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六朝古都?这不赶上南京了?爱卿给朕说说。”
“是皇上,春秋之前,此地东胡族和殷商移民居住之地,燕国在这里已经设辽东郡,辽阳此地的名称为襄平县。
秦汉时代,秦置郡县,襄平县仍隶属辽东郡。汉承秦制,西汉辽东郡郡府仍设在襄平县,郡辖18县;东汉末,辽东太守公孙度自立为辽东侯,置平州,治襄平。
魏晋司马懿设平州,下辖辽东五郡,在襄平设东夷校尉。
东晋末年,高句丽部族兴起,公元404年(东晋元兴三年),高句丽占据辽东,改襄平城为辽东城,襄平城一名由燕国始称,至此废除。
隋代辽东仍为高句丽所占据,隋王朝不容忍割据势力存在,曾三次出兵辽东,均遭失败。此即隋炀帝的三征高丽,最终使大隋走入深渊。
唐太宗李世民率军征讨高句丽,攻克辽东城,置辽州,第二年罢辽州,设安东都护府。
宋时,契丹族兴起,建立辽国,那时辽阳作为辽国的陪都,五京之一。女真族建立的金国,攻克辽东京辽阳府,金袭辽制,以辽阳为东京,仍为国之陪都。
元朝建立后,设辽阳等处行中书省。
而我大明,在辽东废州县,实行军卫制,立辽东都指挥使司治所亦在辽阳。辽东都司下辖二十五卫、二州。
而在皇上登基之时,辽阳被建奴攻克。当年老奴酋便定都辽阳,在太子河东岸建了新城——东京城,三年后又迁都沈阳。
而皇上一路攻克的盖州、耀州、海州、鞍山它们都是在驿城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故此,规模上无法可比。”孙承宗娓娓道来,把辽阳城的历史说了一遍。
朱由校一听,难怪大,合着这就是‘我大清’曾经的首都,这种地方当然重要了许多。
“孙老师,那这辽阳城的规模数据可有?”
“回皇上,此城的记载还是永乐丙申(1416年)年时筑城的数据。”孙承宗不由的有些为难,这个数据的确是有点老了。
第六百八十二章 城墙之解
“孙老师但说无妨,”朱由校一笑说道。
“回皇上,城高三丈三尺,池深一丈五尺,城周围二十四里三百八十五步。城门六个,南二,左安定,右泰和。东二、南平夷,北广顺。西肃清,正北镇远。附筑土城,处东宁卫入附夷人,俗称北城,门三,东曰永智,西曰武靖,北曰无敌。角楼四座,东南名筹边(即清代魁星楼),东北名镇远,西南名望京,西北名平胡。钟,鼓楼各一处。辽阳城有一个特色,分南北两部分,北城面积小,人口相对也少;南城面积大,又为闹市之区。这点倒是无甚变化。”
孙承宗说的是辽阳城在当时建筑时的情形,那时,东宁卫、自在州置于北城,东宁卫建于洪武十九年,(1386年)为安置归附的女真人而设,位于无敌门里东侧。下设左、中、右、前、后及中左六个千户所,隆庆元年(1567年)辽东镇的总兵府由广宁卫迁到东宁卫。
而在永乐年间,自在州由开原城迁到辽阳,以处归附夷人,位于无敌门里西侧。
并且在万历四十八年,熊廷弼守辽东,那时又大修辽阳城,高厚壮固,屹然雄峙,当时就赞道,‘此城规模之宏大,城池之坚固为当时东北第一。’
南城内街道东西对称,形成若个干个十字街。辽东都司便治于今知东小街西北方。都司各职能机构及椽属,卫所也分布于成里各处。
而北城则是差之远矣。
“城墙高三丈三。那厚度呢?”朱由校曾经听过介绍,《营造法式》还是《木经》里面。有专门的墙厚与墙高比例的介绍,但这个比例数忘记了。而城墙厚度,这是决定战术的关键。
各地的城墙各项指标厚度均不一样,比如说京城的城墙门处,有二十多米厚,而平均墙基宽24米,墙高8米。西安的城垣高12米,底宽15…18米。顶宽12…14米。其余的地方就不一一列举了。
而这个时代的城墙,所采用的都是多为板筑的夯土墙,这东西太结实了,以前没有大炮之时,朱由校都没赶想过用炮轰,现在有了千余门大炮,虽然原始了一点。但他想试试有没有轰塌一段城墙的可能性。
“回皇上,辽阳城的厚度为二丈三尺左右。”这点倒是做了点功课。
“这厚度不小啊。”七米的厚度,别说是墙了,就是一堆土,也不是原始大炮可以轻易悍动的。
“皇上,不仅如此。而且辽阳城与盖州耀州等有很大的区别,他们有‘日’字型的瓮城,使得防御能力相当的强悍。破开了城门之后,还将要面临二道城门,这才是难中之难。而且。此城墙是相当正式的城墙,集中了城墙的许多优点。比如前面的城壕、女儿墙;还有马面突出部,用以从侧面攻击接近城墙之敌。”
“马面?”朱由校还真不懂怎么还有这样的名称。
“回皇上,就是左边的那里,按一间的间隔修筑的呈四方形建筑。别的城墙有为半圆形的,叫做团楼。但宋朝沈括认为,马面形式,比团楼更有效。”孙承宗帮着朱由校指着城墙上的几处地方说。这个皇上,说他聪明,那是绝顶的聪明,能识破自己都看不透的计策,但有时候连一些常规的东西都不懂。
“哦,还有吗?”
