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霸宋西门庆-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时光流逝得好慢,终于熬到了子丑之交,外面高呼纵饮笑语欢歌的喧哗声终于寂了下来。一直凝立不动的小飞突然道:“来了!”众人精神一振时,就见门外一阵轻风掠过,闪出老侠周侗的身影。

开了门,周侗向众人一招手,众人按捺住激动的心情,蹑手蹑脚地跟周侗摸了出去。一路上只闻得酒香扑鼻,看守皆醉,自然无人阻拦。

宗泽正在外面接应,见大家出来,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看守制服给众人换上,然后一行**摇大摆地出了囹圄,暗处宗泽早备好了马,众人上马,一路往东北方飞驰。

西门庆站在黑暗里,向着大家的背影招手,心中默默地祝福:“一路顺风,一帆风顺!”

周侗、宗泽带着赵羽等人一路跑到莱州大海边,岸边早已备下航船接应。赵羽瞠目道:“这是要往哪里去?”

宗泽道:“千岁听我说——此时天下皆掌控于西门庆之手,若留在陆上,终究吃他拿了。海外有夷州,又名台湾宝岛,三国时孙权曾至此,今日千岁可上岛为主,必成大业。”

众人听说要出海,皆面面相觑,但得有一条生路,谁愿意背井离乡,受那风波之苦?王文德就推托道:“宗兄说笑了——台湾岛并非无人之地,你我异乡之人,手下又无一兵一卒,若贸然登陆,不但做不了主,反而要被当地人赶下海喂鱼了!千岁万金之躯,岂可轻身涉险?”

宗泽道:“王兄不必多虑。在下家中颇有两条海船,做海外贸易时,识得了不少海上豪杰,这些人虽**于海盗,但心中常怀忠义,我已派人联络于他们,约好在登州海上会合,必不失信。若得此人马,足为宝岛之主。”

张开见王文德张口结舌了,遂图穷匕见道:“可我们家眷还在此处,若抛妻别子,远走他乡,情理上也说不过去。再说了,这一路走的都是风波不测的海上水路,万一有失,非同小可。想来想去,只怕是去不得啊!”

周侗听了便出来道:“老儿今年七十有五,若坐海船受那颠簸,便是催命的符儿了!因此愿留于此间为千岁内应,便请各位节度留书,吾暗中接了众位家眷到此,寻机送上台湾岛,阖家团圆。如此一来,却不是两全其美?”

杨温却慨然道:“王兄张兄,却不道富贵险中求?今日陆上,西门庆转世天星之势不可挡,若不迳弃中原,反取海域,宋室复兴,终生无望——你们若怕了,便休去,我却是保定了千岁,非走一回台湾不可!”

荆忠听了叹道:“杨兄此言,正合天意!”

王文德、张开听宗泽说了有兵,又得周侗保证了家眷,其意已定,而荆忠的天意论更给他们吃下了定心丸,当下也奋然道:“开疆辟土,将者事耳!杨节度何得小觑我等?此去,必要保千岁拿下台湾,得成大业!”

既然众人都说要去,赵羽无奈,也只得半推半就地随顺了。于是众人别了周侗、岳飞上船,宗泽下令扯起风帆时,却不往东去登州,而是往北。

众人问其故,宗泽道:“北方沙门岛上,有一位宰相之才,正是被高俅高太尉陷害的原济州太守张叔夜!若要成大事,非此公出马不可!”

一听张叔夜之名,众人皆敬服,再无二话。一日后船到沙门岛,众人簇拥赵羽登岛。这岛子四面临海,偏僻荒凉,是发配犯人的绝地,梁山鞭长莫及,因此还属宋朝旧土。赵羽上岛后,亮出身份,看守人都来迎接,就此寻到张叔夜。

张叔夜上岛时,虽然已经存了必死之心,但架不住西门庆跋山涉水地往岛上行贿,众看守得了好处,都把张叔夜当祖宗供着,因此这囚犯生涯过得加倍安闲。今日见到宗泽、赵羽等人,听到东京已失,宋朝已亡,张叔夜虽然震骇,却早在预料之中,当下往西南方向叩拜,尽臣子最后之仪。

叹息洒泪毕,张叔夜问道:“众位来意如何?”

宗泽便把远赴台湾,重开宋室的计划一说,最后诚恳地道:“若无张兄掌舵,复兴大业举步维艰,还望张兄看在大义份上,出山立一个新宋!”说着拜倒在地。

赵羽亦拜倒。张叔夜急忙扶起,叹道:“但得忠诚报国事,敢将衰朽惜残年?张叔夜虽不才,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张叔夜在沙门岛上,素得人望,其意既已决,登高一呼,闻风景从之囚徒得百余人,还好宗泽准备的船够大,否则还真载不下这么些志愿者。

但船到登州后,才知道百余人的规模实在算不上什么——登州海上等待他们的是一支庞大的船队,满载了货物水手,早已等候多时了。

宗泽引船队的三个头领来拜。这三位头领,为首的一个叫李混江,还有两个副头领是亲兄弟,一个叫童出洞,一个叫童翻江,光听名字就知道是在水面上混的。这三人虽是海盗出身,礼数却足,自报家门后,说他们弟兄曾受宗知县厚恩,素有归顺之心,不久前得宗知县相招,遂聚起手下船团,拉了众多货物补给,愿往台湾共襄大事。

得了这支生力,赵羽虽然晕船吐得七荦八素,也不由得精神大振,喜上眉梢,对三人重加笼络。略休整后,船队起帆,往南而行。

这一日却碰上了海难的船只,李混江正指挥救人时,却听一个声音道:“兀的却不是李俊哥哥吗?”

