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皇家大学》,被《大明皇家大学》录取之士,皆赐予制科举人功名,完成学业者,根据毕业考试成绩分别赐予制科进士及第,制科进士出身,制科同进士出身……
为明朕之意,朕亲任《大明皇家大学》祭酒,杨廷鉴为校长……”
这可是天大的好消息啊!江南一带的读书人极多,可是科举考试的名额就那么一点点,那竞争是十分的残酷,很多读书人穷其一生。都没有金榜题名,空耗了一生的时光,现在扬州可是特例了,这《大明皇家大学》无疑给了江南读书人一个全新的希望所在。
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创立完善科举的关键人物。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制科即制举。又称大科、特科,封建王朝临时设置的考试科目。目的在于选拔各种特殊人才。唐代制举堪甚盛,至宋代,贡举大为发展,而制科则趋于衰微,但作为一种科举制度,仍不失为一代之制。清代康熙、乾隆时的博学鸿词科,光绪末的经济特科,均属此类。
说白了。这制科培养的不是官员,而是特殊的人才,比如杨廷鉴现在打算设立的科目就有医科、商科、矿业科、冶炼科、算科、船舶科、建筑科等等。
因为有崇祯的大力支持,全球第一所综合性的大学就这样出炉了,教材不用担心,杨廷鉴的手机资料库里面多的是,就是教授需要全国全世界地去找。
此时大明的外国人可是不少,前来传教的传教士多半都是饱学之士。比如汤若望等等,还有一些民间高手。也可以请来当教授,反正就是先把架子搭起来,然后慢慢地摸索前进。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接着杨廷鉴就把崇祯皇帝让自己主管扬州军政的圣旨读了一遍,这是表明杨廷鉴下面的命令是依照皇帝的授权在办事。
两份圣旨读完。杨廷鉴接下的话可就是杀气腾腾了:
“现在本官宣读三条命令:
第一条,扬州的税率不变。
第二条,下月起开始清查扬州府的所有田亩,官绅一体纳粮,包括本官在内。
第三条。江淮的所有盐商接受两淮盐运使衙门的盘存,所有盐场接受两淮盐运使的派员监察。
呵呵……本官受陛下所托,前来整顿盐业,本官不会行那搜刮的事情,也别想着受贿本官,本官不差银子。
对于不服本官命令的,可以进京告御状,也可以聚兵造反,本官不介意杀个尸山血海,人头滚滚。
尔等即刻回家,把账本和所属田亩核算好,先自己上报真实的情况,八月初本官开始清查,记住少一罚十,就是天王老子来说情也是不行的。”
五百多士绅和大商人,战战兢兢地座四轮马车离开,这些士绅不可能完全按照杨廷鉴说的做,反抗,隐瞒肯定有,反正杨廷鉴已经做到了仁至义尽,一切按照法律办事,只有一条大明律不适用了,那就是有功名的人免税。
杨廷鉴这可是自绝于天下读书人,崇祯肯定希望杨廷鉴这么做,杨廷鉴这么做暂时的反抗肯定是有的,可是今后的好处那就无尽无尽了。
杨廷鉴又离开了知府衙门,所有的日常政务都是王行俭在办理,但是知府衙门里面出现了一些穿着虎贲军军服的人,他们就是杨廷鉴派来的军法处的人,万顺根据杨廷鉴的命令,开始清扫知府衙门里面的官吏。
不合格的,直接把名单报到杨廷鉴那里,杨廷鉴从来都是大笔一挥,直接免职,知府衙门又开始招募新的吏员,所有的吏员都必须经过军法处培训才能上岗。
扬州知府衙门的办事效率一下都快了起来,他们可是不敢拖沓啊!万顺这个锦衣卫百户,就像一支鲶鱼,把知府衙门的一群“鱼”盯得死死的,这能不快吗?
杨廷鉴差不多是使用的军人这种模式,这种模式的优点就是办事效率高,也可以调动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集中办大事,可这种模式只能短暂地使用,一旦扬州城走上正轨,军法处的人,就绝对不会在出现在知府衙门。
军镇模式危害太大了,一旦长期这样搞,就会形成军人既得利益集团,他们今后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就会动用手中的刀枪,这也是藩镇只能横行一时的原因。
杨廷鉴虽然把众多的事情交代了下去,可还是有忙不完的事情,比如这《大明皇家大学》,杨廷鉴直接把自己的老师孙慎行给请来帮忙,同时还有一些复社士子。
《大明皇家大学》的地址杨廷鉴也选好了,那就是扬州贡院,扬州贡院面积之大,让你无法想象,占地面积达到了三十万平方米,和南京,北京号称天下三大贡院。
……
第247章来历不明的女人
这么大面积的贡院,每年只使用一两次,最多一个月的时间,其余的时间完全是废弃不用的,这简直是最大的浪费。
杨廷鉴直接一声令下,天下士子寒窗苦读,这贡院实在太简陋了,立即重修。修建《大明皇家大学》所需要的银子,当然不是杨廷鉴个人出,这教育可是国家的责任,那银子从那里来呢?杨廷鉴直接把扬州府的夏税一百多万两全部挪用了,全部拨付到修建《大明皇家大学》上来。
就在工人开始撤除贡院的号舍时,杨廷鉴就开始把手机里面的教学楼图纸临摹了下来。现在就是要修建三四层楼高的教学楼和宿舍楼,古代有这个能力吗?
