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欧洲人太有理由庆幸了。
随着苏维革命的爆发,以及莫斯科号召的全俄罗斯人抵抗到底,坚决保卫莫斯科的命令下达之后,整个欧洲就像铺满了干柴:
德国的工人已经组织起来,准备像俄国工人一样发动起义;英国工党宣布英国工人决不参加以波兰为同盟国的战争;法国民众抗议本国政府支持波兰的作战;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和德国的运输工人们拒绝运送前往波兰的军火……
一旦波军失利,整个欧洲立刻就会熊熊燃烧。正如丘吉尔所说:
“在后退的波兰战线后面,每个城镇的共产主义的生殖细胞和组织都从隐蔽处出现,准备欢迎新苏维埃共和国的诞生。”
然而,这一切都随着红军的最终失利,各国工人运动明显受到了沉重打击!
从整个会战经过来说,红军的失败确实出乎绝大多数人的预料。毫无疑问,夏侯远山的坚毅、机敏、果断和永不言败的个性对战役的结局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他准确地窥破了对手布局的破绽,并顶住压力予以重拳出击。
同时波军将领西科尔斯基率军死守华沙,顶住了红军多次凶猛进攻,为反击赢得了时间,也是居功甚伟。
相对于敌人的一击中的,红军从上到下的失误则显得太多。7月战役后,波军遭到重创。红军高级将领对战局的发展开始盲目乐观。加米涅夫为尽快结束对波兰的战争,改变了西方面军和东南方面军合力进攻华沙的预案转而分头出击。
这种分散使用兵力的方法一向为兵家大忌,加米涅夫并非不知道,只是他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力量,这为整个战役的失败打下了伏笔。可以想见,如果两个方面军协力进攻华沙,夏侯远山就算是有三头六臂也是无能为力的。
东南方面军方面,高级将领们过于关注眼前的局部利益,而把华沙抛到了脑后。
先是对图哈切夫斯基的建议不理不睬,接着又对加米涅夫的命令推三阻四……
但不管怎么说,华沙之战苏俄军队遭到惨败,并且为此付出了惨重代价,原本希望靠着击败波兰给予协约国沉重一击的苏维埃政府的梦想再度破灭。
而在解决了波兰问题后,现在可以把目光放心大胆的放到莫斯科了!
第340章 为了和平,前进!
华沙威胁被解除之后,协约国开始把全部力量放到了对莫斯科的进攻之中。
这是一次史无前例的配合,中、俄、美、英、法组成了五国联军,以救国军为主力,总共集结了四十五个师,九十六万军队,一百二十五辆装甲车、坦克,六千多门大炮、迫击炮,八十九架飞机……
大后方、大本营指挥基地设在中国境内。
在做为大后方的中国,还有三十五万新武装起来的救国军,以及中国东北军团八个整编师随时可以投入战场。
在莫斯科方面,苏俄红军集中起全部可以动用的力量,总计六十五个师,一百三十五万军队,十七辆坦克,两千八百门大炮,二十五架飞机,并在莫斯科组建了三十八个工人营、妇女营、两百八十一个巷战小组,并投入几十万人进入到莫斯科参加到建筑防御之中,其中四分之三为妇女。
大战一触即发,而在这个时候,中国政府采取了一个出人意料的手段……
中国政府宣布向俄罗斯运送大量粮食,以缓解俄罗斯日趋严重的灾情,这一举动,立刻引来了俄罗斯人和国际社会的一片叫好。
素有“和平总统”之称的萧天的这一举动,完全让人震撼!
俄罗斯人称其为“上帝派来的天使”,国际联盟表彰萧天为“近一百年内,罕见的,在拥有强大力量的同时,仍然有一颗金子般的,为全人类着想的最伟大的总统……”
而这一举动,也让原本就已经对苏维埃政权彻底失望的俄罗斯人,更加坚定的站到了沙皇政府这一边。
“用粮食换人心”,不光是为了尽快的击败苏俄政权,更主要的是为战争结束后中国获取更大的利益所考虑……
但不管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在俄罗斯,萧天的受爱戴程度,已经仅仅次于俄罗斯人心目中的“小父亲”尼古拉二世了……
协约国委任蔡锷为指挥部总司令,蒋百里为总参谋长,张作霖为前敌总指挥,夏侯远山为前敌总参谋长。这也就表明了中国军官从此刻起,全面接手联军指挥重任。
这是一场有趣的战争,俄罗斯军队是主力,但指挥他们作战的却是中国军队。
萧天在给自己爱将的命令中指示的非常简单:
“……战争如果在冬季来临之前无法结束,那么即停止一切军事行动,以待来年春季再战……同时,尽可能多的使用俄罗斯军队与红军作战,同时给予救国军最大程度上的炮火支援……”
9月19日,大战爆发!
