不自然的低了低头,但是很快又回转目光,看向姜明。

正文第三十五章彷徨

姜明也是心乱如麻,一天之内,发现了自己并没有改变什么历史,而是历史还在照着他后世的哪个方向行去。

首先以为自己收回了广州,只要迎接小皇帝和那个太后回来就算是改变了历史,再接着这个契机,把文天祥从梅州调了回来,并在海丰提前训练了大批人马。自己在利用塔出北上平叛的机会,出其不意的吃掉塔出一部,阻延塔出北上平叛的话,那样可以延迟忽必烈吞并中原乃至整个南方的野心。

这样的情况下,自己就又有了一些准备的时间,宋朝这个小朝廷也有了喘息的时间,这样的话,有文天祥、陆秀夫和张世杰这三杰的黄金组合。只要有三年,只要三年的经营和准备,就可以打碎忽必烈那一统天下的美梦。

但是陈宜中还是去了占城,不过从和他的几次交谈看来,陈宜中不像是一个没有血性的人,他也知道反抗,但是总是被他的软弱和优柔寡断而掩盖。他会不会是像自己后世历史上说的那个“逃跑宰相”呢?

可惜小朝廷还是直奔碙州,看来下个月就就要夭折的命运还是不能改变,文天祥还是要奉旨回梅州、潮州和海丰一带孤军奋战,直到被陈懿兄弟出卖,被俘以致再被押解到大都斩首。

张世杰还是率众去了碙州,后来被元军围剿,再匆忙间到了广州新会的崖山,看来这次崖山海战还是要打了,其实在姜明的内心里面,对于崖山海战总是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恐惧和愤恨。这一场灭国之战,败的不仅仅是一个宋朝,而是我们整个大汉民族。

想起了那跳海殉国的十万军民,那不是战败而死的,而是在绝望、失落和极度无奈中自杀的。他们用他们的行动表示了对整个世界的失望,不,应该是绝望,他们已经不想着去反抗了,因为他们已经看不到了希望,就像传说中的田横和他的那八百壮士一样,既然没有希望了,还不如死去。

姜明的身上突然有了一种脱力的感觉,慢慢的坐回了椅子里面,端起了一杯酒,慢慢的喝了下去。

酒是苦的。像是自己在后世中受到委屈而独自流下的泪。

喝完了一杯,抬头看见三人仍然是在那里站着,看着自己。不由的有些赫然,特别是张老先生了,那么大的岁数,连忙起身将他扶着坐了下来,然后招呼蒲寿庚和鸿儿也坐。

蒲寿庚依言坐下,而鸿儿仍然是倔强的站在自己的身后,没有办法,只有由她了。

拿起酒壶。想给几人每人斟上一杯酒。却被鸿儿抢了过去。分别斟上酒。

只好苦笑着端起了酒杯。道了一声“请”。然后又是一饮而尽。然后把酒杯放在手里转着。也不知道说些什么。

张翔泰毕竟是上了岁数地人。老人成精了。看着姜明地魂不守舍。喝罢自己地酒后。用手抓住他地小臂。慢慢地摇了摇。说道:“其实我全真道教地沉沦。才是忽必烈灭宋地主要依仗。只要我大道还在。就容不得他蒙古人这么欺凌我中原。”

姜明听了以后有些莫名其妙。这个是国与国之间地争斗。你们道教。再是源远流长。也不过是一个宗教。按照他后世在课本上学习地那些知识。宗教不过是统治阶级用来麻痹老百姓地一种工具而已。

但是为什么张翔泰把自己说地是那么地重要呢?

突然脑筋一动。好像想起了什么。但是又不得要领。苦恼地又摇了摇头。

************************************************************************

当塔出阵亡的消息传到大都的时候,忽必烈正在组织人修撰《平金》、《平宋录》、《诸国臣服记》等书,还要曾经做过中书左丞相的耶律铸监修国史。

他正忙着这些宏大的文史建设,还来不及对南宋败落的残局采取全面措施时,传来塔出阵亡,二万精骑几乎全军覆没的消息。

接到消息时,就忽必烈正在御花园那条绿树掩映的小溪边散步。他喜欢常来这儿走走。这里有森林的幽静和流水的声音,很适合他动中求静的需要。他是豪放的,但统一中原的伟业又需要他沉稳、冷静。

忽必烈常常来这里冷静地思考一些问题。一来到这里,他就不由不想到那位为他设计这么好的宫殿、这么好的御花园的刘秉忠。和他的门徒王恂等等,都是建国立业不可缺少的人才。正思谋着在完善眼下的文史建设、来粉饰自己的功绩的时间。一个宫官来禀奏塔出在飞来峡阵亡的消息。

