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乱世枪王-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生死状》已经是一个历史文物。不能够破坏。如果现在你也加签他也加签。那还算是文物吗?“张一平说道。

曲伟卿耸耸肩。说道:“只能够遗憾了。”

张一平说道:“对于选举,我是这样认为的:我知道现在中国的条件非常差,国情所限,进行直选的困难很大,这是中国的现实情况,我是理解的!但是我也知道,如果一开始不进行直选的话,也许永远也实现不了直选了。

在某些利益集团形成后。要想改变规则,就得损害这些利益集团的利益,到时的阻力和困难肯定比现在更大。所以就算现在有困难、条件不成熟,我还是要坚持直选,如果实在没有条件,就只能成立临时政府,或者让政府机构暂时空置,宁缺勿滥。”

曲伟卿说道:“组建临时政府当然由我们清廉党来主导,这对我们有利,等条件成熟进行直选的时候。我们会占据很大的先机。”

张一平说道:“总的来说,我对于选举有几个基本的要求:

一、各级行政官员。包括县长、市长、省长、总统都必须由直选产生,没有经过直选的官员没有权力。

二、众议院议员以各县市人口基数进行分配,人数控制在一千人以下。

三、参议院议员的人数,每省两个,不应超过一百五十个。

至于国家采用总统制还是内阁制等等,由新成立的议会通过法律来决定。”

曲伟卿沉吟道:“这样的选举会不会太多了一点,县长、市长、省长、总统、众议员、参议员,再加上省、县、市的议员选举,即使错开选举,一年内也有两三场,一场两三个月,一年下来,光选这个选那个的就花费了半年的时间,还要不要干活呀。”

曲伟卿问道:“不如县、市长直选,总统由国会选举,省长由总统或者总理任命。“

张一平说道:”这不行,我们的目的是建立一下清廉高效的政府,官员就必须由选民来决定,不是由选举产生的官员,是不会对人民负责的,人民也监督不了他,特别是省长级别的那些高官,由于他的官位是中央给的,他只对中央负责不用对选民负责,人民也不能对他进行监督,这样的官,保证不用几年就会全部腐化掉。”

“没有那么严重吧!” 曲伟卿说道,“在任命官员的时候,我们会考察他的品德的。“

“在我眼中,只有健全的体制和人民的监督才靠得住,没有人民的监督,品德再高尚的人,也会很快堕落。”张一平说道。

“只是这也选那也选,也的确繁琐了一点。” 曲伟卿说道。“除非采取废省制。”

“废省制?”张一平说道,“这是谁的观点?”

“废省制的倡导者是康有为。”曲伟卿说道,“关于是否设置省府,其实在近几十年来,一直都有激烈的争论。”

接下来,曲伟卿向张一平简略地介绍了一下康有为的废省制:

清朝中叶,全国人口已达4亿以上,平均下来,一个省的人口2000万,超过欧洲的中等国家。省之下又有道、府、县三级行政建制,基层的民情很难上达朝廷。因此,清末的维新派人士很早便对省制提出了疑问。

康有为于《上清帝第一书》中,他批评了当时的官制,首次提出了“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的主张。在《上清帝第二书》中,提出了废除省制的具体建议:废除省、府这两级行政机构,只留下道和县两级。每道设一巡抚,上通章奏,下领知县。

在《上清帝第四书》中,康有为又重申了此议。在戊戌变法前夕的《上清帝第六书》中,康有为仍然主张“宜用汉制”,但把‘每道设一巡抚’的建议改为‘每道设一民政局,妙选通才,督办其事’。

康有为的建议得到光绪皇帝的赏识,但不久就发生戊戌政变,百日维新成果付之东流,康有为、梁启超等亡命海外。

张一平听了之后就呵呵笑道:“康有为这个老顽固还是有一点眼光的嘛,特别是‘每道设一民政局。上通章奏。下领知县。’甚得我心呀,如果同县市自治联合起来,倒也是一个良法。行政区变小了,地方权力变小,中央集权就更加稳固,也就不会发生以后一省一省的独立事件了。虽然康有为是在为清廷作想,但也有可借签的地方。“

曲伟卿继续介绍说道:

本世纪初,梁启超的思想相当激进。几乎与革命派不相上下,他与欧榘甲等人积极鼓吹十八省分立之说。康有为闻讯,急忙作《与同学诸子梁启超等论印度亡国由于各省自立书》,以极其严厉的口吻教训了梁启超等人。阐述了十八省分立的危害。

