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时候王道夫突然插言道:“其实两位大人不用担心。想现在行朝在崖山,而我大宋主要水上力量大都云集在那里,之所以张弘范按兵不动,就是他还没有得到的确的消息,相信我们都已经知道行朝的所在,元军知道详细情况的时间也不会比咱们也不会太迟,本官所料不错的话,估计现在张弘范等已经知道行朝所确定位置,和朝廷比起啦,广州只是弹丸之地,引不起他们的丝毫注意,我们守护广州在其次,主要是阻止李恒大军和张弘范部会合才是上策。”
缓了一口气,想了想,又道:“元军一向自负,想来他们一旦知道行朝所在,定不屑于数路并攻广州,想来张弘范必定会从海上直奔崖山而去,留下李恒大军前来攻占广州城后和他一起会合。这样对他们才是上上之策,因为剿灭行朝才是大功一件。而我们只是小鱼小虾而已,他们肯定不会上心的。”
说完自嘲的笑了一声,很尴尬的望着周围诸人。
大家听王道夫如此说,想想也真的是这样,顿时大家都不做声,沉默起来。
过了一会,凌震才声音稍微显得嘶哑的说道:“王大人说的有道理。但是万一元军等围剿我们以后再去对付行朝,那么我们该如何自处呢?毕竟如果放任我们在这里,等他们攻打崖山之后,我们在其后方,也是会让元军感到后方不稳的。谁能容许有根刺扎在那儿呢?”
王道夫一听也有些道理,遂不多言,在那里沉思了起来。
苏刘义在一旁道:“刚才听制置使大人说要收缩力量和元军一拼,末将刚刚想起了,我们为什么不暂时弃守广州,也往崖山直奔行朝,那样我们的大宋岂不是可以讲拳头攥的更紧一些吗?”
王道夫正在沉思,听见苏刘义这样说,忙阻止道:“不可,崖山附近,能有多大的地方,能养活多少人马,我们不去,行朝吃力不吃力先不说,我们若是也赶过去,行朝光是给养恐怕就是难以为继了。更何况,如果我们力量过于集中,则元军则可放心其他地方,那么他们也可以再从它处调兵,那么以来,我们真的是无可逃遁了。”
商议了半天,他们又回到守不守广州的起点上,凌震有些无可奈何了。事情总是要下一个决心,于是就道:“我们先将东莞的守兵模仿当时广州之战的做法,暂时隐匿起来,然后王大人也点兵准备发往清远县,然后苏都统协助本官将广州现状报于朝廷,等朝廷决断,想来国师现在行朝,广州城之所以能保住,也有他的一片心血,想来不会置广州于不顾的。”
众人一听都言道:“善”,遂去各自准备不提。
正文第二十三章张翔泰来了
有些事情你不去想不代表别人不去想,有些事情你不去做不代表别人也不会去做。伤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啊——《官场新说》
****************************************************************************
凌震的奏报到达崖山的时,已经三天以后了,也就是六月底。为了显示重视,特别指定由转运使陈宝亲自将奏折呈上。陈宝来到后,本来以为崖山一片是积极备战的景象,谁知道放眼看去,却是一副人心惶惶的模样。
陈宝也觉得是莫名其妙的。找到原来同在大将军旗下的几位同僚一问,马上就知道事情症结的所在。
原来,就在姜明见过杨太后的第二天的朝会上,当皇太后缓缓说出自己的本意后。在临时的朝堂之上却是引起了轩然大波。各种声音都体现了出来。
奇怪的是,这次杨太后出奇没有理会任何呼声,也没有给任何大臣打好招呼,就直接在朝议上说了出来,这样才会起那么大的波澜。
首先就是坚守礼教的陆秀夫,以没有国师尚公主之先例予以恳请太后收回成命。最后以鸿儿身份不足于皇室匹配而不赞同。随之附和的有张镇孙等人。甚至传闻文天祥也颇有微词,但是碍于和姜明的关系不好名言。
然后就是大将军张世杰勃然大怒。认为是杨太后和现在的朝廷已经不相信自己,也开始发难,甚至扬言要誓师北征,以证明自己对大宋的忠诚。
而被杨太后驸马后的国师姜明,却保持了出奇的沉默,不推辞也不为自己分辨,一时间朝廷上下分成几派,在那里相互争吵不休,顿时杨太后的皇室身份显得单薄起来,一直被几位大臣围着劝谏收回成命。
俗话说,上面的态度决定着下面的人心所向。由于朝廷上层的纷争,才导致了下面人心惶惶。文天祥这一系还好些,毕竟自己的统帅没有明着表明自己的态度,而且自家统帅和国师平时私交还是不错,所以表现较为平稳,还是按部就班的在那里督建行宫和兵营。一如既往的在那里操练。
而随张世杰来的人马可是不一样了,张世杰已经带领他们转战南北三年有余,虽然是胜少败多,但是张世杰在军中的威望依旧是无人可以替代,也是盛传中的四朝老臣,拥立两朝皇帝的人物,在平常的眼中也是不得了的事情了。对于这种人还是有很多人愿意拥戴的。
陈宝得知这种情况。立即打消了直接见驾地念头。毕竟他是大将军一系地人。面对这种朝廷纷争。一定要先打听出大将军地立场和主张。否则待到觐见皇上和皇太后地时候。肯定要问及广州一脉地看法。虽然自己还不知道凌震他们地立场。但是必要地时间按照大将军地意思去做。还是对自己是无害地。
于是干脆就收拾了一下。直奔大将军张世杰地住处而去。
姜明最近也是十分地郁闷。本来一件十分简单地事情。在莫名其妙地情况下。被杨太后搞地复杂化了。
他没有想到杨太后那么着急地就把事情就抖露了出来。至少也要先垂询一下几位心腹大臣地意见吧。更没有想到地是关于和鸿儿地婚事会被那么多人反对。估计除了全真七子中地王阿强和柳七伤之外。满朝地文武大臣竟然没有一个赞成地。就连文天祥也保持着暧昧地态度。不出面支持一下。
姜明也注意到了。基本上焦点都是集中在鸿儿地这个公主地身份上。如果没有这个公主地身份。估计每个人听闻到这样地赐婚。只会前来道贺或者恭喜了。那会有人反对呢?但是至于吗?毕竟只是一个义女而已。也没有什么血缘关系。至于诸位大臣地反对那么大吗?