忽必烈听着,一声也没吭。他只是面向赤日高照、没有一丝云彩的碧空挺了挺身子。这表情留给宫官的印象是复杂难解的。

是小事一桩,还是大事降临?说不清楚。宫官自然以为在皇上看来只是小事一桩,而在忽必烈内心里却是大事降临。塔出的阵亡对于大局来说虽无足挂齿,却将他的如意算盘打掉了。塔出的北上是他精心安排的,他原指望塔出一来,利用塔出去做好东、南、西、中各地游散武装的招降,在这个基础上,再加以武力的征服,这样,就可早早让全国安定,早早完成统一大业。

忽必烈自然是不能容忍这件事情的。但他明白,要毁掉它必先正视它。所以他要从大局着眼,恩威并用。

忽必烈原来就是这样对付宋朝的,也取得了成功。

首先是对大宋的稍大的军事力量派专使前往诱降,同时对小王朝赖以支持的地区加紧军事行动,以迫使小王朝楚歌四面,难以立足于福州。待小王朝逃窜之时,再以重兵穷追之。

这种方略成效见得很快。福州小王朝刚告成立不久,元军在军事上又连连获捷。首先是久困未决的扬州、真州被攻下来了,李庭芝、姜才这两员宋将被除掉,苗再成也战死,两淮的宋军已全部肃清。

接着阿喇罕、董文炳等率水师攻下了明州(宁波市),并擒杀了小王朝的福建察访使兼安抚的赵与睾,粤北战事又获大捷。首先,在韶关,经过巷战,逼得宋守将熊飞赴水而死。而塔出、吕师夔等率领的骑兵从江西打了过来,且连连获捷。继处州(浙江丽水县)宋守将李珏投降后,又有瑞安的知府方淇投降。这时,南剑州知府王积翁,闻风丧胆,不战弃城而逃。南剑州素有福州屏障之称,这实际上是为元军进攻福州敞开了大门。使元军很快攻下了建宁府、邵武军。然后将攻击的矛头直指福州。

就在福州朝廷逃亡,形式一片大好之际。偏偏广州城出了问题。塔出上阵,很容易的夺了回来,本来以为大局已定。除因为蒙古骑兵常年在北方,南方天气回暖,耐不得高温之外。忽必烈放心的将其调回来也是准备对付海都和昔里吉叛军,来个一扫天下。

就在这个时候,本来计划好的事情却有了意外,塔出的死,打乱了忽必烈的全盘计划。这一切都要从头想起了。

忽必烈看着远远的天空,这样想着。

正文第三十六章彷徨之后

忽必烈在想什么呢?他在想那年和伯颜的对话。

大概是至元十三年吧,也就是这个时侯。虽然与江南比较起来,大都风冷且干,但是从阳光看来确实已经是春天了。忽必烈还记得是闰三月二十六日。伯颜终于凯族回到大都。带来了宋朝的小皇帝还有他的母亲余太后。

小皇帝和余太后被传唤至忽必烈的宫殿。殿内席宴大张,灭宋的诸将都一一获得封赏。这个亡国的小皇帝被授予瀛国公的封号,并且规定必须在成年之后遁入佛门出家。

宣布之后,忽必烈从座位上站了起来走向回廊。大都的夜晚更是寒冷。默默地走了几步,忽必烈停下脚步。伫立在回廊之中的,还有左丞相伯颜。

伯颜保持着三步之距离,跟随在忽必烈的后面,那时间记得伯颜曾经说了一句话。

“能成天下宰相之大器者,北有耶律楚材,而南有文天祥。”

那时候忽必烈还以为是伯颜在南方久了,学会了那些汉人的搬弄戏言的恶习。心里很不以为然。在他的心目中。有谁能代替耶律楚材呢?在他的心目中,耶律楚材去世以来已经三十余年了。在他死后,天底下具有担当丞相大任之才能者惟有三人:史天泽、安童、以及伯颜。

但是伯颜又说:

“足以媲美耶律楚材般之器度与才干者,文天祥绝对是符合陛下圣意所欲之第一人选。”

那时,他就很好奇。这个叫做文天祥的南人究竟有何能耐,居然能得伯颜如此崇高的评价,但是伯颜将文天祥置身本营之时所展现出来之神情气度等等,井然有序地一一说明之后,忽必烈对这个南人的状元也有了一些兴趣。但是那时让他跑了。

难道就是这个文天祥伏杀了朕的大将?忽必烈突然想到。忙问宫官道:“奏报上刻有提及这次飞来峡之役是谁主持的?可有提起文天祥这个名字?”

宫官仔细思索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