梁启超受到康有为的严厉批评后,放弃了革命、分立的鼓吹,转而附和老师的废省主张。并建议逐步推行裁督抚废行省的主张,不过他的主张遭到戴季陶的强烈抨击。

戴季陶在《天铎报》上撰文指责梁启超“废行省以长君权”,“是欲举全国人民举变为中央政府之奴隶也”。意思大概是说:废省制让中央的权力过大,不利于民主建设。

辛亥革命的爆发,就是先是由一省揭杆而起。宣告独立,其余各省争相愤发。群起响应。这让后来的当权者们终于看到了地方权力过大的危害。戴季陶主张的地方分治,在各省独立基础上建立中华民国的构想,也就没有人愿意提起。当时的政治领袖,无论革命党、立宪派、前官僚,除同盟会中姓孙的一派由于没有掌权,站着说话不腰疼之外,多信奉中央集权的政策,亦赞同废省论。

1912年1月,又有一个叫做章太炎的创建了一个统一党,以“固结全国领土,厘正行政区域”为第一条政纲,并主张改省为道。他指出:剖一省为数道,全国不过六七十道,隶于中央,一道所领,不过二三十县,如是,则地方之治不纷,中央政令易行。因此,袁世凯的亲信、民国首任直隶都督张锡銮通电全国,称废省改道有三大利,请求“先从直省实行,为天下倡”。

1912年10月,袁世凯政府就省制问题向临时参议院提出了一个草案。该草案认为:“欲为根本之解决,宜废省存道,以道辖县。”它提出了两种具体办法:

第一种办法;分全国为四十乃至五十余道。道既为国家行政区划,又为自治团体;每道辖县四十至五十有余。县为国家行政区划,并为自治团体,与道同;每县辖镇若干,乡若干。镇乡纯为自治团体。

第一种办法为两级制。如果以分拆各省不便时。则拟用第二种办法如下。

第二种办法、仍留省制,合若干道为一省。省置中央专使一人,名称另定,专司监督各道。不为自治团体,故无省议会等自治机关。以上第二种办法为虚三级制。

这时候,张一平打断了曲伟卿的陈述,忍不住插口说道:“袁世凯政府的草案还是不错的,无论是两级制或者虚三级制,都是极好的。

我从中听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就是:地方自治!看来这种‘地方自治’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就连袁世凯这个想做皇帝的人,他都赞同地方自治。看来,这个时期的民主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在我生活的那个时代,反而是一种退步…“

“你生活的年代,什么意思?“曲伟卿疑惑地问道,”总司令是说你在国外生活的时期吗?“

张一平醒悟过来,说道:”不错,我就是说这个。你继续说下去,我对这个废省论越来越感兴趣了。“

曲伟卿继续说下去:

1912年10月18日,国务会议根据上述第二种办法制定了虚三级制之大纲。不过在袁世凯政府采纳了“虚三级制”的方案后。康有为写了一篇洋洋洒洒的长文《废省议》,力陈“去府存省道”之必不可行。他说:省必废,然而行政区只立府县二级。道可为军政区,只能够存在边疆地区,比如蒙古新疆西藏等地。

张一平说道:” 康有为这个老杀才,之前不是鼓吹道县二级制的吗?现在人家采用他的主张,他怎么又改成府县二级制了?“

曲伟卿没有回答。继续说道:

1913年8月26日。熊希龄就任国务总理。9月11日,由梁启超担任司法总长的熊希龄内阁组成。梁启超起草的《政府大政方针宣言》。《宣言》决定改地方行政为两级,以道为第一级,以县为第二级。

熊希龄内阁还拟定了改省为州和改省为道两个草案,前者将全国22省划分为83州,后者则将22省划分为80道。只是废省改道降低了封疆大吏的权力,严重触犯其既得利益;所以,熊希龄的废省计划最终失败了。

到了1917年段祺瑞担任国务总理时。梁启超、汪大燮等研究系人士再次入阁。与梁启超关系密切的范源濂兼任内务总长一职后,经过精心策划,于1917年春以内务部名义公布了《划分全国行政区域意见书》。

《意见书》主张采用郡县两级制,以郡统县,依据面积、山川形势、地理沿革、辖县、交通、人口财赋等九个标准划分郡。根据这九个标准,全国除外蒙古及西藏外,划分为57郡、7特别区域。

正当研究系准备推行废省改郡时,政局又一次出现动荡,先是府院之争,接着是张勋复辟。然后是南北战争…废省之说便再也无人提及。

张一平理了理思绪,说道:“我们要建立一个高效清廉的政府。就必须实行高薪养廉,同时又要尽量压缩行政支出,因此就必须压缩官员的数量,废省和地区自治都能够达到这个目标。

另外基于选举的原则,众议院的议员要求每县一个,而且总数不超过一千个,所以我们应该把全国的县的数量合并在一千个以下。

另外,参议院议员的要求是每省两个,最多不超过一百五十个,因此我们可以将一千个县分成五十个省,每个省辖四十个县…”

曲伟卿说道:“既然参谋员的总数不超过一百五百个,不如组七十五个道,每个道两个参议员,每个道辖三十个县左右,岂不刚好?”

“道听起来怪怪的。省的数量太多也不习惯!”张一平这么说,让曲伟卿翻了翻白眼。

“至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