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圈圈,是朱由校在辽东画的第一个圈,集中建成了一个小型的工业基地。
只是第一步,可以说是先军政策,但随着辽东战事彻底的消停,辽东大皇庄肯定是要有一个大发展的,这个时候要有所准备了。
而其他的一些奴隶。甚至是汉民,开始整合各个农庄、皇庄等庄子,那些庄子许多的地方都已经播好了种等等,就等着到了六月麦子成熟的时候收粮食了,民以食为开,辽东的发展,不能一直靠着内地供粮。四五十万人粮食的缺口相当的大,坚持到六月份已经是相当的不容易了。
建奴们对于农活的确是不太适合,甚至比蒙古奴隶都要难以适应农活,学习起来相当的困难。建奴本身就是渔猎民族,他们是打猎和采参的出身,学习农活对于他们的确是有点强人所难了。
但再难也得办,这里算是整个辽东粮产区最大的地方。虽然这些田地是大量荒芜之后留下的,数量比起建奴造反之前少的太多太多了。但夏收之后,针对这四五十万人来说,那是绝对足够了。所以管理起来虽然麻烦,也得利用上,不能精耕细作,那就干粗活。好在汉民在这里数量也着实不少,基本上采取的是三带一、三看一的原则,将三万余分配到十万汉民手里。
下一步要从三十六皇庄那里调人过来,把大明大皇庄的经验彻底的推广应用到辽东。辽东这边朱由校仍然是以皇庄的方式搞起来,再次成为大明的粮仓、工业基地。
革命成功同志尚须努力,建奴未灭,朱由校当然还会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军事上。现在阵兵与抚顺城边上,拿下抚顺当然是首要的条件了。
在这里一呆就是半个月之久,朱由校首先明白的是抚顺与抚顺关的区别,那就是根本是两个地方。抚顺千户所即抚顺城,抚顺境内尚有长约110公里的边墙遗迹,它属于辽东边墙的东段。而这段边墙内有四堡一所,即:会安堡、东州堡、马根丹堡、散羊峪堡和抚顺城即抚顺千户所。边墙上有两个关口:抚顺关和鸦鹘关。抚顺城就在自己的眼前,而抚顺关却在浑河的南岸。
抚顺是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据孙承宗讲,这里有一个古称,肃慎。这个名字也是一个民族的称呼。(还有一说肃慎族是满族的祖先。)
这个称呼最早是从孔子嘴里说出来的,有一个孔子识箭的典故。
孔子周游列国来到陈国,(今河南淮阳县一带),据《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在陈国居住三年。一天,在陈惠公院子里从天上掉下来一只凶猛的鸟,被楛矢石砮射中。箭有一尺长左右。陈惠公不明白这鸟和箭的来处,就派下人把中箭的鸟送到孔子的住处,并问事情的由来。熟诸历史掌故的孔子,说这鸟和箭是有来历的,这鸟从很远的地方来,身上中的箭是肃慎国的楛矢石砮,先前周武王打败商朝一统天下之后,通告边远的夷蛮各部以当地名优作为贡品朝献,以表示永世臣服。北方肃慎国将楛矢石砮作为贡品。武王要使周王朝的恩惠泽遍天下永远延续下去,所以在楛矢石砮上刻字为‘肃慎氏之贡矢‘,分赐给下属异姓诸侯。那时有一种礼规,分赐珍玉给同姓自家人表示亲近,分赐夷蛮的贡品给异姓下属用来告诫他们不要忘了臣属地位。当时分赐给陈的就是‘肃慎氏之贡矢‘,如果惠公派下人去祖庙了解,也许能找到当时的‘肃慎氏之贡矢‘。陈惠王派人去查询.果然找到了用金盒子装着的周武王所赐的刻有‘肃慎氏之贡矢‘的楛矢石砮。
朱由校当然对这样的典故没有多大的兴趣,他在乎的是收复辽东边墙的控制权。
现在陆战队配合着赵率教,从山海关往东,开始收复辽东边墙西段;何可纲据守在鞍山,由鞍山向西收复辽东边墙中西部。而朱由校自己任务就是从抚顺城开始,先行在辽东边墙东段楔一个钉子。然后折返沈阳,转向而北上,一路将沈阳以西,辽河以东的边墙全部收复,那里边墙之外,就是辽西蒙古诸部。在收拾完辽西的建奴之后,就轮到了这些反复不定,今天来投、明天就叛的蒙古诸部了。那些去年喜峰口损失了主力的蒙古诸部并不放在朱由校的眼里,对付他们只不过是时间早晚而已。
北上的目的地则是铁岭、开原,直击辽东边墙最东北边的镇北关。
其实朱由校对于边墙没有什么好印象,秦始皇修长城,二世而终,大明为了抵御异族之侵,也修长城,当然这规模比起秦国更加的庞大。但为了好听,于是有了边墙之说,不过是换汤不换药而已。
辽东边墙是比较失败的产物,弘治六年按臣李善之《奏复辽东边事疏》就讲的比较在理,里面有段话正是针对朱由校下一步要面对的辽河段边墙:“边墙阻辽河为固,滨河之地,延垒八百余里,土脉咸卤,秋修春颓,动费巨万。夏旱水浅,不及马腹,冬寒冰冻,如履平地。所在城堡,畏贼深入,遂将良田数万顷,弃而不佃。”
此所谓“阻辽河为固”者,亦言边墙曲绕辽河以行也。这里面说的费用以及屯田不谈,单就军事,也只是凭墙而守,简直就是驼鸟主义。使得明初称霸天下的战斗力,慢慢的没有了方向。在危机四伏之下,凭着边墙之地势,扼住了辽西蒙古、建州女真的入侵。但再好的城墙,也有被攻破的一天,这次的老奴七大恨,就把大明一下子拖进了深渊。
朱明璋推翻暴元,北征蒙古,打的北元抱残守缺,也是没有什么城墙,大明不一样走到了最高峰?最好的防御其实就是进攻,而不是消极防守。没了忧患意识对于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危险的,更何况凭着那一道没有生命的万里之长的城墙呢?
