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晞也承认,虽然灵宝战役大唐官军是惨败了,但指挥作战的这些将领并不是孬种,他们都是良将,只要让他们有好的机会发挥,他们还是能指挥将士取得作战的胜利的。
他需要这些人的支持,并希望这些将领能助他成功,击退、击败叛军。
无论他们之前犯下了什么罪,他都不希望朝廷现在给予他们重责,免了他们领兵的权力,那样会极大的损害唐军的战斗力的。冷兵器时代,出色的将领是取得战争胜利的最主要因素,杨晞不想让这些非常富有作战经验的将领现在被朝廷处罪,让官军的战斗力下降。
他以后的战功需要这些将领为他获得,对于这些人他自然要笼络好,让他们助他成功。
虽然说朝廷并没有明确表示肯定会赦免他们的兵败之罪,但现在答应让他们继续在潼关领军,这已经是一个比较让人惊喜的信号了,诸将对杨晞的好感及敬佩程度又上升了一些。杨晞没食言,真的这么做了,连哥舒翰也没进一步被定罪,这是好事,许多人看到了得免于朝廷责罚的希望。
“杨元帅,末将多谢你在皇帝面前为我们的陈情,接下来的战事中,末将一定拼死杀敌,争取以军功抵消兵败之罪!”直性子的王思礼在听到杨晞如此说后,第一个站出来表示了对杨晞的感激。
庞忠也马上站了出来,对杨晞作礼致谢道:“多谢杨元帅在皇帝面前的陈情,末将感激不尽。末将知道自己身上罪责难消,让元帅为难了,只能在以后的战斗中努力杀敌,争取立一些军功,减免自己的罪责!”
两将如此表示后,李承光、吕崇贲、田良丘等参加过灵宝战役的将领先后站出来,表达了相似的意思。除了对杨晞表示感激外,也当着所有人的面表明了决心,无论何时,都会拼死杀敌,以获取更多的军功用来抵消自己的罪责。
诸将这样的表示让杨晞非常的惊喜,他知道自己以现实的角度考虑问题还是对的,要是意气用事,明言指责灵宝战役时候诸将表现的失误,把一些将领之间的矛盾放到台面上来说,那可能就收获不了现在这样的效果了。
“诸位能这样表示,本帅很是高兴,本帅希望能与诸将一道,彻底击败叛军,将叛乱平息!”杨晞环看着屋内诸将,略带威严地说道:“皇帝陛下给予了我们潼关将士以最大的信任,本帅希望诸位能与我一道,勤勉做事,一心一意训练,争取在以后的平叛战斗中再获军功。本帅希望看到到时没有任何一人受到朝廷的处罚,你们的军功完全能抵消灵宝兵败的罪责,甚至还能得朝廷的奖赏!”
“末将一定尊从元帅的训令!”诸将齐声应令。
杨晞随后也布置了接下来的安排。其实在他离开潼关之前已经安排的差不多了,那就是练兵。接下来主要的任务就是练兵,他还要从军中选拔一部分各方面表面非常优秀的军士,建立一支特种小分队,他自己亲自训练,以备执行一些特殊任务。
不主动寻叛军作战,抓紧时间训练军队,这是杨晞再次强调的任务。
命令布置完了,杨晞也准备让诸将散去,他自己也去休息。
不过在结束军事会议前高适所提的一个问题却让杨晞有点意外,也让诸将心生疑惑。
“元帅,皇帝陛下有没有宣布新的监军人选?”
杨晞愣了一下,没马上回答高适的问话。
这个问题,他在回长安时候,并未与皇帝李隆基和自己的父亲杨国忠讨论过。潜意识里,他并没有觉得监军是必须配备的人选,他觉得现在的潼关镇军中人员配备已经齐整,不需要再添加什么官员了。但高适这样一问,却让他马上明白,潼关这十万人马中,不可能不设监军的。
只要监军制度存在一天,大唐的任何一支军队中,就不可能没有监军。
但李隆基没和他说过,杨国忠也没和他提过这个问题,杨晞不知道该怎么回答高适的问询。
“皇帝陛下也没和本帅说这事,因此本帅也无从告知!”杨晞只能以此来回答高适的问询。
见杨晞如此说,诸将也没人再问询,各自散了。
杨晞不知道的是,也就在他布置完任务,安心去睡觉的时候,长安城内有两个非常重要的人,也在讨论关于潼关镇军的监军人选问题。
不是别人,正是皇帝李隆基和太子李亨。
第十九章李亨的建议
长安,兴庆宫,勤政楼。
昨天睡了个好觉,自觉精神不错的皇帝李隆基也表示了勤勉,一早就过来处理奏本了。
送到他这里来的奏本大多都是经过政事堂诸宰相商议,一些还有宰相们的批阅意见的重要奏本,不是很重要的那些奏本都由宰相们代为批阅处理了。
这些送到他这里来,事关比较重大的奏本上批阅的意见大多让李隆基满意,这让他越加的感觉不错,在批阅奏本时候,还偶尔与侍立在一边的高力士调侃几句。
潼关守住了,长安转危为安,在接到叛军退守陕郡的消息后,李隆基原本担着的心就基本放下,再加上各地传来的消息都是挺好的,官军与叛军作战基本都取得了胜利,安禄山退回洛阳后,再次打算退守范阳。得知这些消息的李隆基一点也不担心叛乱不能平息,他基本恢复了往日的生活习性,每天近半的精力都用在休养、赏听乐舞上。
大多的事宰相们都会代为处置,特别是杨国忠深知他的意思,许多事上的处理意见与他不谋而合,难以处置的事也会来问询他的意见。大臣们有这般能耐,给出的意见让他满意,他也不去管太多。今天这几本奏本批阅完后,他也准备去听杨玉环新作的一首新曲。
李隆基也知道,如今沉湎在音乐与舞蹈中并不太适合,大臣们会进谏的,毕竟现在形势还没完全逆变,叛乱还在继续。但他处理完朝事,再去听曲赏舞,小寐休息一下大臣们也无话可说了。
不过在看倒数第二本奏本时候,却有人来报,说是太子李亨求见。
一听李亨求见,李隆基不快地皱起了眉,不过在犹豫了一下后他还是令人将李亨带了进来。
“儿臣见这父皇,”李亨上前恭敬地行了礼,“今日见父皇精神不错,儿臣甚是高兴。父皇这般勤于朝事,让无所事事的儿臣很是汗颜。”
李隆基合上了奏本,将身子靠在身后的靠枕上,看着李亨意味深长地说道:“唔!你是责怪朕没将朝事委于你吗?”
