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魏文魁-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勋心说连你都无法一眼瞧出其中的缺陷,别人就更难看出来啦——或许某些世族才杰如荀彧等能够瞧明白,但他基于世家立场,未必会加以阻挠。我怎么拦?陈长文也是天下名士,又任吏部尚书,他的动议不是我想按就能按住的,一旦必须付诸公议,那通过的可能性大过八成!

我只有想办法加以篡改,还得改得合情合理,那才能尽量扭转局势啊。并且这事儿还不能拖,真要隔个三五天,陈群过来问我意见,我继续敷衍,他就有可能直接上呈给曹操,或者递给自家长官、尚书令荀攸。到那时候,我还可能拦得住吗?

可是眼瞧着关士起也没啥主意,他只好独自一人绕室徘徊。人生最大的苦恼,便是明知历史走向,却无从加以偏转,甚至连个可以商量的同伙儿都没有……

一直等到第二天下班以后,他按惯例直接出城,前往管氏庄院去跟小妾、儿子团聚,直到这时候仍然是满脑袋的浆糊,理不清头绪,更想不出变通之策。

自从魏国肇建,是勋只在汉朝挂了个侍中的闲职,却仕魏为中书令,自然要把家搬到安邑来。这回他下手比迁都许昌的时候快得多了,当日郗虑过来透了风,朝廷正式诏书还未颁下,他便先遣门客跑安邑郊外来圈了大片土地,新造庄院,比许都城外的规模更为宏大。还是老规矩,管巳住在城外庄中,曹淼和甘玉住在城内府邸,不过安邑城本来就比许都狭小,新邸更缩水了不止三成,两相对比,曹淼一连生了好多天的闷气,好不容易才被安抚妥当。

当晚一家四口——还包括老丈人管亥——按照是勋的习惯,共坐用点儿临睡前的点心,管亥就瞧出不对来了——你这一口点心嚼半天,还老嘬牙花子,难道是胃疼吗?开口便问:“朝中有何烦扰,使汝愁眉不开?”

管亥如今已经变成一彻彻底底的老农民了——不过或许这才是他的本来面目也说不定——整天就跟白老五一起蹲田间地头侍弄庄稼,或者指点庄客们劳作。武艺早就生疏,国家大事也懒得搭理,按照他跟是勋说的话:“若天下太平,我又何会造反?但得口饭吃,谁管青天、黄天?汝为户主,只须照顾得许下安宁,妻儿康健即可,天下属谁,理他则甚?”

嗯,现在不要求“许下安宁”了,但安邑安宁即可。

是勋正在苦思冥想陈群的九品中正制,听得管亥问起,不答又不合适,答又不知如何说起,想了半天,干脆举例吧:“设阿翁仍掌兵时,得一支外军,难以调用,欲先选拔些将吏出来,却又不识何人忠勇。欲倩原军头举荐吧,又恐他趁机拉帮结派,造为私军,设此如何处?”

管亥“嘿嘿”一笑:“似此有何难哉?”

是勋闻言倒不禁一愣啊,赶紧请问。管亥把眼睛朝闺女一瞥:“便巳儿亦知选将之法,何不相问?”是勋还没开口呢,管巳倒老实不客气地开始显摆了:

“乃有两法,一则由他自荐,但须考核,能自我槊下走三合者,乃可用,用时亦须笼络其心,不使为荐人所党。其二,不论高低,允人自荐,亦须走我槊下三合。将此二类将吏夹杂用之,自然其私难成。”

是勋听了这话,不禁双目圆睁,大叫一声:“成法自在,而我竟不思及,真如在梦中也!”(未完待续……)

第四章、不利曹氏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处在大环境当中,谁都难免要受到旁人的影响甚至是束缚,是勋也不能外。他一直习惯晚睡晚起,当身在朔州、幽州的时候自然无所谓啦,一州之长哪怕天天迟到、早退,也没人敢管,监察官员更不敢据此而上疏弹劾。可等返回许都,以及此迁安邑以后,又挂上了实际职务,就不好再这般放荡无忌啦。官厅例于卯时开始办公——点卯这个词儿就是这么来的——也就是早晨六到七点,是勋倒是想普及朝九晚五的工作制呢,问题就他一个有这种坏习惯,哪敢真提出来以犯众怒?

别人家生物钟也都定型了,天明即起,你让他们先不上班,跟家里闲着?岂有此理!

不过好在是勋终究是中书台的主官,偶尔迟到几回无伤大雅,而且曹操终究只是魏公而非天子,除非年节祭日,也没有上早朝的规矩。只是宰相们五日一会,那是定然不能迟到的,先不说其他几名宰相跟自己平级,不好让他们干等着,那曹操也是经常会参与讨论,或者起码跟旁边儿倾听议事的啊,是勋又岂敢轻慢?

照理说,宰相议事,君主无权参与,想知道商量的结果,跟宫里等着上奏就好啦。问题制度初行,又该上一位勤政而好独断的君主,你就根本拦不住曹操也要掺上一脚。终究这还是一个人治社会,君臣分际明显,再严格的制度,多了君主这个制度外的存在。都要被迫具备相当大的弹性。

这一日便又是宰相会商之日。曹操天还没亮就起身了。洗漱完毕,正打算过去掺和——他得提出南征的动议,倾听重臣们的意见啊——突然门上来报:“中书令是勋求见。”

曹操听了就是一愣,抬头瞧瞧天色,朦朦胧胧的刚抹上几线曙光,室内只是因为自己节俭的缘故,所以才没有点烛——我没睡昏了头啊?估计这连寅时还没过完呢,是勋怎么就起来了?今儿个太阳要打西边儿出来?

