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医行大唐-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吐沫横飞,这些文官毕竟讲究身份,除了平平无奇的叫骂,也没有什么过分的污言秽语。叫骂和指摘声传入太极殿,杨复恭满意极了。

禁军还是在观军容使的领导下,陈墨只要不动,这些文官掀不起风浪。隐隐的,杨复恭感觉到陈墨这个人有些可爱起来,尽管他当初被陈墨压制的自己死死的,也曾经让自己很没脸面,可在这种情况下没出手说明他还是比较识时务。

强行监国还在继续,文官们一直在反对。

经过最初的激烈反对,文官们很快反应过来,不能耽搁祭拜过程,这对皇帝不尊重。随着各地节度使派来的使者进京,为了不耽搁皇帝的祭奠,文官们的声势在无奈中弱了下来。

路程不同,使者到达的日期也不同。朱全忠的使者到了,不久后河中与河东两地的使者到来。左睿派出的使者到来的同时,陇西郡公李茂贞的使者也到了,灵州等地的使者相序到来、由于李思恭刚刚去世不久,继承夏州节度使的李思谏派来的使者较晚。

内官在行动,文官也在行动,此时不寻求支持一切就晚了。

杨复恭很得意,因为除了左睿没有明确表态,其他几个较强的节度使几乎全部表示支持寿王李杰。朱全忠、李克用、李茂贞、王重盈都表示了支持,尤其是曾是张造手下大将的黔中节度使、观察使李铤和宣州刺史、宣歙观察使陈策两人,这两人的支持意味着杨复恭已经对神策军完成了统一。

出身杨家的几位刺史,兴元节度使杨守亮、感义军节度使更不要说。力量是压倒性的,支持寿王李杰的声音完全盖过了吉王李保的声音。



245柩前即位

这还不算完,杨复恭竟然知道另一种大礼仪。

杨复恭给寿王李杰改了一个名字,立为皇太弟监国的同时,改名李敏。

改名字看似简单,却昭示着政治身份的变化,意味着曾经的寿王李杰正式监理国事。

陈墨依旧很规矩,他根本就不走出自己士兵的队列。哪怕是三位宰相找过来,陈墨依旧没有任何异常举动。。。。。。

三月八日,各地的使者还在陆续到来,祭拜光启皇帝的仪式依旧在进行。

阳光明媚,春日的光辉很温暖,太极宫外的人突然发现,现在改名李敏的监国出现皇帝灵柩前。

按照华夏传统,晚辈守灵,每当有人来祭拜后晚辈回礼,哪怕是身份尊贵的皇族也不能例外。监国李敏本不应该出现在这里,这让外面的人感觉到一定是有大事情要发生了。

“国不可无君,请监国继承大统!”

以杨复恭为首的宦官群体伏在地上,就像让曾经的寿王李杰监理国事一样,又一次故伎重演。

“敏不才,不敢受!”

太极殿外汇聚了众多的使者、大臣、武官,众人惊呆了。

没等众人有所反应,第二次开始了:“请监国以国事为重,继承大统!”

“先帝未瞑目,敏不敢受!”

这是三辞三让的周礼,在众人的惊愕中,完全是措手不及,只剩下一次。

外面的众人仍旧没有反应。第三次辞让立刻来临:“监国贤明天下,请继大统!”

“敏才疏学浅,不敢受!”

三辞三让就这样在瞬间完成了。众人仍旧处于错愕中,文官们竟然还没有任何行动。

“皇裔之尊,应继大统,请监国处理国事!”宦官们就这样完成了最后的礼仪。

这一刻很诡异,除了一些人互相观望,竟然没有文官阻止,就是想上前阻止的人看到几位大佬没动。也悄悄退了回去。

“诸臣跪伏,请淑妃临礼!”

按照华夏礼仪,新皇继位。必须得到皇后或者皇太后的允许。光启皇帝没有皇后,上面也没有太后,只有一个孟淑妃属于身份最合适的人选,杨复恭等人竟然不知用什么方法说动了孟贵妃。

更诡异的一幕发生了。三位在外面的宰相互相对视几眼。这次没有阻止,竟然上前几步,立刻跪伏于地。

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文官们一阵骚乱。谁也不知道当初极力反对的三位宰辅现在为什么变得如此恭顺,可三位宰相跪了,谁也没有权利再等待,只能紧随三位宰辅的脚步。

按照周礼,皇帝即位必须有三公的同意。“三公奏”是拉开“皇帝即位”序幕的第一步,三公奏得到答复“可”后。皇帝即位才能开始了。群臣脱去丧服,穿上吉服参加即位典礼,此刻开始由凶礼转变为嘉礼。由此也展开了皇帝即位的正式程序,太尉登场由阼阶登上殿中,对安置在那里的先帝灵柩北面礼拜,接着奉读策文。

监国李敏跪在了东侧,因为他要接受传国宝玺。

群臣皆伏称万岁。

杨复恭已经晕了,他不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这些文官为什么转变的如此之快?

难道是军事力量的威胁起到作用?

想一想也不太现实,群臣好像是在跟风,可三位宰辅不可能都这样软弱?

争宠!一定是为了争宠!

