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加上不少日本劳工前往中国做工,他们的工资也随着中华民国的劳动成本增加而有所提高,一个月达到8元,尽管还是比中华民国的劳工所拿的工钱低很多,但是日本人通过劳动,使他们的国家经济有了初步的起色。
起码能够吃饱饭了,中国出口到日本的三季稻大米大受日本人欢迎,这种稻米尽管口感不是很好,但价格却是很低廉。
同时还有中华民国出口到日本的海产品也很受日本人欢迎,此时日本人接受了中华民国开出的对日《二十一条》,其中有一条就规定,日本片板不得下海,连捕鱼都是不允许的。
因为日本承认日本是中国的附属国,作为附属国,没有制海权。中华民国只是将陆地交由藩国管理,而海洋却是属于中华民国的。
日本人很喜欢吃鱼,正好这时候渔产品价格也不贵,中华民国的渔船现在满世界的到处捕鱼,每年都能为中华民国带回大量水产品,这些水产品因为价格便宜,所以成了日本此时进口的主要肉类。
日本近六千万人窝在一个小岛上,确实很苦逼。
他们为了生存,什么高污染都不管了。只要是中华民国分配给日本的工业,日本人都敢要。
大量高污染工厂就这样开始向日本转移。
同时中华民国还向日本贷款,钱是财团银行出的,日本拿到贷款后,大修基础设施,日本政府欠中国的钱越来越多。
尽管有一百五十万劳动力在欧洲,但日本劳动力并不缺乏,他们甚至让女人大规模进工厂干活。
在日本,真正能见识到,什么叫女人也能撑起半边天。
年轻女人到处卖肉,还有很多女人进工厂干活。日本男人除了进工厂干活,还大量到中国做工。并到欧洲打仗、做工。
并且绝大部分日本人,都心甘情愿的把收入上缴一部分甚至是近半给日本政府,以支持日本复兴。
但日本永远没有机会。因为日本的军工业被拆光了,日本也被禁止发展军工业。
同时日本没有一点海军。
等于说日本的复兴,是要完全依托于中国的。
中国不让你卖产品,中国不出口粮食给他们,他们就得饿死在小岛上。
日本现在搞的是,依附于中国的复兴。
这种复兴,实际上就是日本财阀的利益与日本倭王的利益。他们的大国梦无情破碎之后,绝望的日本统治阶级,只希望混个荣华富贵。
通过剥削日本平民。为中国服务,他们确实能够保全自己的荣华富贵,前提是能不能当好一条让主人满意的狗。
当好了,就有肉吃。
当不好。中国随时可以让他们灭亡。
因为这时候中华民国的大型货船数量增加。在己未年,更多的高污染产业开始向日本转移。
如造纸,中华民国在海参崴周边的林区砍伐的阔叶林木材直接用货船运往日本,然后日本造出附加值很低的普通纸张,再出口到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在造纸方面,则保留附加值高的特种纸制造。
普通纸张全用日本的纸张,即让中国免受造纸业的污染,又得到了便宜的普通纸张。可谓一举两得。
其成本确实便宜到极点,首先日本劳动成本低。再则日本政府每年还要还中华民国的贷款和利息,等于又剥削了一道。
还有从库页岛开采出来的石油,也直接运到日本,让日本人来炼油,炼成成品油之后再运往中国。
化工厂、水泥厂也大量转移到日本。
中国沿海省份所需的水泥全部由日本人生产,内陆省份因为离的太远,所以还是自己生产。
特种水泥日本人也是不想染指的。
再如农业,日本人原先想对种点粮食。结果中华民国不允许,种什么粮食,三季稻吃到你撑,种桑树去吧!
