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二十四监-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十门开花炮一字在宁远城南门摆开后,立即进入了战斗状态。宁远城墙高城厚,指望着用炮轰开城墙那是不太现实的,不要看城墙只是用糯米活的土墙,但坚固耐用的程度,不是这种原始的开花炮能轻易打垮的。所以,大炮瞄准的目标是城墙上边以及城内。

十尊大炮开始了它们的齐射,那威力可是惊涛骇浪一般。侯时虎根本没有想到明军的攻击会是这样的突然,因为大炮的射程太远了,远远的在围城明军后面,宁远城根本没有发现大炮的到来。

开花炮弹在越过城墙,纷纷在宁远城之内爆炸开来,所到之处万物靡废一片狼藉,其范围之内的兵士,无不被炸飞、炸死。这种天威一般的威力当然不是侯家军能够抵挡的了的。如果非要说有人能抗得住的话,那就是天兵天将了。显然,侯家军不是,他们一个个被这种惊天动地的爆炸给震撼住了,一个个吓得抱头鼠窜,不知道往哪里藏匿。

侯时虎早就听说过这种开花弹,在郑屯之战中,发挥着重要性的作用,大清河之战也不断的抵抗着千余大炮。只知道这种大炮的数量很小,但没想到,它们在宁远城出现了。

侯时虎立刻感到了相当的失望、绝望之感,明军根本不会再攻城了,他们没有什么攻城器具,连个云梯都没有,这十几天,也没有看他们制造,哪里是攻城的样子,根本就是在等着大炮的到来。相信他们有了大炮之后,接下来,只要把城门给炸开,就可以直接进城了。自己为了有机会出战,以及缺粮,不能作茧自缚,所以没有堵死城门,这倒是给了明军一个赊。想着没有了城墙之利,明军一旦进城,谁有能力挡其锋芒?侯时虎不由的阵阵绝望,“天欲亡我侯家吗?”

赵率教在轰了一个多时辰之后,果然不出侯时虎所料,开始步兵的进攻,准备好的土袋,顺利的将宁远的城壕给添上了,墙门早就被大炮轰塌了。

竖盾兵,在城池巷战之中,如同装甲车一样,这种乌龟壳让汉军还是建奴无计可施,经过两个时辰战斗,宁远城里的建奴、汉军,不是被迫接受投降,或者直接的被钉死在了神弩之下。

侯时虎很幸运,死在了战场之上,不要受那凌迟之苦了,但他的弟弟们与子侄辈的人,这些侯家核心人物,一个个没有这么幸运,被明军生擒活捉了。

赵率教当然知道皇上对于几大汉奸体系的憎恨程度,侯家恰恰就是汉奸中的‘翘楚’。当然一个个的绳捆索绑起来,以便给皇上献俘之用。

到此宁远这个从建设开始就屡经战火的城池,终于被收复回了大明的怀抱,而侯家军也终于画下了一个句号。赵率教还要面对的是李家、崔家等辽东大族。

捷报传到朱由校手上之时,朱由校正看着一大堆的名单,开始准备出殿试题目。

因为春闱(在春天的会试叫“春试”,又叫“春闱”,九天,农历二月九日、十二日、十五日,三场,每场三天。)三场考试已经结束了。然后就是殿试,这殿试的题目按着以前,都是为皇上亲自出题的。

第七百二十八章 殿试制度

朱由校一直没有太注意科举制度,为了适应大明朝,他的确知道一点科举制度,但对整个的流程知之甚少,就连朱木匠那边的记忆也没有太多,现在又出来一个殿试,的确让他不太明白。

孙承宗一见皇上如此又在这样的事上开始糊涂一时了,开始给朱由校进行了科普教育:“皇上,我朝开科取仕,是延了隋朝以来的科举制度,所为当然是为国招纳人才,而所取的人才,当然是读书人,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就是如此,而这十年寒窗,一样要经过层层的考试”。

“层层考试?”朱由校一听考试就犯怵,从小学六年初中高中六年,大学四年,大考小考,工作了还有这样那样的资格考试,一般说来,短短的一生,至少需要拿出十六年来应付考试,而许多的内容只会出现在卷面上,现实生活当中,半分用不着。白白的浪费自己的生命。悲催的中国应试教育,竟然从明代就开始了,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背个小包,直接的进京赶考,然后得中状员。

想想西厢记里的张君瑞,人家不就是带个书童去的吗?但那只是考试故事的结尾,而不是全部啊。

“回皇上,的确是层层考试,大小考试可分以下几个步骤:一是童生试,这是取得秀才(又叫生员)资格的入学考试。凡是参加考试的人,不论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儒童」、「文童」。童生先参加地方的州、县级考试,由州、县长官主考,童试预考通过以后称为‘生员’。也叫‘痒生’,通称‘秀才’。每隔三年举行两次,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这就是三项考试。”