张作霖集结起来全部主力,强攻红军中部防线。
在几千火炮的支援下,在飞机频繁的起飞轰炸下,救国军第1、2、6三个军,疯狂的向红军阵地发动了数十次进攻。
20日,中国警卫队装甲部队霹雳师参战。
在杨林的指挥下,装甲师凶猛的协助俄军猛烈突击轰击阵地。
炮声隆隆,硝烟弥漫……
战斗在下午时分,张作霖再度投入六个师的生力军。
21日,红军中部防线被突破。与此同时,左右两个方向的联军也取得重大进展,将红军围困在数个包围圈中。
22日,大总攻开始!
铺天盖地的炮弹飞向红军阵地,不断响起的爆炸声中,一处又一处的阵地落到了联军手中……
尽管苏俄红军进行了竭力抵抗,但面对武装到牙齿的联军天空和地面的全方位的优势,还是不得不节节败退。
24日,在坚持无望的情况下,苏维埃最高军事委员会不得不下达了撤退的命令,下令在莫日艾斯克方向组建防线,阻止联军继续推进……
此次大战,苏俄红军阵亡、失踪、被俘总计二十八万人,损失了前线几乎所有火炮,这对苏维埃造成的影响是重大的。
鉴于进攻波兰失败,已经此次大败,在苏维埃内部原本就存在着的矛盾逐渐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这种矛盾集中反映在斯大林、托洛茨基和列宁等领导人对扎挣的认识、战线的重要性和各条战线指挥员的任命上。
斯大林和托洛茨基之间有关扩建红军和利用旧俄军官的争斗进一步激烈。
列宁和托洛茨基强调全国军事力量的统一调度和使用,各条战线协调,危者为重,而斯大林则集中精力扩展自己的军事力量。
在人民委员会和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调集全部兵力保卫莫斯科同时,斯大林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迟迟不听调遣。一直到了革命军事委员会下达强制命令,斯大林才被迫将自己的主力开进了莫斯科。
斯大林和托洛茨基的冲突几乎发展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在前线失败之后,“中央委员、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谢列布里亚科夫和斯大林”联名给“俄共中央政治局”一份正式声明:
“必须或者撤换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全体成员,或者撤消大本营,如果认为这样做不合适,就撤消古谢夫的职务。”
总司令和古谢夫都是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的成员和托洛茨基信任的人,而撤销大本营,就是去掉托洛茨基。
而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对斯大林麾下的指挥员也是一直进行指责,其中布琼尼和伏罗希洛夫是众矢之的。
他们两人的谎报战功、居功自傲受到了一连串的指责。在组建西方面军时,作为西线组成部分由伏罗希洛夫指挥的战线存在许多问题。
图哈切夫斯基在进攻华沙失败之后,在斯大林操纵下,图哈切夫斯基名为“集团军司令”,而实际上被闲置,没有用武之地。
前线失败之后,即9月25日,图哈切夫斯基无奈之下给托洛茨基写了一封信:
“恳请您帮助我摆脱失业的处境。请让我在实际工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如果在前线无法安排,就请安排在运输部门或是军事人民委员会工作。”
显然,托洛茨基对图哈切夫斯基的处境进行了干预,并数次越过斯大林,通过直线电话,向图哈切夫斯基询情况。
9月27日,列宁也开始询问:“图哈切夫斯基在哪里?”
在这样的压力下,斯大林不得不任命图哈切夫斯基为到20集团军司令,莫日艾斯克地区总司令,负责在莫日艾斯克地区阻挡住联军攻势……
9月28日,中华民国大总统,全国海陆空三军总司令,大元帅、国防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萧天致电联军全体将士,“为了和平,向莫斯科前进”:
“……既然敌人不需要和平,那么我们就用战争来得到和平……
现在,就像战争的第一天,我们希望和平。但是,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必须要使苏维埃身败名裂者的政府不再敢和我们继续战斗!
用武力换取和平,是最悲哀的选择;用人命换取和平,是这个时代的惨剧,但是,我们别无选择,我们只有用手里的刺刀和大炮,却迫使那些暴徒低头!
为了俄罗斯,为了世界和平,我恳求你们,前进!
联军队伍,前进!勇士们,向莫斯科前进!胜利万岁!独自由的俄罗斯万岁!正义的战争万岁!
为了和平,前进!
这一电文给予了前线将士无比信心和热情,轰动世界,各大报刊纷纷转载。在《纽约时报》上的一篇文章也许更能说明问题:
“……一个厌恶战争的领袖,却被迫要面临一场接着一场的战争;一个无比热爱和平的元首,却被迫痛苦地看着士兵们在战场上一个接着一个倒下……
在前线不断传来捷报的同时,也许这位和平总统的内心正在承受着巨大煎熬……
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也许到了这个时候,都应该站出来,大声谴责那些还在莫斯科继续抵抗,破坏世界和平的政客们。正是他们,使得在世界大战结束后原本应该和平的世界,再次陷入到了无休止的战乱之中……
我们别无选择,为了和平,为了人类的尊严,我们只能用手里的武器,尽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