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宋璟的威名比朕的名头还要好使。”李隆基得知这一消息后,开个玩笑。
“人的名,树的影,宋大人刚直无私,诸邪退避,果是不假!”姚崇也是调侃一句。
就这样,革除积弊之事更加顺利了,在朝着既定的目标进行。
又过了一段时间,姚崇上奏,道:“陛下,革除积弊之事,已经按部就班的进行,不会有大的波澜了。臣以为,是该开科取士,招揽人才的时候了。”
“好!”李隆基欣然,道:“传旨:开科取士!这次,朕要亲临金殿,挑选人才!”
一道旨意很快就被传遍天下,天下读书人得知这一消息后,大为振奋。
唐朝很重视人才,会重用人才,让他们有用武之地,这是唐朝强盛的原因所在。
更别说,李隆基要亲自挑选人才,这就是天子门生了。谁能不振奋?于是乎,读书人收拾东西,赶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科举考试与春秋战国的“抡材”大典,汉朝的举孝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并称中国古代的四大取士制度,官员十之八九就是由此而来。
虽然科举考试在近代没落,被批得体无完肤,然而,不得不说,科举考试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对于这点,或许有人不同意,不过,我要提醒他们的是,看看唐朝那些名相,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科举考试。
所以,不能因为后世的没落,而否认科举制度的巨大作用。
这些读书人到达长安后,很快就进行科举考试,选中一批优异者,来到金殿,等待李隆基亲临挑选。
“陛下,这是这次科举考试的优异者,还请陛下过目。”姚崇把长长的优异者名单呈上。
张说、狄仁杰、王孝杰、宋璟他们都来了,因为科举考试关系重大,他们也是关心,不得不来。
李隆基接过,展开一瞧,眼珠子差点掉在地上。
“好多的名臣呀!”李隆基紧紧盯着名单上的那些大名鼎鼎的名字,大为开心,在心里暗道:“开元名相几乎到齐了!”
对这结果,李隆基大为满意,笑道:“走!随朕去金殿!朕要见见他们。”
就这样,李隆基率领姚崇他们来到金殿,群臣见过礼。
“叫他们上来。”李隆基轻开金口道。
早就等在金殿外的读书人,在太监的引导下,鱼贯而入。进入金殿后。有些人张望。有些人有些小惊惶。也有几个四平八稳,镇定自若。
“见过陛下。”他们冲李隆基见礼,睁大眼睛,把李隆基好一通打量,一脸的惊喜。
李隆基岁在弱冠,就有击破突厥,灭吐蕃,征服天竺、巴基斯坦、阿富汗的大功。就是唐太宗在这年岁,也没有如此奇功。在唐人心目中,李隆基就是高高在上,不可企及的“神明”,若是能目睹李隆基的绝世风采,那将是人生一大快事。
“免了。”李隆基挥手,道:“朕要亲自挑选人才,想必你们已经知晓了。”
“你们瞧瞧,那是锦墩,是给朕挑中的优异者准备的。他们可以坐。若是没被朕挑中,只能站着了。”李隆基指了指前排的锦墩。
皇帝赐坐。那是莫大的荣耀,这些读书人眼里一片火热,盯着锦墩,恨不得立时坐上去。
“陛下欲以殊礼待我等,不知陛下欲要考我等何事。”一个读书人,二十五六岁,上前一步,问道。
“嗯。”群臣大为讶异,这个读书人的胆子也太大了,竟然敢问李隆基。
“嗯。”李隆基也是惊讶,问道:“你姓甚名谁?”
“韩休。”韩休通名道姓。
“韩休?”李隆基眉头一挑,眼中异彩连闪,把韩休好一通打量。
只见此人身长七尺,昂藏一丈夫,昂头挺胸的站着,气度不凡。他一张脸线条分明,颇有些冷峻。
“好一个名臣。不说别的,光看这容貌就了得。”李隆基在心里暗赞一句。
“韩休,你说说看,要何等样人才能得朕之殊礼呢?”李隆基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反问一句。
李隆基这一手颇有些巧妙,把“球”踢回给韩休了,也是对他的考验。
“陛下,韩休以为要得陛下之殊礼,必欲有惊世之才。”韩休一点也不惊慌,仍是那般镇定,不疾不徐的道。
“那么,你以为你能否坐上去呢?”李隆基再出一难题。
这一问更难了,也更考验人了。若是说不能,那就是堕自己威风;若说能,就有自夸之嫌。若是不能让李隆基满意,韩休就完了。
这问题还真是不好回答。
群臣眼睛瞪圆,打量着韩休。
“能!”韩休只说了一个字,而且声调也不高,却是不容置疑。
“韩休,你这是说大话了吧?”李隆基脸一肃,沉声道:“你有何德何能,获朕之殊礼?”
“韩休别无长处,唯敢言。”韩休依然镇定。
“敢言?”李隆基冷笑一声,道:“你睁大你的眼睛好好瞧瞧,满朝文武大臣,又有哪一个不敢言?宋璟刚直,你比得过?”
