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不可。下虚而痛。脱泄亡阳也。非速救温补命门不可。此又以温而兼补之治也。孰云痛无补法哉。
肠 肠 之成。以阴不胜阳。阳入阴而乘之。使热郁下焦。传道之官失职。久而乃成。成则数欲大便而不得快。
或刮积而痛。或下 声。聚如蟹HT 。其病
如今之痢。实痢之别种也。痢以暑邪及夏月饮食滞腻停积而成。及秋而发。
亦有非时而发者。此非肠 之厉也。肠 。起足三阴厥热。留滞与手少阴手厥阴热邪移下而大肠受之。故其症虽与痢同。
而实为诸阴根柢之邪所致。何则。阴者地气也。其气主内。若起居不时。饮食不节。积虑房劳。皆足伤阴。阴伤则一身
之阳袭而下陷。因入五脏而乘阴位。阳陷于阴而不得舒升。则 满闭塞。久为肠 。夫下气厥而上。阳不胜阴则为 胀。
阴自乘阴。寒气聚沫留着则为 积。唯五脏阴伤。阴不胜阳。遂致阳陷下焦而阻其传道。是以为肠 也。经曰。因而饱
食。筋脉横解。肠 为痔。此症以热郁食塞。阳气不能流散而下乘尻阴。故为痔。痔亦肠 之类也。推此可以知矣。然
其症伤阴特甚。故多下血。而唯肾传脾者为最甚。以酒色两伤之故也。顾心肝 亦下血。而以酒伤脾者为酒积。所谓下
白沫者。如酒积之类。下纯血者。如手少阴足厥阴则乘之类。下脓血者。如肾移脾之类也。大约治法。肠胃自伤者。调
节饮食。升其阳气以和其阴。自肝来者。于土中泻水。自肾来者。温养命门。以升中土。此其法矣。
如疟 如疟者。内因正气不足。肝脾相乘。伤于营卫。而厥阴少阳心主寒热。又以司天六气胜复会遇之时因而感
发。如有疟状。或一日发。或间日发。大约阴气多而阳气少。其发日远。阳气多而阴气少。其发日近。此胜复相搏。盛
衰之节。应亦同法。盖寒热者阴阳之气也。迟速者。阴阳之性也。人之阴阳。则水火也。营卫也。内而心肾不交。木土
相克。则水火营卫。偏胜不和。阴阳和则血气匀。表里治。阴阳不和。则胜复之气。会遇之时刻制见矣。阳入之阴。则
阴不胜阳而为热。阴出之阳。则阳不胜阴而为寒。以阴阳之多少。为发作之迟速。然所谓正疟亦同者。阴阳出入之理也。
其不同者。有邪无邪之辨也。有邪则但由营卫之相会以为止作。无邪则直由水火之争胜以为盛衰。一在治邪。一在持正。
症同而治各不同矣。
积 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又曰。卒然多饮食则肠满。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阳络伤则血
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为役血。故肠胃之络伤则血溢于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搏。则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又
曰。内伤于忧恐。则气上逆。逆则六输不通。温气不行。且外中下寒。与此偕厥。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着而不去。
则积皆成矣。夫经络之气。得寒则厥。内伤肝肾脾。外厥寒气。两厥别先逆于下。而为足 。肢节痛而不便利也。于
是足胫寒血气凝涩。渐入肠胃。阳不化气。而肠外汁沫迫聚不散。兼卒暴多食。使肠胃运化不及。汁溢膜外。与血相搏。
又或起居用力过度。络伤血动。瘀血得寒。则食积血积所不免矣。
消瘅 消瘅之名。消则消铄肌肉。瘅为内有郁热。五脏之脉皆以微小者为消瘅。是五脏之精气不能充满于营。而
内有郁热以铄之也。故诊以脉实大者为顺。虽病久可治。若脉虚小坚则精枯血竭。不能耐久矣。盖消瘅之疾。皆起于不
足。是以灵枢言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夫皆柔弱者。云是天元形体不充也。大气不足。五脏气馁。则阴虚生内热。
内热不解。则外消肌肉。若肥贵人则膏粱甘脆发热以致之。亦谓之消瘅。此病与三消异。盖此以心肾肝三经之阴虚生热
所致。故所谓热中消中者。其不可服芳草石药也。若服之则撄其发癫发狂。使急疾坚劲之气。激之为剽悍。不重使木克
土尽乎。故经以为服此者。甲乙日更论也。
内经消自为一种。即后世所谓三消也。如气厥论之肺消鬲消。奇病论之消渴。此上消也。多饮而渴不止者也。脉要
精微论。痹成为消中。师传篇胃中热则消谷。令人善饥。此中消也。溲便频而膏浊不禁。肝肾主之。此下消也。夫三消
之成。皆以水火不交。偏胜用事。燥热伤阴之所致。而要之五行之气相乘。阳胜固能消阴。阴胜亦能消阳。如风木乘二
阳胃为肌肉风消。心移寒于肺饮一溲二为肺消。则亢阳之衰而金寒水冷之为也。故由其燥热伤阴而气不化水为消。亦由
阴邪偏盛。阳不帅阴而水不化气为消。其谓一也。
