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和采集经济仍占重要地位。晚期堆积中出土了一些红铜和青铜工具,是从印
度河平原通过交换得到的。
新石器时代,东南亚各地也生活着许多原始农业部落。缅甸的伊洛瓦底
江流域从北部克钦山区到东南部的掸邦,考古学家已发现许多遗址;马来西
亚的尼阿洞穴遗址,发现了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丰富堆积,出土一批磨制石
器、陶器;越南、老挝和泰国分布的和平文化,是从中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时
代早期的著名文化遗存,发现了丰富的石器和动植物遗骸;菲律宾群岛的新
石器时代居民是从亚洲大陆渡海而至,在群岛沿海定居并发展了当地的经
济;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印度尼西亚群岛出现了新石器时代部落,帝汶、
苏门答腊、爪哇各地都发现了聚落遗址。
综观南亚次大陆和东南亚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可以看出俾路支和印
度河平原的早期农业部落是从中石器时代的猎人和游牧集团逐渐定居而发展
产生的,与中亚西部及阿拉伯海沿岸的居民有较多交往,在公元前3500年左
右进入铜石并用时代,并于公元前2400年左右进入印度河文明的发展时期,
成为世界上四大文明起源地区之一。东南亚一带的农业部落,则与中国长江
流域和华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关系密切,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群岛上的
原始居民,在新石器时代也受到西亚地区古代文化的一定影响。中石器时代
世界各地文化面貌的同一性,即细石器工艺传统特色,到了新石器时代则表
现出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面貌的千差万别,为文明时代的到来准备了各种条
件。
(5)中国
中国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对亚洲东部广大地区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在
世界远古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中也起着重大的作用。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 Page 32…
为主的考古发现,数以千计的遗址和丰富辉煌的文化遗物,成为再现中国新
石器时代社会面貌的宝贵资料。
①新石器时代早期。继下川文化之后,中国大陆新石器时代早期农业发
生阶段的遗址,目前还发现不多。距今8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早期较晚阶
段农业氏族部落的村庄和墓地,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则有越来越多的发
现,其中比较典型的有:河南的裴李岗文化、河北的磁山文化、陕西的白家
遗址、甘肃的大地湾遗址等,以及山东、江苏一带的青莲岗—北辛文化、湖
南的彭头山、皂市遗址和辽河上游的兴隆洼遗址等。这些遗址的文化堆积,
反映出公元前五六千年中国原始农业经济的基本状况。
裴李岗文化分布在中国黄河中游的嵩山周围,太行山东麓和大别山以北
也有若干发现。在40多处堆积较单纯、浅薄的遗址中,出土了数量较多的农
业生产工具,磨制精良的石磨盘、石磨棒、石铲、石镰和零星发现的骨角器。
石器的形制表现出当时工匠们的高超技巧,这批农具从翻耕土地、播种、收
割到谷物加工,已构成完整的系列,足以证明农业生产已脱离了最初的发生
期。在各个遗址和墓地中,都发现了盛水、贮谷的深腹陶罐、炊煮的三足钵
和鼎、汲水的壶、瓶等,火候较低,种类也不多。发掘表明,裴李岗人已过
着比较稳定的定居生活,在寒冷的季节居住在半地穴式窝棚里,夏天则常露
宿在营地的坪场上,点燃起一堆堆篝火。房屋有圆形、方形两种,立木柱以
搭盖草顶,南面有斜坡或短阶梯门道,屋内有火塘,室内一般都修垫踩踏得
很平整。河北省南部的磁山文化与裴李岗文化地域相连,经济生产和生活习
俗也大致相同,石器的种类几乎一样,只是制作技术与风格有所区别。磁山
文化的陶器与裴李岗文化有明显的差异,有数量较多的盂和倒靴式支座,而
且流行细绳纹,不过这两种文化的居民之间关系是相当密切的,石器和陶器
都有许多共同的特点。
当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不断发展的时候,渭水上游的秦安大地湾和中
游的渭南白家等地,居住着另一支母系氏族部落。他们在公元前五六千年前
活跃在八百里秦川,繁衍生息,开拓进取,创造出丰富的物质文化,发展着
渭水流域的农业经济;与此同时,黄河下游生活着以江苏青莲岗和山东北辛