经过初步革新,那些尸位素餐,拿钱不办事的官员已经被清退了。留下来的官员,都是正直无私之人,他们敢言。
其中最敢说的就是宋璟了,韩休竟然以“敢言”自吹,还真是没几人相信。
群臣看看韩休,不住摇头。
“宋大人刚直,美名天下传,韩休甚为钦佩。”韩休话锋一转,道:“若说别的,韩休不敢自夸,若说敢言,韩休自认不会逊于宋大人。敢问陛下,有一敢言的宋大人好,还是再多一敢言的韩休更好?”
宋璟这样的诤臣,在历史上并不多见,他以刚直敢言著称。若是再有一个这样敢言的诤臣,那是无上美事,谁能说不好呢?
“你的胆儿倒是不小,朕是见识了。”李隆基赞赏的点点头,道:“韩休,你坐上去吧。”
“啊!”一片惊呼声响起,群臣有些不信,韩休几句自夸之言,就能获得李隆基的殊礼,这也太让人难以置信了。
“我?”韩休一愣,以为听错了:“陛下,为何让我坐?”
“因为朕信你!”李隆基笑着点头。
“谢陛下。”韩休一愣,随即满脸激动,冲李隆基见礼。
能被李隆基信任,那是何等的令人激动,即使以韩休的心性,也是心神激荡。
然后大步上前,坐在锦墩上。(未完待续。。)
第六十七章大唐军事学院
开元盛世,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座丰碑,无比辉煌,能与之相比者,少之又少。
之所以如此辉煌,就在于李隆基发现并重用了一大批人才,其中最有名的要数姚崇、宋璟、张说、韩休、张九龄、张嘉贞、李元绂等人。
在这些名垂千古的开元名相中,论刚直肯定是宋璟最为了得。要论到敢“言”,就不是刚直的宋璟了,而是韩休。
韩休的敢“言”到哪种程度了呢?说一件事,朋友们就知道了。
韩休敢说别人不敢说,不敢言的事儿,哪怕触怒了李隆基,让李隆基暴跳如雷,当着韩休的面砸东西,他该说的还是要说,该怎么说就怎么说,不会因为李隆基发怒了就不说。
若是换作别人,李隆基如此大怒了,肯定是闭嘴了,韩休却不如此,由此可见他敢言到哪种程度了。
而且,这样的事情不是一次两次,而是很多次。
尽管韩休多次触怒李隆基,李隆基也曾大骂过韩休,然而,让人想不到的是,李隆基对韩休的信任一点也没有减少。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更加信任了。
有人就觉得这不可思议,就问李隆基,韩休如此过份,多次触怒陛下,不如把他贬出京去,眼不见为净,你为何要留着他?
李隆基一听这话,大是不悦,把说这话的人给训了一顿。然后,李隆基才说明原因。
他说,与韩休争吵,那是为了天下。这种争吵只有公义。没有私心。韩休敢于触怒于我。敢言别人不敢言,敢说别人不敢说的话,那是因为他一心为公。
你知道吗?我与韩休争吵了之后,睡得特别香。若是一天不与韩休争吵,我就会失眠,总是在想是不是哪里出了问题?
在开元时期,李隆基正是有着如此宏大的度量,再发现了并重用了韩休这样的能臣诤臣。才铸就了辉煌的开元盛世。
后人指责李隆基没有度量,说他开元之世的几大名相都没有长期任用,其实,这话不对。应该说,这正是李隆基的精明之处。
开元盛世的几大名相,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只当了几年丞相,就被李隆基贬出去了,他为什么这么做?
应该说李隆基这是一番好意,他为的是保护这些人。
纵观历史。凡是长期把持朝政的人,不管他的品德有多好。才干有多突出,大多难以善终。为什么会有如此现象?
因为理政的时间长了,就会门生故吏满天下,最后形成一种势力,可以左右朝政。到了最后,皇帝为了解决这事,不得不大开杀戒,清除他的势力。
每一个丞相只当几年,差不多了就找个借口把他贬出京城,就不会有这种事情发生了。
这一点,不是李隆基的发明,而是汉光武帝的发明。汉光武帝光复汉朝,有“云台二十八将”,这二十八人功勋昭著,但汉光武帝几乎把他们全部保全下来了。
因为汉光武帝采用的办法是,除了少数几人外,其余的全部不再启用,让他们赋闲在家。处理国家大事,就启用一批有担当,有才华的年轻人。
汉光武帝并没有忘掉这些功臣,每当逢年过节,或是有重大庆典,都会想到他们,让他们参加,还给予他们很高的礼遇。
若是有外国进贡的奇物异物,汉光武帝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些功臣,会赏赐给他们。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功臣有功而无权,无法左右朝政。新进的官员有权,却还在建功,没有势力,也无法左右朝政。
这就造成了汉光武帝不杀功臣的美名。
李隆基的做法就是因此而来,在贬出京城,与抄家灭门之间,谁好谁坏,这不需要说了。
望着坐在锦墩上的韩休,一众读书人个个眼里一片火热,恨不得与他换换。
韩休这是拔了头筹,谁不艳慕?
韩休也是自豪,昂头挺胸,激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