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散隔离起来。距今1万年左右的中石器时代之后,西方各地的农业聚落极为
零散,乃至很难形成较有影响的文化中心。欧洲的气候变化也很大,语言和
习俗逐渐形成的千差万别更使西方形成了众多的民族,只是进入文明社会之
… Page 7…
后,才形成较多一致的农业和工商业经济的特色,各地之间的贸易往来频繁,
交流活跃,军事冲突也此起彼伏、战事不断,形成了比东方活跃的经济发展
局面。
(3)东方的文化大都是在当地源远流长、土生土长、一脉相承的,因而
经济基础牢固,不容易因外来文化的介入而受到动摇;西方的文化则表现得
更有灵活性和开拓性、传播性,西方的古代经济也相应地更具广泛交流的特
点,尤其是商业经济不仅出现早,而且发展快,海上贸易与军事扩张并存,
形成与东方文明日益显著的区别。
黄河流域的远古氏族部落自旧石器时代中晚期至新石器时代,始终都在
自己的区域内向前发展,世世代代休养生息,经夏、商、西周三代的积聚,
小农经济形成了汪洋大海之势,农业成为不可动摇的根基。虽然至春秋时代
以前,商业还没有像秦汉以后那样受到统治者的抑制,齐国在山东因太公吕
望倡导通鱼盐之利而使“人物归之,繦至而辐凑”,并能使齐桓公称霸天下,
但人们毕竟追求的是“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
①
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社会生活目标,农为本、商
为末的思想在东方形成的很早。西方的文明则主要是外来的,由于新石器时
代的农业经济分散而弱小,所以当雅利安人开始在希腊半岛创造希腊文明
时,从西亚和北非传入的文明因素迅速在西方扩展,欧洲各地所努力从事的
许多生产活动,在一些东方民族早已经历过了。希腊字母也是由小亚的腓尼
基字母发展形成的。而商代的甲骨文不仅直接渊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和夏代
的刻划符号,而且很快演变成西周青铜器上刻铸的规范文字。西亚两河流域
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科学知识对欧洲各地的经济发展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可
以说,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人创造了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以及数学、有组
织的宗教活动和最早出现的城邦政府机构,经伊朗、希腊向东南欧、西欧传
播,为西方的文明与社会发展奠定了新的基础。东方和西方的经济基础自人
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就存在着如此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在历史的进程中体
现得越来越突出。
① 《史记·货殖列传》。
… Page 8…
4。文化交流对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
在原始农业产生之前,采集和渔猎经济是流动的,人口的增殖、资源的
多寡、季节的变化和氏族部落间的械斗,都会造成迁徙流动;在原始农业产
生之后,种植和养殖经济需要相对稳定的生活方式,氏族聚落的规模越来越
大,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在自然条件优越的地方定居的时间就越
来越长,但是这种稳定的状态使原始的农业经济发展极其缓慢;手工业经济
的独立,尤其是商业的出现,给各地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陆路的长
途贩运和海上贸易不仅使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产品得到广泛交流,而且传播
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科学思想与方法,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业
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不只在经济领域里得到体现,也在政治、军事、宗教、
艺术和科学技术各方面得到体现。
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的氏族部落彼此交流,是促进古代经济发展的极其
重要的因素。
在中石器时代,氏族集团的迁徙流动性很强。在不同的地域但自然环境
相似的条件下,采集和狩猎的技术与经验得以广泛地交流与传播,因而无论