李亨被吓了一跳,赶紧解释:“父亲,儿臣怎么敢。儿臣没有一点这个意思,儿臣只是担心父皇的身体,这些天你太操劳事了,要多休息,免得因劳累过度而吃不消。如今天气很热,儿臣前些日子都中了暑气,躺了好些天才好。父皇一定要多注意休息,有什么事可以吩咐儿臣去做的。”
话虽这样说,但李亨心里还真的怨气,生怨气的理由就是刚才李隆基所说的,他想趁叛乱起来时候,插手朝事,但李隆基却不给他这个机会。
安禄山的叛乱起来后,李隆基没太多精力关注和处置关于叛乱的事务,朝政大事基本都由政事堂诸宰相负责,也就是大多都是杨国忠说了算。皇帝没太多精力处置事务,各地军情又紧急,按理这种情况下怎么都该他这个太子监国,代为处理朝政大事,但李隆基却没有一点这方面的表示,让李亨很是着急和担心。他相信叛乱终会平息的,而平叛过程中插手朝事是扩大自己影响的绝好机会,至少可以趁机在朝堂上多安插一些亲信,以对抗杨国忠。
他现在这个太子的位置并不稳,时刻都有危机感,杨国忠可以说处处与他对抗,不知道多少次在李隆基面前蛊惑废了他这个太子,改立其他皇子为太子,而父皇李隆基也几乎被说动了,要不是与他私交还算可以的高力士帮着说一些话,说不定现在这个时候他已经被废,大唐的太子变成了其他人。有这个念头的时候,他一个劲地埋怨李隆基活的太长了,以至他这个当朝太子已经四十几岁,却依然没机会即位为皇,还要处处受杨国忠的制约,太憋屈了。
叛乱起来后,杨国忠的地位很受打击,许多大臣公然要求皇帝处罚杨国忠,以绝叛军起兵的借口,但李隆基却不为所动,还对杨国忠越加信任,灵宝兵败也没对其处罚。更让人可恨的是,其子杨晞率军急救潼关,竟然立下了让任何个人都惊愕的功劳。如此一来,杨国忠的威望非但没有任何折损,还因为杨晞出色的表现得到了巩固和提升。杨晞更是出任兵马副元帅之职,执掌潼关十万兵马。
杨晞执掌了潼关兵马,可以说也就左右了长安的命运,大唐的国运都捏在了杨家父子的手里,这让李亨如坐针毡,芒刺在背,非常重的危机感上,让李亨不得不在一些能发表意见的时候,主动站出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就如当日杨晞回长安后,他当殿建议改其他将领为领军元帅,让杨晞回京坐享功劳。但他的意见并未被父皇李隆基采纳,他也马上住了口,不敢多说。但他却不甘心杨家的势力越来越强大,让他这个当朝太子在朝堂上都没发言权。
今日进宫,他还是要向父皇提议一点,这也是他考虑了好些天才决定的事。
听李亨说的挺有感情,李隆基那点猜忌也就没有了,笑了笑后道:“太子的一片孝心,朕知道了,你也不要担心,朕虽然年纪大了,但还是能勉为其力处置朝事的,如今政事堂诸宰相都勤勉于事,能替朕分忧,朕一点都不担心朝事没人处置,太子就不要太担心了。”
听李隆基如此说,李亨心里的怨气再次升腾起来,不只对杨国忠却加仇恨,对面前自己这位生身父亲也充满了怨言,但他却不也有任何的表示,也记着今天来请见父皇的目的,马上将怨气压下去,再恭敬地对李隆基施了一礼后,道:“父皇,儿臣今日进宫求见父皇,是有一事想与父皇商量的。”
“有何事要与朕说,太子尽管言来就是!”李隆基抚着花白的胡须,不动声色地问道。
“父皇,潼关的兵马已经有十万余,临时征召的后续人马还在继续往潼关开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