于是,日本人种了大片大片的桑树,生丝产业又开始恢复了,而且蚕种还是中华民国给他们提供的,先进的生丝养殖技术也教给了日本。
生丝的个人劳动产值太低了,之前中华民国大力发展养蚕业,完全是用来恶心小日本的,以此来打击小日本的经济。
现在小日本成了中华民国养的一条狗,狗也不能饿肚子,起码得给他们点骨头吃。
生丝却是极为合适,日本人有养蚕的经验,生丝生产极为熟悉。正好可以把中华民国的生丝产业接手,让他们帮中国生产生丝。
中华民国为了发展生丝产业,每年还要补贴蚕农一笔钱,现在交给小日本最合适不过,至于国内那些蚕农,转业吧!现在就业形势这么好,财团随便就能把他们安排到工厂里做事。
缫丝厂什么的也直接拆到日本去,交给小日本去搞缫丝。
不过生丝产品的加工厂,则是保留的。日本生产出生丝后,然后运到中国来,又中国加工成附加值高的丝绸产品。
此时中华民国对生丝需求量不小,因为复古风潮兴起了,社会上开始流行穿丝绸制品。
当然国内的养蚕业荒废了也有些可惜,因此就出现了找日本蚕农来养蚕的现象,不过生丝还是越来越多放在日本生产,国内只保留了一部分。
还有中华民国的纺织业也开始向日本转移,当然转移的都是低端纺织业,这些纺织业工厂随着劳动成本的不断提高,利润已经变得比较低了。
再者,在中华民国搞纺织业成本也是不断增加的,纺织厂一到夏天就热得要死,还得装电风扇、空调什么的。
纺织厂女工的工作环境方面得提升,这就是成本。
在日本搞纺织厂就不用考虑这些问题,日本人有足够韧性,能吃苦。当日本人生产出价格低廉的棉布,并进行染色之后运往中国,中国再加工成附加值高的成品服装。
同时中国保留高端的纺织业,如合成纤维,如附加值高的布匹品种。
还有普通的小五金、汽车零部件,这些没什么技术性的东西,也都交给日本去搞,相当于只是发展加工业。
中华民国在这一年,把那些个人劳动产值低的产业,全都分包了出去,除了日本之外,朝鲜、越南、暹罗都得到了不少这方面的产业。
至于南华工业国,就和中国的一个省一样,中国在南华共和国搞了不少先进产业。
这些低级产业分包出去之后,那些藩国即吃到了骨头,中华民国也能抽出更多的劳动力,投入到需要建设的领域。
中华民国的劳动成本提高后,很多个人劳动产值低的生产环节分包出去,这对中华民国的经济发展是有利的。
因为中国相当于有了更多的劳动力,让其他国家的劳动力为中国的生产建设服务。
藩国尽管发展这些产业赚到了钱,但是却也扩大了中华民国高端商品的市场,由此形成一个循环。
中华民国在那些藩国的投资,也使那些藩国百姓获得了劳动岗位。
中华民国此时要放眼的不是内部的四亿多人口,而是要充分调动势力范围内的六亿人口劳动力。
这样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发展起来。
只不过是把那1。5亿人口的藩国发展起来,培育出足够大的市场,让他们间接的建设中国本土。
这样也能保障中华民国的商船有足够的东西可以运输,战争中这些商船是很重要的,同时运输成本这东西尽管看上去可能增加了,但是却养活了那些船员,以及造船业。
同时中华民国在印度、澳大利亚搞资本输出,也是为了攫取那里的劳动力,等于是让更多的劳动力间接参与到中国本土的建设。
第270章:立于不败之地
ps:今天就一章了,昨天晚上失眠了,也没啥心事,就是莫名其妙失眠,早上9点才睡下去。思来想去,可能跟今天是戊辰日有关,落雨的八字日主是己土,带有寅、卯二木,加上一个辰土就三会木局了,落雨的正偏两印又比较旺,木无水相生不为用,因此木跑去生火,火为用生日主,日主己土看上去受克,实际上被生得太旺了,加上戊土助旺,日主气场旺过头就怎么都睡不着……
阴霾的天空,连绵的降雪。还有,那持续的战争!
欧洲战争已经持续都了第五个年头了,双方依旧没有分出胜负,战场上飘荡着来自爱尔兰姑娘爱丽娜的歌曲——史卡罗来市集。
那空灵的歌声,仿佛抚平了士兵们内心的伤痛。
一名士兵拿着爱丽娜宣传海报,躲在堑壕了发着呆。
不一会,堑壕中响起了爱丽娜的最新单曲——《邦尼,邦尼》,爱丽娜婉转低回的哼唱着忧伤与苍凉,清澈美丽而又富有感染力的声音包含着她对家乡与国家的热爱。
这是一首反战歌曲,爱尔兰民族音乐的音符中满是对家乡的眷恋,歌声中冷淡清澈的嗓音浸彻心肺,难掩对即将到来的征战的无奈与忧心。
结尾处的爱尔兰风笛非常动听,令人陶醉。
许多爱尔兰士兵听了之后为之哀伤。
两年前,爱尔兰爆发了复活节起义。英国为了稳住爱尔兰,只好同意爱尔兰自治。
这位美丽的爱尔兰姑娘,也成了许多协约国士兵的梦中情人。同一时期,爱丽娜的唱片在欧美市场热销。
特别是在美国市场。
她的歌声同样飘扬在同盟国阵营,同盟国士兵同样在战场上听着她的歌声,中国生产的录音机非常方便。
同盟国士兵听不太懂这首《邦尼,邦尼》的意思,但是协约国士兵却听懂了,这首歌曲的唱片刚到战场没几天。就引起了协约国士兵的躁动。
很多士兵都不想再进行这场战争。
当英**方发现这一现象后,立即下令把这首歌曲的磁带没收,不再允许英国士兵听这首歌曲。
那些士兵绝对想不到的是。他们的梦中情人,此时正在中国与江渝幽会。
两人也算是旧情爆发吧!
一番热烈的缠绵过后,爱丽娜满足的抱着江渝的身体,靠在江渝的胸膛上沉沉的睡了下去。
梦里。她仿佛又看到了当年两人在客轮上的经历。那时她还是一个十分迷茫,在艺术道路上苦苦追寻的爱尔兰小姑娘,本来希望与江渝一起追寻艺术梦想,但这个男人有更加伟大的理想和追寻,最终两人只能分别。
七年后,这个男人果然完成了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