“二是乡试,每三年一次在京城和各省城举行的考试。由皇帝派遣正、副主考官主持。参加的人是通过本省学政事先考试(科考)成绩优良的秀才,多在八月举行,所以又称「秋试」、「秋闱」,也称「大比」。被录取的称为「举人」,第一名叫「解元」。所谓的‘解’是发送的意思,即由地方考取了将送往京城参加‘会试’。而元是第一的意思。第二名为亚元,第三四五名为经魁、第六名为亚魁、共创的名次都称文魁。乡试都在子、午、卯、酉年举行,共分三场,叫「正科」;如果遇到国家庆典,加科称「恩科」。”

“三是会试,就是刚刚举行完的考试。通过乡试以后,第二年春天在京城礼部,由礼部侍郎主持的考试,或由皇帝特派正、副总裁主考官主持。辰、戌、丑、未年会试,为正科;而今年的则为恩科,因为在春天考试,所以又称「春试」、「春闱」。考中的当「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由于会试是较高一级的考试,同考官的人数比乡试多一倍。主考、同考以及提调等官,都由较高级的官员担任。主考官称总裁,又称座主或座师。考中的称贡士,俗称出贡,别称明经,第一名称会元。”

“考场就是京城的贡院,”

“这个朕倒专门去看过,那里有上万间房间都是单间,但那个单间也太小了点吧。三天考试时间,能把人逼疯了吧。”朱由校插话说,那单间怎么看怎么象是牢房,还是关禁闭的那种。

“皇上说的正是,那些单间长五尺。宽四尺,高八尺。考生在进去前要先搜身,只能带书具和灯具进去,每人发给三支蜡烛,进去后,号门马上关闭上锁,考生就在里面答题,晚上也在里面休息,但由于房间太小,考生只能蜷缩着睡觉,真是要多难受有多难受。老臣就是从那里考中贡士的,想想还真觉得可怕。”

“贡士?不是考进士,中状员的吗?”朱由校不由的问道,这个贡士,的确让他迷惑。

“皇上说的考进士,中状员虽不准确,也差不多的意思,不过那是下一步的殿试的事情。现在朝中来请皇上出题目恰恰就是殿试。”孙承宗笑笑说。

“殿试?孙老师给朕详细说说。”

“是皇上,殿试,是由会试录取的贡士,由皇帝亲自在宫廷大殿策问的考试,叫殿试或廷试,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是状元,也叫殿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一名称传胪,其它赐进士出身的录取若干人。三甲录取的叫赐同进士出身。”

“最后还要有一次朝考,殿试录取的新科进士,需要应一次殿廷考试,由皇帝派大臣阅卷,依照成绩分别派任翰林院庶吉士、各部主事、中书、知县等官职。庶吉士又在翰林院特设的教习馆研究,三年后举行「散馆」考试。优秀的,授翰林院编修、翰林院检讨;其余的,分发到各部任主事,或到各省任知县。”

“这题目虽说为朕来策问,那题目呢?”朱由校听出来了,自己只是发卷的临考官而已。卷子是不是由自己出,还真不明白。

“回皇上,天子临轩策试,所发题变阁臣进拟,以备厥事。先一日,如中书官于六科廊缮写,内珰监之,是夜,司礼监镌刻,三鼓始竣,仍扃中书于内,到御殿,始放出。策题内容有问及经、史,也有问及时务。对策要求考生惟务直陈,字数限一千字以上。”

“这么复杂啊,对了,朕还以为这春闱考试就是中状员的呢,那是不是考中了贡员就能成状员呢?”这些的确出乎朱由校的意料之外,没想到这个状员不是高考一样,一炮成功。

“回皇上,非也,刚才老臣所说的县试第一名叫案首,院试第一名也叫案首,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殿试第一名叫状元。从乡试开始,一路走来,能够一直都站在第一位置上的人被称为连中三元,这种人在整个大明只有二人,为正统年(明英宗)的商辂和洪武年(朱元璋)黄观。”这话说的孙承宗相当的向往,读书人对于这种考试猛人相当的推崇。

“哦,朕多谢孙老师解惑。”

“老臣不敢。”

“只是孙老师,朕观这殿试考试的时间,与参考的人员,几乎就是与春考中的贡生重合了,这殿试岂不是成了春考的加考?有必要吗?”

第七百二十九章 天子门生

“皇上,这殿试可是显示皇上无比权威之时,其它的考试都是由礼部主持,而皇上并不参与,这殿试则是由皇帝主持,是皇上在取仕最后一关的决定权。所有中进士的人,都是天子门生,是我朝皇权集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孙承宗一怔,这皇上还真是糊涂的不一般,科举制度为的是什么,当然是选官,如果没有这后一项,这选官与皇帝也就失之交臂了。

所谓天子门生,是指参加殿试被录取的进士。因为在科举时代,士子科考被录取后,称监考官员为宗师,自称学生。考官与考生以师生关系的名义互相勾结,朋比为奸。而殿试是国家最高级考试,皇帝为了防止大臣特别是宰相借做考官扩充势力,在殿试时往往亲自充当考官,那么在殿试中录取的进士自然都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