李混江吃了一惊,急忙转头看时,却是昔日的老兄弟毛头星孔明、独火星孔亮、铁扇子宋清拉着个孩子一堆水湿地坐在那里。

原来李混江就是梁山水军统领混江龙李俊,奉西门庆将令,乔装改名,往台湾干事,没想到半路上碰上熟人,蹬一条裤腿里去了。

孔明孔亮宋清失了船,回去也见不得叔叔孔宾,索性随着李俊往台湾去。李俊便向宗泽引见三人,三人皆口讷,对答间多得侄儿宋安平提点,方不失礼。宗泽异其才,问起年岁后,惊叹道:“真神童也!”遂引宋安平往见张叔夜,当日张叔夜、宗泽即收宋安平为关门弟子。

船队带着希望,带着朝气,带着梦想驶向宝岛台湾的时候,周侗正问西门庆:“公此举放虎归山,不惧养虎为患吗?”

西门庆眼望南方,遗憾地道:“可惜西夏生事,我不能亲登宝岛,只好找些有干劲的人去喽!从此以后,不管谁做主,宝岛台湾永远是我们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正是:

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却不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第七章 折家将

当西门庆在东京城下运筹帷幄之时,西方边境已是烽烟缭乱。

西夏这一次兴兵侵扰,因为有宋朝昏君徽宗的割地文书在手,可谓是名正言顺,所以举全国之兵,倾巢而动,三面出击。西方边境上的宋军虽然是北宋最精锐的部队,但一来童贯下江南,已经调走了大半主力,防御兵力大受影响;二来先受割地之诏影响,再受东京城破打击,边军士气不振,所战皆溃。

只除了一个地方——河东麟府路。

在宋、辽、西夏的地图上可以看到,麟府路位于宋朝西北角,其势就如一枚锋利的钉子,直楔进西夏和辽国之间,历来令两国——尤其是西夏如芒刺在背。辽国在檀渊之盟后,和宋朝和平相处,麟府路的威胁自然可以忽略不计,但西夏却和宋朝时常交兵,吃足了麟府路的苦头。

守御麟府路的,是一群特殊的人,号称折家将。与朝廷任命的官僚不同,麟府路因为地狭人少,油水不多,西夏人还经常来野营拉练,所以被贪官污吏向来视作畏途,没一个愿意到这里来保卫边疆的。

官府指望不上,百姓只能自救,于是,在反抗西夏侵略的战斗中,一支义民兵脱颖而出了——他们就是当地大族折家的子弟,因为身后就是自己的家园,退后一步,再无死所,所以这些本地人作战勇猛,屡败西夏,侵略者畏之如虎,号为“折家军”。

朝廷于是顺水推舟,封折家军首领为麟州知州,世袭罔替。有这一支能打的民兵挡在西边卖命,省了执政者多少烦恼。

但大宋有一项优良传统就是猜忌武将——随着折家将立功日多,威名日盛,不可避免地也受到了越演越烈的猜忌与防备。

按惯例,宋朝在设置通判一职,以牵制知州;这还不算,到了一零四九皇佑元年,宋朝又在麟府路设走马承受,为皇帝窥探当地情况,及时上报;而且颁布谕令,河东路诸监司——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对府州均有监察之权。

就这样,对折家将的绑强越来越多。终于到了嘉祐五年,当时的府州知州折继祖实在受不了了,于是要撂挑子不干。朝廷这才发现,在这块姥姥不亲,舅舅不爱的废地上,除了折家将,还真找不出第二个能干的人来,因此又转成了笑脸,密加抚存,折家将这才安下心来,继续给赵宋朝廷当肉盾。

除了文官的监察,宋朝还在麟府路屯驻了禁军,起初为两千人,庆历四年增加到了一万多人,其任务虽然是抵御西夏侵略,而更重要的是“疑其强盛,别置兵马一司,以视其举动”,此司全称管勾麟府路军马司,历来是虚套在折家将脖子上的一根绞索,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这根绞索就会突然收紧。

但讽刺的是,正是这根绞索拯救了折家将,拯救了麟府路。

西夏先礼后兵,趾高气扬地派使者前来,出示了徽宗皇帝亲笔签押的割地文书后,勒令折家将向西夏投降。

折家的族长折可大这时正抱病在床,听闻噩耗,仰天大呼:“祖宗百战基业,已传九代,今日竟要葬送吾手?纵死,亦羞见先人矣!”义愤填膺之下,折可大咳血而逝。

这一下算是炸了马蜂窝。折家将岂是善男信女?只不过碍着两国交兵,不斩来使的通例,勉强把西夏使者当人看而已,现在这家伙竟然气死了自家老大,西夏使者人当不成,只好做鬼。

杀了西夏使者后,折家将以折可求为首,于祖宗祠堂中沥血为盟——折家男女老少誓死不认割地伪诏,愿与麟府路共存亡,战至最后一人亦在所不惜!

就在这时,家人通报,有管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