等遗址为代表的农业部落。这些农业氏族,使黄河流域的原始农业不断繁荣,
为世界远古经济发展作出了特殊贡献。
考古学家在大地湾遗址清理出大量房址、窖穴、窑址和墓葬,生产工具
数以千计,还有大批生活用具、武器和装饰品。大地湾人居住的房屋大多是
半地穴式的窝棚,居住面积仅六七平方米,屋内地面也不那么平整。早期遗
存中有三足圜底钵、筒状深腹罐、球腹壶和圈足碗等,与中原的裴李岗文化、
磁山文化的同类器物相似,特别是绳纹陶器更似磁山文化所出。不过,大地
湾文化的自身特点也较突出,比如绳纹钵的口沿磨光并涂绘紫红色宽带纹,
罐和碗的口沿常做成锯齿状,磨制石器比裴李岗文化和磁山文化少,仅占总
数的 1/10,等等,说明渭水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有独立的发展系统,
它的发展方向即新石器中、晚期著名的仰韶文化半坡类型。
北辛遗址位于山东省南部,微山湖北岸的平原上,三面环水。自然条件
优越。考古发掘出大批石器、陶器和骨、角、牙磨制的镞、鱼、镖、鹿角锄、
凿、匕、刮削器、梭形器、针、锥、笄等。碳14测定表明,公元前5300—
前4300年间,这一带农业部落的生息绵延不断,成为黄河下游早期农业经济
的最重要力量,与中原地区和淮河流域的古代氏族有频繁的交往。根据地质、
… Page 33…
古生物学家们的综合分析,当时微山湖一带的湖泊沼泽比今天的面积大,中
石器时代以来的狩猎集团逐渐长期定居在这里。遗址出土了家猪和牛,也发
现了丰富的野生动物骨骸,包括梅花鹿、四不像、貉、獾、鳖、龟、青鱼、
丽蚌等兽骨、鱼骨和贝壳,说明北辛氏族已过着稳定的农业生活,其生产水
平并不低于黄河中游一带的居民,渔猎和采集经济仍占一定比重,属于新石
器时代的早期偏晚阶段。与北辛遗址的文化面貌相类似,在淮河流域还有江
苏的青莲岗文化,它们之间互相交融,形成了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大汶口
文化。
与北辛文化、青莲岗文化同时,在中国东北的辽河流域分布着兴隆洼文
化和新乐文化的农业部落,有比较整齐的村落和丰富的生产工具、日用陶器,
反映出中石器时代的游牧人曾在东北、内蒙古东部和燕山南麓一带活动频
繁,并形成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农业部落。
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经济生产不如黄河流域发展那样快,在相当
长的时间里,狩猎、捕鱼和采集一直是长江两岸和华南各地原始居民的主要
生产活动。只是在长江中下游的少数河湖旁低地出现了稻作农业和园艺栽
培。江南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集中发现在洞庭湖周围和鄱阳湖一带两个
区域。洞庭湖周围以湖南石门皂市、澧县彭头山等遗址为代表,又称“彭头
山文化”。这些遗址中生产工具以打制石器为主,也有一批燧石细石器,磨
制石器有石斧、网坠、石球等,有少量骨器。制陶工艺相当原始,制法全为
初期的手制贴塑法,即用手捏出器形,再内外糊上几层,容易破碎。各遗址
都发现了一批动物骨骸,有水牛、鳖、鱼、蚌等,表明渔猎和采集经济占主
导地位。陶片中夹杂着稻壳,可知已有了早期稻作农业。鄱阳湖一带的新石
器时代早期文化同洞庭湖周围一样,也表现出较强的中石器时代色彩。仙人
洞遗址是江西鄱阳湖东岸怀玉山北麓的一个遗址,新石器时代文化堆积中打
制石器较多,一般仅打出刃部即行使用;磨制石器很少,制作也很粗糙,器
类非常简单,主要有扁圆形穿孔石锤、两端尖的石矛及个别石凿。骨角蚌器
比较多。晚期的石器磨光技术有所改进,出现扁平石锛。仙人洞的堆积中,
上、下层都发现了多处火堆遗迹,同时含有大量野生动物骨骼和螺蚌介壳,
没有家畜的遗骸。这些情况表明:江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氏族经济生活,
主要依靠狩猎,捕捞和采集,还没有稳定的定居生活,一些地区农业生产处
于初期状态。
总的看来,中国大陆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经济是从中石器时代过渡产生
的。农业生产很原始,采集、狩猎和捕捞活动在经济生活中仍占有特别重要
的地位,有的地区渔猎经济尚居主导地位,大部分地区还没有十分稳定的定
居生活和一定规模的农业,也没有出现象西亚和尼罗河流域那样发达的灌溉
技术。经济生产活动受到自然条件的强大制约,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表
现出一定差异,存在着不平衡性,并预示着不同的经济形态发展方向。自中
石器时代以来形成的文化交流继续存在,并为新石器时代中期农业经济的繁
荣创造了条件。
②新石器时代中期。公元前5000—前3500年左右,黄河流域和长江流
域的大部分地区先后进入了新石器时代中期氏族制经济繁荣发展的阶段。新
的农业生产工具越来越多,农作物的品种和产量都有较大幅度地提高;制陶
工艺更加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