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兴唐-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泥袋围礁,慢慢凿去,只是浪费人力与物力罢了。不过无论开那一条渠,国家没有这么多财政。或者殿下可以缓一缓,等几年后,国家富裕,再度施行。”

说不治不大好的,关节狄仁杰也刚刚提了。说治,根本无法治理。只好用拖字决,自找台阶下。这是有意递话给李威的。所以在延英殿一直没有说。他不说,别的大臣多是外行人,就不知其中关节。直到李威登门拜访,他才将这些仔细说出来。

主要是科技的落后,否则用挖掘机,什么围堤开河都不需要了,即使是悬崖峭壁,用塑三塑四**一炸,什么山也炸开了。又不是南水北调的大工程。济一国之力,疏通两渠,还不是手到擒来,不过现在确如阎立本所思,想要实现,十分困难。

正说着,韦弘机到来。

阎立本会意,既然李威让韦弘机前来,心中已经有意让韦弘机主持。李威不知,阎立本倒听说一些,韦家就在长安城南,有许多水利,或者新造成一些建筑,皆是出自此人之手,十分手巧。于是交谈了一会儿后,立即问道:“韦少卿,殿下日间说过,想疏通渭水,又,开挖丹水到达商州,你意下如何?”

第二百五十一章砥柱

第二百五十一章砥柱

韦弘机只说了一个字,就让李威心许。

他说道:“难。”

没有一些本事,就没有这份眼力。不但李威额首,连阎立本也赞许地看了他一眼,然后jiāo谈。因为没有做过调查,没有阎立本说得详细。又没有阎立本那份眼界,说丹水修成的种种。不过也说了许多专业xìng的知识。

谈了一会儿,阎立本询问地看着李威,李威却说道:“韦少卿,你回去后,立即请几个手艺高明的石匠,明天请几个假期,跟孤一道亲眼前去察看。”

阎立本皱着眉头,已经递了话的。

李威看着他表情,又说道:“不是动工,凡事不试一试,怎能知道成功失败。再说,试都没有试,只是去看看。”

心中是不甘的,本来想振作一下,也没有想到如此之难。但说过的话,泼出的水,收不回来了。即使其他三件事成功,除了第一件事外,其余两件事,又因为是敛财,多少抹杀一些功劳,两渠不成,等于功过相抵。自己空努力了一场。

阎立本只好说道:“殿下一定要去,明天上午臣给你一些卷宗。”

李威没有做过调查,阎立本却知道关中漕运的艰难。不但是艰难,每年会死很多人的,既然太子能让人上天,也许能想出什么妙计出来。对太子,他同样十分相信,或者在太子身上再度出现什么奇迹。

“谢过阎相公。”说完了,告辞。

回到东宫,吃过晚饭,李威喊来刘群,准备让她通知梁金柱回京。得商议一下,唐朝禁止百姓出国,但连一个固定的疆界都没有,真想出国,还是能办到的。鉴真大和尚也许有些困难,梁金柱却是不很难。不但梁金柱能办到,象闽浙一带,因为多山,出产贫瘠,也有一些百姓也悄悄出海,甚至有泉州cháo州百姓驾驶海船到流求岛做生意。对此,官府与私自贩马一样,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怎么办,老百姓也要吃饭的。

没有指南针,风险太大,就不想了。有了指南针,会减少事故率,而且航海利润很大的。别以为唐朝是“出口大国”,实际上利润让各国商人拿去了很大份额。比如一根象牙,在中原能值一两百缗钱,但在东非土著人哪里,说不定用几个瓷盆子就换来了。再比如一个玻璃瓶子,在大食说不定只值几十文钱,放在中原则能卖到几百文钱一件。或者中原的瓷器、纸张,到了大食,差价又是惊人。所以出海两趟,那怕只有一趟平安,有可能成本就全部收回来了。

就是从陆地走,知道得多了,也知道同样有危险。陆地成本高,运输量小,在唐朝境内好些,出了唐境,沿途多有强盗出没,甚至有的整个部族就是靠抢掠谋生。因此,丝绸之道上所有客商为了自保,都是结队而行,有时候一个商队能有近千匹骆驼,十分壮观。

利润肯定是海运划算的,千吨船与万吨船估计没有,但能出海出洋,最少得几百吨,一艘稍大船舶装载的货物,一千匹骆驼也拉不走,连饲料都不用喂。父亲虽然同意,可神情有些不快,也肯定会不快。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得提前将所有后准备好。似乎按照历史走向,自己的“死期”就快要到来了。能航海,对南海各岛屿就能熟悉。皇帝做不成,以自己手中的资源,以及知识,到海外,同样能做一个虬髯客,当一个逍遥王,总比莫明其妙冤死的好。

现在手中有了盐场,有了制糖作坊,钱不愁了,再有一个船队,那么所有后路就铺好了。

可是脑海突然灵机一动,对刘群挥了挥手,说道:“你退下吧。”

韦月邀功地问道:“殿下,韦少卿如何?”