欧亚大陆还是美洲、大洋洲,细石器工艺传统都表现出强烈的一致性,只是
东方更多地流行不规则的石片石器,西方则较普遍地盛行几何形细石器。
新石器时代早期农业经济的出现,使人们从季节性的定居生活变为较长
时间的定居,从而加强了文化和经济发展的地域性特点,使不同地区、不同
部族的生活习俗、原始宗教、生产方式等等都扩大了差异、拉开了距离。考
古发现表明,在全世界的范围内,某种文化的特点总是在这一文化的中心区
域表现十分强烈,而两种或三种文化的交界、接触地带,则文化遗存中必兼
有几种文化交融的因素;同时,在交通不便的深山丛林中或聚落极其稀少的
地方,文化遗存不仅特点不突出、遗物很少,而且大都表现出落后于同一时
期其它文化的面貌。由此可见,交流是多么重要。
不同文化的交流使先进的生产技术得以传播与推广。压印篦点纹深腹陶
罐的制作技术,在中国的黄河中游一带起源,很快成为辽河流域原始居民习
惯使用的器皿;而在陶器表面拍印绳纹,几乎在新石器时代具有世界性的意
义;发源于小亚细亚的冶铁术,由于赫梯人的严格控制而难于流传,最终以
赫梯帝国瓦解而迅速传遍西方世界;亚述人因邻近铁矿丰富、冶铁技术发达
的小亚细亚山区,首先获得冶铁技术,以其铁制武器装备的军队而开疆拓土,
成为西亚霸强,直至併吞小亚细亚东部、叙利亚、腓尼基、巴基斯坦乃至巴
比伦王国。由此可见,技术的交流与传播对历史发展的进程起着巨大的作用。
… Page 9…
5。从生产工具看东西方经济
东西方古代经济发展的差异,在生产工具和产品上也都有所体现,这些
差异是由自然条件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决定的。
为了把自然界的物资资源转化成食物和其它生活必需品,每个社会都要
运用技术来从事经济生产劳动,这些技术包括使用工具、构造房屋和围栏乃
至烧制陶器、冶炼金属等等。不同社会的技术水平以及人们取得技术的方法、
分配和交流技术的途径都有所区别。在旧石器时代和中石器时代,采集和狩
猎者的生产技术简单,他们的生产工具或武器就比较少,因为他们必须把工
具和一般的物质财产限制在便于携带的范围内,以适应不断迁徙的生活方
式,而且随着流动,各地人们普遍有相同的机会获得采集和狩猎技术,所以,
在世界范围内无论东方还是西方,远古的氏族部落都习惯使用打制的刮削
器、尖状器、雕刻器;在中石器时代则流行细石器制作技术,并到处都出现
了狩猎用的石球和箭镞。当然,在不同的地域里,生产工具和技术总会有所
差异,既使到了近代,安达曼岛的居民猎取大动物和大鱼全凭弓箭;澳大利
亚的部落发明了轻重不同的两种飞去来器,投掷和哄赶猎物;马来半岛的塞
芒人 (Semang)则惯于使用毒镖和吹枪狩猎;刚果的俾格米人 (Congo
Pygmies)善于用陷阱和巨网捕捉大象和野牛;爱斯基摩人的武器则有鱼叉、
组合弓、象牙鱼钩等等。
农业经济出现之后,随着生产技术的日趋复杂,工具也越来越多了,种
类和数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东方和西方在生产技术上的差异逐渐扩大,
在工具上表现得很明显,从世界各地的考古资料得到了充分的证实。西亚的
黎凡特、安纳托利亚、美索不达米亚、扎格罗斯山地和伊朗高原各地,大都
在陶器产生之前就出现了原始农业,人工培植出小麦、大麦、豌豆、扁豆等,
并驯养了绵羊、山羊和猪。在西亚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陶器,土耳其的恰约
尼遗址还发现了用铜矿石直接打制的铜珠、铜锥和别针,年代在公元前7500
年左右。适应农业生产的需要,西亚各地的农业工具十分丰富,其中收割用
的石镰种类和数量都很多,许多地区用沥青把石片粘牢在木杆上做成镰刀,
盛行黑曜石打制或磨制的工具。西亚的农业经济,是西方古代经济发展的重
要源头。
公元前1万年左右,在西亚的巴勒斯坦和叙利亚地区的纳吐夫文化盛行
的时候,希腊南部伯罗奔尼撒半岛活跃着以狩猎为生、辅以采集与捕鱼的中
石器时代居民,以法兰奇蒂洞穴遗址为代表。公元前6千年左右,首批采取
农耕经济的西亚人从海上到达希腊南部,开始了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开发,已
经驯化的山羊、绵羊成为主要家畜,此外还饲养牛、猪和狗。种植的谷物主
要为普通小麦、六棱大麦和扁豆等。考古发掘表明,当地的房屋建筑形式很
类似西亚,石器与陶器的风格也与西亚相同。此后,从希腊南部,这种农耕
文化逐渐向东南欧、西欧传播,古代埃及的灌溉技术也使欧洲的农业经济受
到很大影响。西亚、北非的农业生产技术与欧洲原始居民的生活相结合,与
东方文化和生产技术发生了越来越多的差别。在东亚,黄河流域的农业部落
较多使用两侧带缺口的长方形石刀及半月形穿孔石刀,长江流域很少用刀、
镰收割稻谷,大多采取连根薅拔的方法。东方的纺织业比西方发达,各地出
土的陶纺轮,石纺轮十分丰富,长江中游屈家岭文化的彩陶纺轮更进一步反
映了古代妇女的劳动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