是勋一改往日素行。天没大亮就起身了,还急匆匆跑过来找自己,肯定有要务禀报啊,而且估计还打算在今天的会商中讨论此事,所以要赶在开会前先跟自己通个声气。曹操想到这里,赶紧把手一摆:“请。”

是勋在侍从的引领下躬身入室,二话不说,先从袖子里掏出一张纸来递给曹操:“此前日陈长文所作,与勋议者也。”

这正是陈群相关九品官人法的计划书。按道理来说,陈群就应该将此计划直接呈递给曹操。或者交给自家长官、尚书令荀攸,再转呈曹操。不该先给是勋瞧。问题魏国官制的主要设计人是是勋,陈群当时参与规划,没有瞧出这个漏洞,等国家肇建了再突然插一杠子进来,有暗中谋算是勋的嫌疑,故此才必须先跟是勋打商量。

曹操双手接过这份计划书,展开在桌案之上。是勋斜眼注意着老曹的表情,就见对方先是眉头一皱,继而舒展开来,似乎颇为认同,可是瞧到最后,双眉不自禁地又拧在了一起——嗯,估计曹操也发现其中的弊端啦。

是勋这是高看曹操了,要说九品官人制本身,就当时的政治环境而言,其实不失为一剂良方,至于这良药吃多了也会有副作用,除非是勋这般后世穿来者,否则谁也不是预言家,瞧不到那么远。曹操只是觉得,这份计划表面上看起来非常实用啊,然而是勋为什么不在会议上提出来,要先跑来找自己呢?莫非其中有何漏洞?

于是将疑问的目光转向是勋。是勋问说您觉得陈群这份计划如何啊?曹操微微颔首:“似可除察举之弊,应时事之难,为良谋也。”

是勋淡淡地一笑:“此计大利天下……”故意顿了一顿,突然转折:“然恐不利于曹氏也。”

曹操闻言,悚然而惊:“何谓也?”如今天下还是汉朝的,说利天下,那不是利刘家吗?这计划即便施行,暂时也只行及我魏国五郡,而你说竟然对曹家不利?!这问题可大发啦!

是勋先不回答曹操的问题,而反问道:“若以之施于沛国,主公以为,何人可为沛之中正?”

曹操捻须而思,良久乃曰:“若非嵇氏,则桓氏耳。”嵇、桓两姓都是沛国的显族,虽说近年来没出什么高官,但根基深厚,人脉最广,要想选一名中正官出来,品评国中人物,估计还只能从这两家里挑人。

话一出口,曹操也觉出不对来了——曹氏呢?夏侯氏呢?貌似没谁有资格担此重任啊。也就一个曹德勉强尚可,问题他还很年轻的时候就跟着老爹曹嵩避难迁去琅邪了,即便乡里乡亲,他又能认识几个人?

是勋淡淡一笑:“主公用人,唯才是举,不问门第、品行,吾等但有所遇,知其有能,即推荐之,如勋荐太史子义、魏文长、鲁子敬等也。然子义青州下吏,文长章陵孺子,子敬下邳白身,即命中正,安能识之?且荀文若所荐皆名士也,较勋所荐倍之,苟为名士,若中正无远名,安肯为荐?则必选州郡世家为中正明矣。察举之弊,即所荐皆为豪门,互为勾党,若使豪门再兼中正,则旧弊何由除之?”

曹家和夏侯家,说起来很好听,乃兴汉功臣曹参和夏侯婴的后人,问题好几百年过去了,长江后浪摧前浪,新兴的世族多为经学之家,武夫功臣的后裔哪儿还冒得出头来?曹家的再发迹,靠的是曹腾当了宦官头子,然后荫其养子曹嵩——可曹嵩的太尉也是花钱买来的,真要靠举荐,先不提他能力如何,就光论家世,那也当不了九卿啊,遑论三公。

原本我们这些人,走哪儿瞧哪儿,见到有可用的人才,必然向您举荐,曹家班偌大的势力,就是这么发展起来的。要是复归察举制,则我在推荐太史慈、魏延、鲁肃等人的时候,压根儿就没有资格举人为官;那么换了中正制呢?你让有名望的人来当中正吧,他自有大把乡党可荐,不会在意那些寒门庶族,让寒门子弟来当中正吧,名士们未必乐意受其荐举。最后造成的结果,跟察举制下世家独掌荐举之权,朝中充盈着各地显族,那有什么区别?

咱们原来是草台班子,不按规矩来,如今正式建国,定下了章程,就不能再随便破坏啦。那么即以沛国而论,新任命的中正或为嵇家人,或为桓家人,还能正眼瞧诸曹夏侯不能?从此诸曹夏侯再有本事,晋僧阶只有蒙荫,想走荐举之路是再走不通啦——你考虑过这个问题没有?

“再以颍川论,必以荀氏为中正也,则其所荐,皆荀氏门生故吏——他郡亦同。此强枝弱干之策也,使新晋但知其荐主,而不知曹氏,不知魏公,可乎?主公在时,自可驾驭群臣,使不党也,设有不讳,后世如何制之?刘氏乃为殷鉴也。”

汉朝就是这么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