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走了进去,在一张铺了黄色桌布的案旁坐了下来。立刻想到,符金盏在许许多多的日子都坐在这里,现在她却不来了。
郭绍回顾周围,仿佛看见了一个窈窕美丽的身影在这暂时光线黯淡的房间里徘徊。他心里竟然有点酸……同在一个宫里,却不能朝夕相处。郭绍微微闭上眼睛,闻到了一股子墨香和一丝淡淡的异香,他转头看了一眼,发现墙角有一座香炉。
他先收了一下心,见御案上摆着一堆奏疏,便随手翻来看看。
杨士良亲自去端茶过来,小心翼翼地摆在案上,没弄出一点声音,生怕打搅了郭绍。
但郭绍显然不专心,他看了好一会儿,心里不禁暗骂:吗的,这写的都是什么跟什么,废话连篇,之乎者也,还没有标点;一份奏章看了半天才好不容易看出一丁点实质的内容来。
可是他又不能完全否认文官的作用,要不是有这些案牍文章,恐怕整个国家连基本的典章制度都没有。这些文字里,暗藏着不少规则……只不过琢磨起来实在太费劲了。就跟现代无数的文件长篇大论是相似的用法吧?只不过此时的人引用圣贤经典,后世要用各种主义和精神。
郭绍直觉上不否认其秩序作用,但实在是看得很不爽,心道:以后老子不干别的了,成天坐这里琢磨奏章就行,说不定时间还不够用。难怪后来的明朝崇祯皇帝,传说一天只睡一两个时辰,亲自批阅奏章十分勤政,年纪轻轻头发都熬白了;看奏章真的挺费事的。
杨士良侍立在一旁,郭绍回头道:“今天这些,先拿到政事堂去,就说我已经大概看过了,让大臣们酌情处理。”
杨士良忙道:“喏。”
这宦官安排妥当,又返身回来了。郭绍打量了一番,杨士良长得很壮,又高又壮,要不是没胡须、也不开口说话声音露陷,倒和别的宦官不太一样。
郭绍便随口道:“无论什么制度什么规则,这会儿最关键还是人,人治。”
杨士良急忙道:“陛下圣明。”
郭绍指着后面一道上锁的门:“里面是什么?”
杨士良道:“是间屋子,存放一些比较重要的旧档。陛下想看的时候,可以翻阅。”
“打开。”郭绍下令道。
不多时,他便跟着杨士良进了这屋子。连窗户都没有的屋子,只有一道门,墙边放着一些木头格子,格子上整齐地摆放着各种卷宗;屋子中间有一张桌案,一条腰圆凳。
“这地方好。”郭绍在凳子上坐下来,比划着墙壁上的位置,“上面贴几张大的白纸,再裁一些三指宽的白纸过来,拿浆糊笔墨。”
杨士良一句不问,立刻应答道:“奴家马上准备好。”
于是过了一阵子,郭绍重新开始了贴纸条的干法。他先把禁军分作两片,殿前司、侍卫马步司。然后从殿前司都指挥使李处耘开始,以上下金字塔的形式开始贴纸条。
除此之外,枢密院、政事堂的名单也分类贴上去;还有外镇节度使的名单……这些都不全,因为郭绍自己也搞不全文臣、节度使等具体有哪些。
连禁军的武将他也记不清的,殿前司虎贲军熟悉点,军都虞候以上武将能记住;侍卫司军一级的人名都记不住。
郭绍又对杨士良道:“找人去枢密院、政事堂传旨,我要全国五品以上文武的官职和名单。”
他能记住的人不多,但记住的都是掌握要害权力的人,特别是有关军事武力的那些人,本来他就是武将出身。因此名单没取来前,也并不影响郭绍整理思路。
外面前来上直的文官都到了,郭绍开着门,能看到他们进来。大多都是不认识的人,似乎有政事堂、枢密院和翰林院等各官署派的人。
那些官儿一来就忙活起来,都正襟危坐写写算算的。郭绍也不知道他们究竟在忙什么,奏疏都送走了、现在也不用发圣旨,但那些人照样可以忙得一刻不停,至少看起来很忙。
……登基大典之前,郭绍觉得最重要的事是怎么给臣子们封官封爵;这才是实质的,因为每个皇帝登基、都会在名义上让人们觉得官位是新君的赏赐。除此之外,什么年号、礼仪都不是最要紧……甚至柴荣和柴宗训两位皇帝登基都没改年号,一直凑合着以前的用;柴荣于显德元年登基,但显德是太祖改的,否则柴荣应该是第二年才开始使用新的年号。
按照柴宗训登基时的规则,很多地方节度使得换个地方,改个军镇。目的可能有二,第一是检验地方节帅的忠诚度,愿意听从新圣旨的人,就表示认可了新君;第二,新的职位是新君给的,那么他们就在名义上受了君主的恩惠。
郭绍看着墙上的纸条琢磨了一阵,翻开自己的本子,写下了最关键的两件事。
中央最关键的是殿前都点检这个位置,是不是要继续人当;地方上最关键的是昭义军节度使李筠的处置。
殿前都点检……郭绍真还有点犹豫,历史上赵匡胤就是干这个职位篡位,自己也是从这个职位登基。在武夫横行的时代,殿前都点检离皇位只有一步之遥!