当然有了,框架结构的楼房真没有技术难题,只要有钢筋和水泥,还有杨廷鉴的指导,修三四层的楼房完全没有任何的的问题。
夏梦琪开办的水泥厂已经在开始烧制了,就连玻璃和瓷砖,夏梦琪也把场子建立起来了,正在按照资料上的配方试着烧制。段金生在北方修建的玻璃厂也烧出了玻璃,但是他们烧出的就半透明的玻璃,现在还无法用来制作精致,但是可以做器皿啊!
另外就是钢筋这个难题了,其实这也好解决,就是搭建一个高台,上面安置一个带孔的坩埚,坩埚的正下方挖一个小水池,把融化的钢水倒入坩埚内,钢水从空中流出,并快速地冷却着,这钢筋就算做出来了,钢筋的大小由坩埚上的孔决定。
这样做出来的钢筋,可能不是很完美,但是用来修房造屋绝对够了。人的智慧是无穷尽的。现代机械能解决的问题,土办法也可以解决,不美观不要紧,能用就行。
段金生已经在马鞍山修建了一个土平炉炼钢,就这一座土高炉的产量,就能完全满足杨廷鉴修建之用。说实话。杨廷鉴很满意自己的这些手下,默默无闻地做自己的工作,他们才是华夏民族的脊梁,光靠杨廷鉴一个人顶不起一个民族的未来,必须是无数人的牺牲与奉献才行。
扬州这下热闹了,治安也好了,流民也没有了,因为杨廷鉴实在需要太多的人了,百万人口的扬州人不够。就通过情报司在其它府县招募,好在江南这些年一直很太平,人口密度很大的,招募工人不是很困难。
而红娘子需要的开荒农民,就只能招募那是流民了,大明的流民很严重,但是安置几十万人不是问题,这可是一千多万亩荒地需要开垦。一个农民开垦和看管二十亩地,最少也需要五十万壮劳力。
在古代。如果没有足够的耕地,人口就是国家的一种负担,可是工业革命一旦开始,那人口就是原动力,没有大量的劳动力,搞个毛线的工业革命。
至于市舶司。杨廷鉴现在实在抽不开身,他只好把黄素朗派到月港市舶司去,同时还给他派了五百城防师的士兵,二十四门神威火炮,黄素朗自己去杨廷枢那里领四艘五百料的船用来巡逻。杨廷鉴给黄素朗的命令就是所有出海货物。全部按照十税一的标准执行,
这个巡逻船就是杨廷枢五十多吨的平底船,远航肯定不行,在近海巡逻绝对没有问题,这样的船每艘可以安装四门神威火炮。至于水手这些那只能是黄素朗自己去招募了。
随同黄素朗去还的还有军法处的十人,另外还有几名情报司的番子被安置成了小军官,放在那五百军队之中。
杨廷鉴看似对手下是大胆使用,但是防患于未然的工作同样没有少做,人都是有私心的,那就必须要有制度和监察系统来约束,不然在清廉的人也会堕落。
杨廷鉴的手下所有人都知道情报司的存在,这就相当于大明的锦衣卫,军法处是明面上的监督,情报司是暗处的监督,想贪污的人就试试,反正到现在为止,杨廷鉴的手下还没有出现敢贪墨之人。
虎贲军的军饷本来就高,杨廷鉴制定的财务制度,监督制度又这样严厉,惩罚起来更是毫不手软,谁敢去中饱私囊啊!谁愿去贪墨啊!其实反**应该从制度反腐,而不是用人治的办法,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人亡政息的下场,所以杨廷鉴不想在走这条老路。
一个月的忙碌,贡院的各种楼房已经修了一层,虽然用钢筋和水泥修建房子很新奇,但是杨廷鉴招募了很多有技术的工头,手把手地教他们施工,再说还有夏梦琪那边的成熟建筑工帮忙,这框架结构的楼房在快速地修建着。
(杨廷鉴的科技树已经交代完毕,接下来就是与士绅和大商人之间的斗智都勇了。)
……
紫禁城乾清宫,崇祯正在与大伴王承恩说话,王承恩手上拿着几张信纸,对崇祯小声汇报着:
“万岁爷,无情已经送来情报,现在她在杨廷鉴的身边做文书,帮着杨廷鉴处理一些来往的文案。”
“不错啊!给无情升职到都司吧!”
“老奴等等下就办理。”
“嗯……那杨廷鉴有没有怀疑无情。”
“应该没有,不然杨廷鉴也不会让无情帮着处理他的文案,看来杨廷鉴对万岁爷还是很信任的。”
“说说无情都送来了什么消息?”
“……杨廷鉴自从到了扬州之后,并未管理任何政务,所有政务依然由同知王行俭代理,而他本人正在全力修建各种厂矿,组织流民开荒种地,修建晒盐场等,据微臣观察,杨廷鉴并没有任何对陛下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