但不管朱由校对辽东边墙有什么意见,但第一目标还是要以边墙为主。
收复抚顺千户所并没有费什么劲,庄海鸣排开了大炮,一做出攻击的表示后,抚顺千户所的建奴就开始逃了,不一会的功夫就成了一座空城,没有人了。面对着千余门大炮,建奴们不傻,他们当然知道凭着他们那点人,根本守不住这个地理位置不算什么险峻的城池。
对于逃跑的建奴,朱由校当然会直接的以穷寇莫追为理由,兵出边墙现在还不是自己的既定战略方针,朱由校不想把时间浪费在这上面。
第七百一十五章 立杀无罪
入城后,仔细的搜索枯肠后,没有发现什么有价值的东西,要人没人,要粮没粮,更别说有什么黄白之物了,建奴们一个个早已做好了逃的准备,哪里还会好心的留东西给明军呢。
不过城池是完整的,这对于朱由校来说,就是最大的收获了。有了这个千户所,对于进攻抚顺边墙的会安堡、东州堡、马根丹堡、散羊峪堡,就没有什么难度可言了。
事实上,对于这些堡子,建奴一直也不是很重视,他们的战略战术基本是进攻型的,无论是对西边的蒙古、大明,还是对南面的朝鲜,都是如此。所以对于辽东边墙的重视并不是太足,对于不断进攻的他们来说,只要打的周边的人只剩下招架的机会了,防守就变得可有可元了。这次如果不是大明突然崛起了明皇这个耀眼的新星,恐怕边墙会慢慢的被遗忘了。
四个堡垒在如此情况之下,兵力当然不多,也就是接收了一些沈阳的逃兵而已,这个时候哪里是明军的对手,很容易的就被明军拿下了。
至此,抚顺除了浑河南边的抚顺关、鸦鹘关外,都已经落入了明军的手里。
白杆兵的一个竖盾千人队守住了这里,这个钉子钉在了辽东边墙之上,要有有效的制止建奴利用辽东边墙来进行运兵,防止建奴东来攻袭沈阳。
不是朱由校不想打出边墙,实在是现在还不到时机,现在朱由校所打的地方都是平原,也就是松辽平原,相对来说是最容易被利用起来的。见效最快的。但边墙之外也就是基本到了平原的尽头,那里的地貌可并非平原了。平原东西两侧为长白山地和大兴安岭山地,北部为小兴安岭山地,难度系数可就不同了,边墙之外这些绵延不断的大山,直接能把明军活活的耗损在这里。
而把握住了边墙。建奴被挤在边墙之外,他们的生存空间当然就会变的越来越小。对于一个只会渔猎的民族,活着都是个问题。他们就算是挖了人参,抓住了紫貂,换不来东西,也只是一个吃食而已。
更何况现在的建奴四分五裂。没有一个统一的指挥,想要统一,还有个时间跨度,更是无法组织起来再行为祸边墙之内。没有粮食的他们,不用明军出边墙去攻,他们自己就会想着挪地方了。
想要生存下去。朝鲜无疑是他们最好的地方了。这就是朱由校最初的想法,向着朝鲜那边迁移,与朝鲜的‘大韩民族’来个民族大融合。如此,可以兵不血刃的收复边墙之外了。
等松辽平原经营好了,相应的做好了准备,这个时间段也就差不多了,那时的建奴应该都在朝鲜境内了吧。
现在浑河的冰已经都在水面之下的浮冰了。既不能在冰上渡河,也无法行船,倒成了一个绝渡期了。不好天气一天暖和一天,相信几天之内,浮冰一消失,就是船舶顺着三岔河北上之时,那时候才是渡河进攻抚顺关、鸦鹘关之时了。现在则是要兵返沈阳,前去辽阳边墙之时了。
刚刚动身的朱由校就接到了盖州港口那边的光报,‘张嫣率队前来慰劳亲军,并到沈阳慰问十万断手的汉民。除了带有大量的劳军物质之外,还带来了一千名医生、能工巧匠。’
刘志选的慈善机构得到了张嫣的万石粮食,而随之而来的京城各地的捐献也纷至沓来,使得刘志选的筹集粮食特别的给力。这事朱由校已经得知了,对于张嫣总能在这些大事上。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感到相当的欣慰。
张嫣这种为国为民的情怀的确是相当的不错,当皇后的时候,错信了东林党,竟然想着把重用阉党的自己推下皇位,扶植东林看好的朱由检来登位。这种对国家社稷的‘愚蠢’看的朱由校一阵的心悸。其先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