当然这最后的一步很难,要是柴荣没病死、皇城里呆着的不是个小孩,无论赵匡胤还是郭绍,再干一二十年殿前都点检不一定敢走最后一步、也没丰满羽翼的机会。
(殿前都点检在几年前都没有的职位,是最近这几年才设立的,以前最高级的实权武将是侍卫马步司都指挥使;柴荣整顿殿前司后,殿前司的地位和重要性才超过侍卫马步司。)
但从另一方面考虑,李处耘等人有拥立之功,在战场上也有战功,如果不再提一步、反而取消了殿前都点检这个职位。一则显得皇帝小气,二则会让他们感觉皇帝有疑心和警惕心……郭绍当然有警惕心,但不想表现出来。对禁军大将封爵是不用的,因为从来没有禁军武将封王封侯的事,给他们王侯爵位就得离开禁军军职;现在郭绍还没打算停止战争,不想外放一些能打又比较忠诚的嫡系武将。
郭绍伸手在脑门上摩挲了好一会儿。
又想:其实就算不设殿前都点检,自己已经称帝离开殿前司了,殿前司最高的武将就是都指挥使。只不过是名分不一样,权力和位置根本就差不多。
郭绍沉吟许久,便在纸上写上,殿前都点检李处耘,副都点检史彦超,殿前都指挥使杨彪……写完后又反复权衡思量了一番。他有时候思维很发散,在脑袋里各种臆测、猜测那些武将的心态动机,以及寻思他们能利用的资源,作出选择会面对的风险等等东西。
或许,别人也在这样揣度自己罢?
郭绍暂且决定了此事,又写上李筠的名字。这厮也比较难处置,必须要往后看几步,事先做好怎么应对的准备。
郭绍想让大臣们上书谈谈主张和考虑,自己好参考一下,又想到那密密麻麻没标点的书面语,心道:还是见面了,直接说话交流比较痛快。
第四百九十六章怯场
郭绍这时才发现一个问题,自己连周朝的官职制度都没搞清楚,有那些衙门、里面的人都是干嘛的也不知道。这皇帝当得实在有点扯,完全是新手。
他刚刚发现需要把这些职能摸清,是因为在想一些事儿:提拔左攸等人。
有的人怎么栽培提拔,须要郭绍自己安排。因为没有朝臣会进言举荐左攸、黄炳廉,他们自己也出于脸面不会毛遂自荐。
左攸有拥立从龙之功,马上提拔为宰相还稍稍说得过去;但黄炳廉若是被从开封府判官直接调入政事堂干宰相,就会叫人觉得诧异……黄炳廉便是在办赵三郎“奸杀案”时帮助郭绍的官儿,在接触过程中,郭绍觉得此人还算不错,况且本来当时就承诺过要提拔他。
郭绍觉得,先把他们调入政事堂任职一段时间,一来可以积累经验,二来有点资历后升迁过程也要平顺一些。有什么官职可以参与政事堂的日常事务、却不是宰相?郭绍一时间搞不清楚。
……
郭府内园门口。一个宦官掀开帘子说道:“夫人,请上车罢。”
玉莲转头又看了一眼那弯弯的如拱桥般的门楼,弯腰走进了一辆马车。后面还有两辆车,很快便听见马夫吆喝了一声,动身了。
玉莲这辆车上还有个女孩儿,便是董三妹。
董三妹的脸色有点紧张,问道:“玉莲姐,咱们是去皇宫?”
玉莲点点头,好言劝道:“你别害怕,跟着我就行,在人前不要轻易说话。”
董三妹道:“我知道。”
玉莲紧张地坐正了身体,又悄悄观察自己身上有什么疏漏,反正总觉得哪里不对。可能是不习惯穿这样的衣服。坦领衣裳,紫色、蓝色花纹,碎花披帛、衣带;坦领里的胸衣是郭绍几年前送她的金丝料子。身上还戴了几样珠宝首饰……玉莲很不习惯这样的打扮,总觉得别人看了会认为很怪异。
她就在这样忐忑不安中熬了很久,不知怎么进皇宫的。
等外面说“夫人,到地方了”的时候,玉莲才回过神来。手在袖子里都握成了拳头,然后壮起胆子,才招呼董三妹跟她下车。
玉莲紧张得脑子都是晕的,只看到周围好像是个小院一样的地方,什么都没顾上,有种没穿衣服上街一样的尴尬羞怯感受……主要是太不习惯这身打扮了。偏偏那织造行的人说就这样穿合适,其实她自己也觉得在皇宫里肯定不能太素。
一群女子和宦官站在旁边,一齐行礼道:“奴婢等拜见董夫人。”
玉莲想说点什么,但红着脸一句话说不出来,硬着头皮见前面有道门,便往里走。周围的人都弯着腰跟了上来,玉莲想让他们别跟来,可是舌头打了结似的,红着脸愣是说不出话。
这时进来了个宦官,躬身道:“董夫人您请坐下。奴家叫杨士良,不在这儿当差,奴家就是奉旨来接您的;先告诉您一个好消息,官家让夫人旁晚一起用膳,侍寝。”
下面的一群人虽然低着头,听罢却悄悄观察玉莲。宦官杨士良指着一个妇人道,“她叫杨执事,在宫里好几年了,年纪稍长懂事儿,专程挑选给夫人的。您先歇一歇,下午杨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