“还可。”

“殿下……”眼睛瞅着寝室方向。

李威无语,又不知她是什么心态,道:“今晚你与婉儿也陪寝。”

韦月高兴地跳起来。

第二天上午,阎立本果然捧来许多卷宗,还有几张图册。

其实这根石柱不在渭水与黄河jiāo界处,而在下游黄河的几十里外的地方。正好黄河在此形成一个倒三角弯形,两边又因为有山束缚,河水变得狭窄,于是水流立即湍急起来。

但不是致命的,黄河不象长江,过了三峡后,江面宽阔,适宜航行。几千里黄河,象这样的河形有许多。致命的是河中又有两个很大的河岛。一曰神mén岛,一曰鬼mén岛。只留下三个小小的缝隙,让河水通过。当地百姓将这三个缝隙称为三mén,北mén为人mén,中mén为神mén,南mén为鬼mén,水行其间,变得十分陡急,奔腾的声音激dàng如雷。特是鬼mén,舟筏误入,鲜有得脱,因此称为鬼mén。神mén同样不行,只有人mén前有一个半岛,使水势得到缓冲,可以航行。当然,这使其他两mén水流更急。

船舶驶过人mén后,必须拐一个弯,不然就撞向了人mén半岛。危险还有的,但还不是最危险的。拐过了弯道后,与鬼神二mén主流汇合,向下没有多远,又有三山,其他两山虽然獠牙毕露,还稍稍好一些,却又有一山,准确来说是一石柱,正好拦在河中心。因为上了主流,河水急,会bī使船舶径直撞向这根巨大的石柱。

即便cào舟技术好,稍稍有失误,会舟翻人亡。在这里翻船,别提什么游泳的技术,再好都没有用。河水那么急,那怕一条龙,也立即卷向下游。所以想要治理关中漕运,必须治理这段河面。人mén留了一条活路,又因为神鬼二岛巨大无比,屹立在大河中间,没有办法治理的。因此许多人,包括隋文帝的宇文恺,然后到阎立本,都在打这根石柱的主意。

除去这根石柱,不但使主流没有危机,这根巨柱存在,也使水流更为汹涌澎湃,除去了它,水势会相对平缓一些,至少没有分流漩流出现,又能在枯水时季,派出民夫治理暗礁。

因此,治理关中的漕运,千万干系,全部集中在这根石柱上了。

唐朝并不是没有治理过,开国之初,关中人口还不多,供给充足,因此调运很少。但到后来,人口增加,虽然自古关中富足,可是地域狭隘,产不足供,于是在父亲登基后,修了一条洛阳到关中的陆路,从陆路运费可想而知的。每两斛运费达到一缗钱,也就是一斗粮食仅是运费就达到了六十多文。这显然是不行的,如遇灾年,这样的运费加上本身粮价,bī近百文。每斗米不要百文,只要达到了五十文,百姓就能饿死人了。吃不起!

然后又在显庆元年(656年),看到因为送租到关中,死了无数百姓,于是苑西监褚朗上奏,建议凿三mén山为梁,也就是到了这段河面后,将船舶泊靠岸边,从陆路转达下游。看起来也是一个办法,只有十几里路,周转一下,不象从洛阳到关中是八百里的道路,运价不高。于是李治让六千士卒凿山开路。然而山石坚硬,事情又不果。

可办法总得要想的,当时没有晒盐,黄河下游百姓依靠河东解盐为食,关中又依靠山东两淮粮食,于是将作大匠杨务廉又凿三mén山栈道,便于纤夫挽舟。可是不好的事时常发生。有时候因为绳索绷断,有时候因为水流急拉不上去,有时候因为冲击于暗礁之上。经常有船只沉没,船舶沉没,或者绳索倒拽,又使纤夫坠于急流之中。所以民夫经常逃跑,官府无奈,只好系其父母为质。于是两岸百姓皆以为苦。当然,也能混一口饭吃,可这个饭用命来换,多少不值。再说,大多数时候是力役形式拉纤的,连饭都混不上。肯定没有百姓愿意的。

阎立本没有想出解决之道,但用了心,各种地形建议,都一一记录下来,甚至这段河面有什么礁石都一一记录,连每个礁石的大小,之间的距离,都一一收录。

李威也不知道,这就是鼎鼎大名的三mén漕运。不但在李治手,后来在唐朝历代各帝王手中,除了武则天定都洛阳外,其他帝王多有治理,可都没有见功。

只是看了后,想到一个与韦弘机一样的字:难。

心中还是不信邪的,看过后,带着一队侍卫,以及韦弘机,还有韦弘机找来的十几个石匠,皆是从将作监临时找来的,没有全带,找了几个年青强壮会骑马的石匠带上,一路东上。

没有用车驾,骑马很快的,当天晚上到了潼关休息,第二天下午到了陕州再次休息。想治理这段河面,需要当地人做向导,见了陕州的官员,又让他们喊来熟悉河面的船夫,以及纤夫。

第三天早上,带着侍卫以及几个官员,相关的船夫与纤夫,一大群人就到了三mén峡。

道路越来越崎岖,还没有转到河面,就听到号子声,以及水流冲击河石的奔雷声。没有立即看纤夫与来往行驶的船只,不是没有慈悲心。关中那么多人,不但是粮食,还有其他各种物资,都需要调运。就是迁都洛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