瘅又为一症。有脾瘅。有胆瘅。脾瘅者。口甘肥美之所发也。肥令人内热。甘令人中满。中满郁热。其气上溢。转
为消渴。内经治之以兰。除陈气也。兰草性味甘寒。能利水道。其清气能生津止渴。可除陈积蓄热也。胆瘅者。口苦。
以肝取决于胆。而数谋虑不决则胆气虚。虚则其气上溢。而口为之苦。胆之脉会于咽也。
卷之四述病部下
疝伏梁狂癫痫黄胆血枯病第八
属性:疝 六经皆有风疝。疝者。痹气不行而聚起之谓。其脉必滑。而症必兼风者。疝症必动而聚。动则兼风。而聚则
为疝。故脉必滑也。然内经独拈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则后世之言疝者本此。而疝亦不一也。有狐
疝。以其出入不常也。有 疝。以其顽肿不仁也。有冲疝。以其自少腹冲心而痛也。有厥疝。以积气在腹中而气逆为疝
也。有瘕疝。以少腹冤热而痛出白。名曰蛊者也。凡此诸疝症。皆病在中极之中。少腹之间总诸阴之会。而上于关元。
无不由任脉为之原。夫前阴少腹之间。乃足三阴阳明任冲督脉之所聚。故其疝症。又有少阳有余病筋瘅而及肝风疝者。
此少阳相火犯阴。伤筋而动肝木之风。因聚为肝疝者也。又太阳与肾风寒合邪伤阴而聚于肾为肾风疝。又厥阴有余病阴
痹。滑则病狐疝。厥阴位下焦。总诸筋。其气壅而不升。则阴痹。而脉见滑为狐风疝。盖诸症其来不一。而总见于任脉
之间。以任总诸阴之所聚故也。乃其症一由于热。一由于寒。一由于虚。一由于劳。而犯阴伤筋则同。故其病皆在阴。
其伤皆在筋。其动如风。其结如山。所以有疝之名也。后世妄立疝名。而不明其所由。若静究所以。则治法固可 然矣。
伏梁 经中有伏梁二种。皆居肓之原而当肠胃之外。连三阴冲带之间。一为裹大脓血。一为寒厥成积。以其伏而
在下。故名曰伏。强梁坚硬。故名曰梁。又以天枢之中。横居其际。故亦名为梁。其裹大脓血。在少腹上下左右。皆有
根系。延积既久。根结自深。其下行者。能下脓血。上行者。能迫胃脘。苟居脐上。则渐逼心肺。故为逆。唯居脐下者。
其势犹缓。故为从。此不易治。若妄攻以夺胃气。徒伤无益。而又害之也。一症身体髀 皆肿。环脐而痛。此亦在冲脉
之分。而结于脐腰。病在肓之原。所谓下气海也。其病为风根。即寒气而厥之成积者也。其积之成。使肾家水寒之气。
壅而不得行。故身体髀 皆肿。而又环脐痛也。此为阴阳之积。不当妄动妄下。妄下则愈伤其阴。阴伤则积气愈壅。而
水道不利矣。
狂 狂之为病。先自悲也。善忘善怒善恐。少卧不饥。已而自高贤也。自辨智也。自尊贵也。善骂詈。日夜不休。
又好歌乐。妄行不休。多食。善见鬼神。此则得之有所大恐大忧大喜失神之所致也。至若阳明之外感病。亦能发狂。上
屋登高而呼。弃衣而走。骂詈不避亲疏。此则邪并于阳则狂。亦曰重阳则狂也。然彼以心疾。此以热病。阳明为心君之
所居。热并其部。势必及之。故亦失神也。又以心肾不交。二阴二阳皆交。至病为肾之水窒而龙火逆上。与阳明之热交
并。亦能使神惑志失而为癫疾为狂。骂詈妄行。此所谓肾精不守。不能主里。使心火自焚也。又有所谓怒狂者。阳气因
暴折而难决。故善怒而狂。亦所谓阳厥也。治之以生铁落为之饮。且夺其食则病已。以夺食则不长气于阳。而铁落能下
气已。
癫 癫疾始生。先不乐。头重痛。视举目赤。啼呼喘悸。反僵而及骨与筋脉皆满。故骨颠疾者。 齿诸俞分肉皆
满而骨居。汗出烦冤。筋颠疾者。身卷挛急。脉颠疾者。暴仆四肢之脉皆胀而纵脉满。苦呕多沃沫。气下泄者皆不治。
颠颇与痫螈相似。而不同者。以无暂止也。大约肝病居多。先不乐。肝乘心也。头重痛。肝气上癫也。视举。肝之目系
急也。目赤。火也。啼呼喘悸。肝满乘心而惑志失神也。反僵则急在筋也。其筋骨脉皆满。则与痫螈同。但无止时耳。
乃脉大滑者。久自已。脉小坚急。死不治者。阳搏于阴。而脉滑阴犹盛也。故久自已。小坚急。肝之真藏见矣。故不治。
呕多。沃沫。气下泄者。呕多为胃气逆。沃沫为脾已弛。气下泄。则肾关已不守。二者俱无胃气。故死不治。又曰。虚
则可治。实则死。虚者谓脉缓而不坚急也。实则弦急生机绝矣。
痫 考内经痫症之条。二阴急为痫厥。心脉满大。痫螈筋挛。肝脉小急。痫螈筋挛。足少阴筋病生痫螈及痉。是
其症在肾气之厥。而邪伤在阴与筋也。肾气主少阴与枢。少阴逆而枢失则气塞于经而上行。少阴脉系舌本。塞则喉音隘
不容发。故声若羊豕。然经时必止者。气复反则已。是以不与颠同也。其为心脉满大而痫螈者。肾逆而心火郁。故满大。
逆于肝者。缘肝阴先不足而肾气逆之。故肝脉小急。亦痫螈筋挛。肝阴虚。故小。肾逆于肝。故急。凡痫必兼螈。而曰
二阴急为痫厥者。以少阴厥而后痫也。又阳维从少阴至太阳。动若肌肉痹及下部不仁。又若颠仆羊鸣。甚者失音。不能
言。阴维从少阳斜至厥阴。动若颠痫僵仆羊鸣失音。盖阳维维于诸阳。而从少阴至诸阳。是阴为阳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