“城墙上的那些供射击用的凹凸状护墙,叫女墙,这个别处都有,但敌楼却不多,看那边的一处建筑,就是敌楼,可以用来观察和监视敌人的行动。”
“敌楼?”朱由校顺着孙承宗的批向一看,那建在了辽阳城墙上的如同山神庙一样的建筑。这个以前还真不知道是干什么的。
“还有放置大型弩或抛石机用的弩台和炮台,用以增加城墙的整个防御能力。这个不太好看到,但辽阳肯定不缺少这个。”
“哦,”朱由校还真的找了找。
“在城墙四隅,那城是角楼,以及与之互为补充的战棚。当敌人把角楼破坏之时,就可以在敌人攻击最集中的地方,搭起战棚,代替角楼,以狙击敌人。”孙承宗接着说道。
“还有吗?”
“皇上,还有一个特殊的设施,那就是称做突门的城门,但这种门,我们现在是看不到的,完全被遮掩起来,是一个暗门。那是在奇袭围城敌人时,打开此门,向敌人反攻,出奇制胜之用。当然也可以逃命之用。”
“还有暗门?”朱由校可真是长见识了,在城墙上还有这种假货的存在,可惜自己刚刚还想着,只把这几个城门给堵上就可以达到围城的目的了。现在这个如意算盘算是不行了。
“皇上,辽阳的规模比起这次的终极目标沈阳来可还要大上一点,规模上可是不小。所以设备也是相当的齐备。”
“辽阳的守兵兵力如何?”
“回皇上,辽东极在边陲,东接朝鲜、南涉瀚海、北抵朔漠,地处要害之区。万历年间,辽阳城内驻军两万五千多人,驻军与屯田,给辽阳城带来的繁荣是相当可观的。而城内可居的平民,就不好统计了。特别是现在几城的人都向这边集中。”辽阳是个大城,店铺、茶楼、酒肆林立,城中央主要干道两边商号密集,明代诗人张鳌在其所著《辽阳歌》中曾对辽阳商业的盛况有过这样的描述:‘辽阳春似洛阳春,紫陌花飞不见尘。’‘边城都会’。千山峨峨,代水渊渊,风气毓秀,硕人建焉。这种地方的兵力多少不好估算,特别是现在的乱势。
“辽阳的确不凡,特别是眼前的太子河,半盘在辽阳之周,朕本想围攻,以大炮摧毁之。现在看来,攻城将是一个长期的,不是一挥而就。”
太子河在辽阳成北,将辽阳城的北城抱住了一半,而东城墙也抱了一半之多。想包围,那就只能是渡过太子河。自己的兵力干起来的确是有些困难。而七米厚的城墙,可不是好轰的,就算是千余座大炮,也挺费劲。以前朱由校想的,与孙承宗所做的,就是以汽油弹射向城内,最大程度的杀伤建奴的有生力量。”
第六百八十三章 墨攻之解
这是朱由校第一次攻城,以前的都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归化城以及辽东的盖州城等,都非自己攻下的,这一点,倒是相符‘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了。但对于真正的攻城经验,硬碰硬,还真是一个相当新鲜的场景。所以朱由校问了一下常规的攻城与防城知识,这还真有点临阵磨枪的感觉。
“回皇上,在《墨子》中,把攻城战术分为临、钩、冲、梯、堙、水、穴、突、空洞、蚁傅、轒輼(兵车)、轩车,此十二种战术。”孙承宗这个背背书当然是相当清楚了。
“嗯,请孙老师详解之。”
“是皇上,临:即把土山修筑成和城墙同高或者是高于城墙,以此平掉城墙的高度优势。而防御方法,就是对射,一旦失败,大势去矣。”孙承宗言。
“堆土山?这个工程量可真是不小,效果虽好,但需要的兵力太多,而且时间过长,只能参考但不足为取。下一个吧。”朱由校看看辽阳那十几米的城墙,现在还是冬天,还是算了吧。
“是皇上,钩:用长钩类的兵器,把城墙上的守城士兵或者防御兵器钩下城墙,并可用钩破坏城墙上修筑的女儿墙的方法。这种方法白杆兵已经在用了,现在看来,效果不错。”孙承宗看似幽默的来了一句。
“哦,朕知道白杆兵使用的钩是源自兵书,原来来自己与这里。哈哈。不过孙老师,此计还是需要猛烈的冲锋。不美。”
“回皇上,此策恰恰正是参谋部推演出来的最合适我军的一种战术。”
“孙老师请详言,”
“回皇上,参谋部结合着何可纲将军阻击汽油弹与步兵相配合默进攻的方略,在此又结合着大炮的使用,提出战术。即,以远程武器的极力的轮番持续打击,以压制一点。或者一片城墙的远程武器,使其在一定的区域内形成一片防御‘真空’地带。而白杆兵于竖盾兵可以从容的运至城下,而后依靠梯子上城墙。以竖盾的防御能力,以白杆兵的近战能力,只须捱到有二千人的力量在城墙之上,那时大事可定。”这的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