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内经博议-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阳为病。发寒热。下为痈肿。及痿厥 痛。传为索泽癞疝。三阳太阳也。太阳为三阳主气。起少阴而居其上以主 
巅顶。又主卫外为固。以阳盛且浮。故在上又在外也。夫太阳主表。于经则膀胱纳之。而内经拈其病。终不言膀胱者。 
以膀胱止州都之官主表。既非其事。而太阳体用。终不归于膀胱也。然则此云发寒热者。以太阳主表。虚则不能捍风邪 
而卫外。是以邪入而发热。若下为痈肿等。则为犯本及膀胱耳。糜烂为痈。凝结为肿。失力曰痿。冷逆曰厥。足肚 疼 
曰痛。此皆由太阳经之衰飒而留寒壅热之所至也。至于传为索泽者。阳络既虚。久为诸阴所不容。则皮肤润泽之气也 
皆消散。是为索泽。索泽未尝不与风消同。但彼出于内。阴消而阳散之。此则在其经之阳衰而阴枯也。至若 疝。本厥 
阴病。而太阳经之伤寒亦能致之。此为三阳之传也。 
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一阳。少阳也。少阳为厥阴之表。起厥阴而游行三焦。绕于心胞。故少阳为游部为相火。 
其气安则柔和。失守则火壮。火壮则食气。故少气火壮。则三焦之气上逆伤肺。故善咳。少阳为木。木强必侮土。故善 
泄。然土以木为达。若木失其既达之职。则土必寒而不运。亦善泄也。病久而为心掣为膈者。相火与君火同气。火亢失 
职。势必熏心。心动不宁。若有所引。是名心掣。游部失职。阳明腐熟无权。散精不得。壅滞不行。日久则三焦上下热 
盛而血槁。是以上焦不行。下脘不通。是名曰膈。故膈病有二。一为元气虚而中不运。则痰涌胃脘而脉微。一为血分干 
枯。则热郁当胸而脉弦大。此皆素伤少阳之行令故也。 
按三阳为人身大气。所以纲维振作为生气为生理者也。一及于病。则群阴受病。故伤阳必伤阴也。仲景着三阳之病 
曰。太阳病。头项强痛而恶寒。阳明病。胃家实。少阳病。口苦咽干目炫。与内经不同。盖以外感起论。故必以形层部 
位先之。不暇及本气也。何为本气。如少阳则一阳生于下。游行三焦而上之。其气无所不遍。仲景则属之半表半里。于 
经则两胁及耳也。阳明为两阳合明。主中气而为身之维。仲景则属之太阳之内一层。主在经及腑也。三阳则统主上下。 
以及卫外为固。此以身之卫气当之。仲景则以其经之颠顶项背分部也。仲景论外感。故举以形层。内经论大气。故究及 
体用。各有攸当耳。 
二阳结。谓之消。此所谓结。乃结于本气。阳明气盛热壮。然血多津守。未尝有所结也。今言结者。则以阳邪盛而 
伤阴。枯其津液。故结在中焦也。阳明亢甚。必消谷善饥。食而不饱。又热亢能消。津液不荣肌肉。故名曰消。此所谓 
中消症也。消有三。此其一。 
三阳结。谓之隔。三阳气盛而为周身大气之经。其气磅因薄四达。故有并至如风雨之证。而此云结者。是并于阴分也。 
经又曰。并于阴则上下无常。薄为肠 。是盖阳郁阴中。阴不敢遏。故上下无常。郁而为热。薄于大肠。故为肠 。是 
亦并于阴也。而其气尚未结也。其气若结。则必结于小肠膀胱。此则并于阴而甚焉者也。盖小肠膀胱为三阳之本经。其 
邪既结。则传化之官失用。而升降之通乃隔。上为阳不化气。下为津液不行。故与少阳失职。俱名为隔。以上皆所谓单 
病者也。 
有合病者。阴阳两病也。或两气同病。偶然相合。或两致其虚。因而相合。皆合病也。 
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风厥。二阳。阳明。一阴。厥阴也。俱病则二部本气俱逆而不下。阳明逆。 
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厥阴逆。主发惊骇。是二者。皆主惊骇矣。况合病。又木强土疏乎。故主惊骇也。厥阴。阴之根。 
阳明。阳之本。根本俱病。则下逮冲督。上虚胃气。背痛善欠者冲督病。善噫者胃病。皆气逆而不引不下也。名曰风厥 
者。厥阴病则木强而风起。阳明病则又不能下行三阳。于是逆者。兼内风鼓而逆上。故名风厥也。 
二阴一阳。发病善胀。心满善气。二阴。少阴为里。一阳。少阳为游部。然一阴为先天生气之原。是为生阴。一阳 
为地雷之后。是为生阳。俱在下而能上腾精气。以养火金土者也。二者交病。是人之根柢病也。根柢既病。则所谓升者 
不升。而火金土皆遂矣。是故木气欠和则脾不疏达。故善胀。真阴不升则心无所养。转见寒决。故心满。三焦少气。则 
肺亦失其治节。故善气。此阴阳两虚之症也。 
三阳三阴。发病为偏枯痿易。四肢不举。三阳。太阳。三阴。太阴脾也。此条为人之太阴阳两虚之症。三阳太阳主 
表。不能卫外而为固。三阴太阴主里。不能出营卫。行津液而灌溉肢肌。故为偏枯痿易。四肢不举。不识此者。谓为中 