事不可为,这些文官为了以后在和自己争宠,想来想去,想通了,杨复恭终于确定了。

。。。。。。

。。。。。。

谁是最后的胜利者还很难说,作秀要有作秀的样子,迷雾用够了就要出手。关键时刻就势而为,三位宰相之前所有的铺垫太逼真了,逼真的陈墨很佩服他们的演技。

新帝登基,赠光启皇帝谥号为惠圣恭定孝皇帝。以明年为龙纪元年,皇帝也再一次改名,这次改名李晔。

陈墨不明白为什么总要改名字,他认为那个李杰的名字很好。

没人理会陈墨心中的抱怨,新皇登基,故去的皇帝还要继续祭奠。事情太多,根本就没有人理会一直在看戏的陈墨,这也让陈墨感觉自己很没有存在感,于是,目的达到;级别不够的陈墨回家了。

皇帝大行,禁止娱乐活动,禁止嫁娶。本来魏越就要娶妻举行昏礼,这次不得不推迟了。

作为高官家庭,陈墨的家也是如此,所有男人要除冠,女人穿素服。

“我可知道新帝和大郎交厚,不知陛下性情如何?”进家,未来的翁婿二人再次对坐,左盱很关心新皇帝的秉性,谁让他是强大的左睿的老爹呢。

“陛下与先皇不同,依我看,这将是一个宦官失宠的时代。”

“若是。。。如此,以后兵事如何,难道是兵部官员负责调度军队?”左盱一时间没适应过来,内官掌管军事已经是常态,这次难道要彻底改观了?

“以后。。。应该是这样,不过暂时还要由内官掌管军事,改变也要在不久的将来,朝廷还要稳固住才行,左叔是担心文官不足以指挥军队吧?”陈墨能够理解左盱心中那种习惯,不过宦官掌权的时代应该结束了,利弊关系陈墨看得很清楚,一个文官和皇帝掌权的时代总比宦官独立掌权要强。

“也该变一变了,内官对皇家不敬,文官也许会让大唐变好还说不定。”

其实左盱想说的是宦官执掌权柄能够废立皇帝,这有史可鉴,对国家并不是好事。文官掌权当然也有弊端,谁都害怕篡位,尤其是皇族。这也是内官一直屹立不倒,受到皇家信任的最重要有原因。

“关键还是民生,只要民生恢复才能兵精粮足,朝廷才有机会扼制各地强大的节度使。文官治理地方总比宦官指手画脚要强,就看陛下是不是敢于励志图新了,只要陛下敢做,大唐就有希望重新强盛。”

左盱没有立刻说话,因为他的儿子也是强大节度使之一,只是忠于朝廷的程度不同而已。

过了很久,左盱看着陈墨道:“大郎为陛下继位做的如此周密,看来有把握。”

陈墨做的事情瞒不过左盱,他也不想瞒:“没有信任哪有机会?事在人为,就看后面杨复恭怎么表演了,然后。。。我再表演,这个舞台才精彩,不是吗?左叔?”

这个未来女婿果然厉害,不愧是儿子天成军的奠基者,左盱点点头:“记得不要让阿睿走偏,这大郎拿手,能够掌握住,我就放心了。”

人老成精,这位准岳父也是厉害人物,陈墨颔首回应:“跑不偏的,缰绳在手,不听话勒住缰绳可以回头。”

“那就好,我可不希望在我走后被人唾骂。”

左睿并不知道,自己最亲近的两人,准翁婿两人在为他担,都在担心失控。左盱担心儿子走上歧途,而陈墨好像已经有了对付他将来失控的方法。



246谁是黄雀

(感谢稻草人、毫无长处、冥冬炎夏、桥头鬼影等书友的打赏和月票!)

皇帝新政,总要有新气象。

新皇即位,侍中韦昭度被任命为摄冢宰,主持光启皇帝的后事,加韦昭度中书令,封岐国公。杨复恭拥立有功,所得赏赐丰厚,踢铁券,加金吾上将军。其他两位宰辅、各节度使,各级官员也赏赐有加,算是新皇做出了对大家支持的回应。

就像陈墨心中想的一样,没有了谁,地球仍旧要转。除了继续祭奠光启皇帝,太医署的招生工作继续,三司六部正常运转,各级官员回到自己的位置,开始为新皇帝服务。

陈墨就这样好像被皇帝遗忘了,他的职位仍旧不变,三个地方来回跑。

皇帝换了也没有什么两样,地方仍旧该干什么干什么。

东都洛阳。

这座古老的城市自古就是华夏民族最早的政治活动中心,历朝历代都很受重视。这座城市也是隋后期的首都,隋炀帝大业元年营建。城南对伊阙,北据邙山,唐朝时高宗、中宗、睿宗、武则天、玄宗都将其作为帝都,时称为东都、神都或东京。城内有隋唐时代面积最大的宫殿群——洛阳宫,和华夏历史上最高大的宫殿建筑——万象神宫。

东都洛阳不但是政治、经济中心,同时也是东南通江都、太湖、浙江,东北通山东、涿郡,西通关中长安的大运河交通中心。重要性不言而喻。

河南尹张言现在有了一个非常响亮的名字——张全义。

东都被张全义治理的不错,民生恢复,粮食充足。陪都重新得到修缮,张全义这个河南尹可以说很称职。

河南尹张全义出兵了,因为张全义是河阳节度使李罕之是张全义的“刻臂为盟,永同休戚”的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