鸿儿最近几天也没有再去杨太后地行宫。一直在陪着姜明在家中养病。养病只是一个借口。姜明实在是受不了百官地轮流盘诘。彷佛一切都是他在后面主持一样。百官奈何不了杨太后和皇上。只会劝谏。而对于他这个国师。抛除表面上地敬畏之外。姜明才发现。还真地没有几个人拿他当一回事。
在陈宝去见大将军张世杰的同时,而姜明和鸿儿、柳七伤还有王阿强在房间内也在商量着以后的打算。羞于是自己要出嫁的问题,鸿儿有很多话在众人或者姜明的面前说不出来,而王阿强更是一个嘴里藏不住话的粗人。只有柳七伤还算可以和姜明一起商议下。
六月的天气在南方已经很热了,姜明虽然明显的感觉到没有七百年后那个时代燥热,但是没有现代化电器,只能靠扇子和凉水来消暑的情况下,还是比较难以忍受,屋内的气氛显的很沉闷,几个人好像一直在轮流擦汗,没有人说话。
这个时候姜明不由的又想起张翔泰的好处来,虽然张翔泰差点没有把自己卖给忽必烈,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对于这个老先生,却是始终提不起恨意来。按照常理说张翔泰此刻应该是十分惶然才是,再不济也要先给儿子打声招呼,让张镇孙试探一下自己的态度,但是张镇孙却是好像完全不知情的模样。
待到这个时候,才能体会出老人家的可贵来,现在朝廷的这样的局势,完全不是姜明和柳七伤几个年轻人能完全把握和掌控的了。至少面对百官的态度,姜明就是有些不明白,一直以来受电视剧或者电影的影响,以为朝野一旦有了纷争,就势必会分成正反两派,为各自的利益出发。
但是这次却是朝野一致的针对他来说事。意见是出奇的统一,逼的杨太后始终下不了决断,也逼的自己非要以称病的方式来避嫌。这个是他预想不到的。原本想是很简单的事情,本来就是自己的婚姻大事,最多是鸿儿冠了一个公主的名衔,虽然说在明面上是杨太后为了拉拢自己或者是要取得一定的军权而行动,但是毕竟是自己的亲生骨肉死了,只剩下杨太后自己,为自己谋求一些福祉也是理所当然的,就凭自己一个国师的身份,能给这些大臣带来多少威胁呢?
还是鸿儿跟着张翔泰的时间比较长了一点,再则他从离开全真教以后,曾经在蒲氏家族待了很久一段时间,首先说道:“以属下看来,主要还是国师你的身份过于敏感,首先你不是读书人出身,要受到陆秀夫和张镇孙等士大夫的排挤,为他们所不齿,认为你的出身不行,不是同道中人,这个也是文大人之所以一直没有敢站出来为你说话的原因。二来,他们不愿意外戚掌权过重,那样的话,一旦有一天对士大夫一系进行冲击的话,将会是致命的。这点从历朝各代都能看出来,一般外戚和士大夫都是出于对立面的。”
由于关系未明,加上少女的羞涩,鸿儿对姜明的称呼还是“国师”,自称还是“属下”。沿袭全真七子开始的时候的称呼。刻意的避开尴尬。
停了一下。又道:“关于大将军为什么反对,那就更好理解了,朝廷上下本来是大将军一家独大,突然多出来一个文大人自成一军。由于实力在那里放着。他现在是无可奈何。但是一旦你再有皇室的身份自成一军,那将是他最不愿意看到的。所以大将军宁愿用分兵前来威胁,也不愿意让你在异军突起,国师可以想一下,若是一家独大的话,大将军会有多大的权势,权势一分为二已是心中不甘,在一分为三的话,那么不就严重的触动了他心内的底线了吗?”
姜明在那里发呆着听鸿儿把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