风瘫痪。而非也。内经明拈此条以示后学。后人寻诸中风之门。谓之 人耳。 
结阳者。肿四肢。六阳皆起于四肢。故四肢为诸阳之本。结者。聚而不行也。阳未有不行者。今其气结而不行。是 
阳不用也。阳不用。必壅于所起。故肿必于四肢。四肢皆肿。以知诸阳之结矣。 
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阴主血。邪结六阴。其伤在血。而足三阴为根柢。盖足三阴皆主于下。 
故当便血。言一升者。去血之多也。去血如是。其结当解。若不解而再结。则其邪必盛。故便二升。又不解则邪为尤甚。 
故曰三结三升。此与阴络伤则血内溢。相似不同。此以邪壅。彼以冲任脱也。又与肠 下血相承而不同。肠 下血不多 
而徐。此以邪甚骤下而多也。二条偏病阴阳。然实诸阴诸阳合病。亦致合病也。 
阴阳斜结。多阴少阳曰石水。少腹肿。斜。邪同。阳结肿四肢。乃在阳之发处。结阴使血病在阴之聚处。今邪交入 
阴阳。而交结之势必结于阴阳之所共生处矣。生阴唯肾。生阳唯胆。皆根源下焦。而肾职行水。若两家交壅。正所谓不 
能通调水道也。然阴多阳少。则肾病为多。肾病则阴之真水沉寒。而无阳以化气。此病固不在膀胱而在肾。肾既流水不 
能化精。故石坚一处而不及他所。唯见少腹肿耳。此亦水证之别也。 
三阴结。谓之水。三阴为六经之主。三阴邪结。是坤土不能运精矣。土不运精。则二阴之水气益甚。势必反来侮土。 
且水气盛则阳不得入。阳不得入则肺气不得通调。斯寒水不行而为壅。故为水也。盖中州结则气壅而关门不利。不利则 
聚水而从其类。类者。本在肾。末在肺也。 
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厥阴。少阳。一主风木。一主相火。胆肝心胞三焦皆所共也。均为热化而风煽之。四结之 
脉。皆络于喉。风火逆上而不得发。必于喉乎结之。是成喉痹也。 
有并病者。凡人之阴阳内外雌雄。必相输应。是以阴阳相致。得其和平。若既两病。则各经之阴阳。必错迕违逆。 
相遇则搏而败。必并于胜。故不谓之合病。而谓之并病。并者有所归也。 
二阳一阴。阳明主病。不胜一阴。脉 而动。九窍皆沉。阳明全有谷神营卫之盛气。厥阴则任独使而布行之。合两 
家同病。而中州气馁。是阳明主病矣。乃中州气馁。而风木失和。将厥阴之戾。反克于中州。嗣此阳明之脉不复搏大而 
见。气不昌而内郁见动。则所以宣之九窍无俾也。故皆沉。此则阳明之病甚矣。是谓并病也。 
三阳一阴。太阳脉胜。一阴不能止。内乱五脏。外为惊骇。一阴主筋膜之气。又主三阴之阖。能为太阳之守。莫一 
阴若也。乃三阳一阴俱病。而太阳之脉且胜。夫太阳之病。在脉浮。病而脉胜。则浮大中空。无阴可知。无阴则太阳之 
上下无常方。风雨并至而为病。而岂无气之一阴能止之乎。于是内气不守。则内乱五脏。本脏神怯。则外为惊骇也。 
二阴二阳。病在肺。少阴脉沉。胜肺伤脾。外伤四肢。二阴主里而藏精。病则真精内虚。二阳起谷神而朝津液。病则津 
液枯竭。于是气逆火盛。必伤于肺。故曰病在肺。若见少阴脉沉者。是谓肾气不衡。而无根之浮火逆而上乘。则上胜于 
肺。中州不能遏其逆。则热燥伤脾脾病则不能授气于四关。故并外伤四肢也。 
二阴二阳皆交至。病在肾。骂詈妄行。颠疾为狂。前证明阳气虚内热。肾气不衡。故有胜肺伤脾之见。今内伤之气 
皆交至。而定为病在肾者。此系肾家水空火不守。而上发与阳明热邪相并。使心无所主。故神惑志失。而骂詈妄行。太 
阳无内。故颠疾。神明内乱。故为病狂。此症之见。似宜皆在阳明。然实肾精不守。不能主里。使心火自焚。与阳明并 
也。 
二阴一阳。病出于肾。阴气客游于心脘下。空窍堤闭不通。四肢别离。一阳连肾。上至肺。外连脾胃。然其根本出 
于二阴。今二阴肾家寒虚。少阳不足。故病出于肾。肾与胆气皆寒虚。是以阴气客游于心脘下。阴气既盛于中脘。则所 
以行津液出营卫以灌溉四末者。皆空窍堤闭不通矣。不通者。无阳则不通也。不通则四肢乃别离矣。此证近于单腹胀。 
而四肢如削者也。一阴一阳。代绝。此阴气至心上下无常。出入不知。喉咽干燥。病在脾土。一阴之阴。为作朔之阴。 
一阳之阳。为生生之阳。二脉皆代绝。是阴不为阳根。阳不为阴生矣。两俱失职。则所以为游部。为独使者。皆无根之 
阴气也。心之下。自膻中至三焦。皆少阳生发游行上下之位。二部之生气既已无根。故阴气至心而上下无常。出入不知 
也。咽喉胆之使也。故干。脾土之冲和。亦赖胆肝之舒达。若脉皆代绝。是以死气乘脾矣。其为中气不续。中土衰败可 
知。 
二阳三阴。至阴皆病。阴不过阳。阳气不能止阴。阴阳并绝。沉为血瘕。浮为脓 。二阳三阴。本脾胃也。而后云 
至阴者。以明此三阴属于太阴肺。故分别言之。夫阳明居二阳中州气盛。太阴脾常为之行气于三阴。而阳明亦自能达气 
于三阳。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