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发布了阿部规秀的阵亡公报。他的骨灰送回东京时,帝都降半旗志哀,各高级将领
持吊旗致敬,各界团体和众多遗族前往迎接,可谓哀荣至极。这一切对于多田骏来
说,就不仅仅是一种悲哀和不幸,而是一种明显的丢脸。日本报界一再宣扬自从皇
军建立以来,中将级军官的阵亡是没有先例的。而现在这个“先例”竟由多田骏创
下,自然不是他的光荣。与他私交不错的坂垣征四郎这时刚刚来南京担任中国派遣
军总参谋长,华北方面军名义上受南京的指导,尽管在这件事上坂垣在给东京的电
报中说了多田骏的不少好话,但大本营却缄默不语,说明大本营对多田骏人主华北
之初的工作并不满意。
另一件事是他上任第二年,八路军于1940年8月至12月连续4个来月发动的“百
团大战”,使日伪军损失惨重。“百团大战”中大小战斗进行1824次,虽然八路军
的伤亡并不小,但华北日伪军总共失掉了293个据点,大队长以上的官住阵亡19名,
以下的官兵伤亡了2万多人。铁路被八路军破袭战毁掉近千里,公路3000多里,桥梁
炸毁213座,火车站破坏了37个,碉堡被攻下523个。炸毁了飞机6架、火车34列、汽
车近200辆、战车18辆、后勤仓库11座。正太铁路3个多月未能修复,华北日军交通
一度全部陷于瘫痪状态。此战后,日军在华北控制的地盘大大缩小,其情报部门后
来对各地“治安”状况的调查研究认为,截止1941年7月,在整个华北,日军与中共
武装力量的势力范围大致相当,即:主要城市、交通干线周围大约占华北面积10%
的地区日伪统治比较巩固,是所谓“治安区”;另有约10%的面积是中共的中心根
据地,日军不能插手,是所谓“未治安区”;其余50%的面积则为双方势力交错的
地区。也就是说日军真正能控制住的地区仅为华北总面积的1/10。
日军大本营在对付中共抗日武装力量方面不能说没有失误,可以说这种失误从
“七七事变”以来就已经存在了,只不过矛盾集中地暴露在多田骏面前而已。从
“七七事变”到攻占武汉这近1年半时间,是日军对中国正面战场开展战略进攻的时
期,此时在日本统治阶层内部,盛行速战速决一击亡华的论调。1938年以后,为了
集中进行徐州会战和武汉会战,日军把华北兵力大量南调,使华北日军占领区出现
了大空隙,给共产党领导的游击战争造成了放手发展的大好机会。
在此后较长时期中,日本在观念上对中国国共两党的认识不断变化,呈现出较
大的复杂性。占领南京后,日本政府声称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这表现出日本对中
国国民政府的轻蔑。但在以后一系列政治军事政策中,又都以中国国民政府溃灭或
屈服为其主要目标,表现出对国民党有比较重视的一面。多田骏反复思考,日军在
华北的被动局面难道仅仅是自己的责任吗?不过,他承认上任以后尽管一定程度上
重视共产党、八路军,但是在情报搜集方面还是很不够的。情报的主要来源是依靠
各部队审查缴获的文件以及检查邮件,这是很有限的,不能完全正确地掌握对方的
实际情况。之所以这样,看来还是自己没有充分重视共产党的力量,只把他们看成
是日军占领区域内残存的与潜在的抗日匪团,迟早要被扫荡尽,而予以了轻视。
共产党的武装分散游击,来无影、去无踪,多田骏开始重视共产党,可又找不
到与八路军主力决战的机会。于是,为急于将功补过和表现自己,他于1941年5月发
起了中条山战役。是役,日军以3万余人的兵力,打垮了卫立煌指挥的20个师约10万
余人部队,中国军队阵亡4万余、被俘2万余,卫立煌还因此被蒋介石革去了上将军
衔。但是,多田骏在中条山战役的“辉煌”战绩,并没有得到大本营的赞赏,反而
受到了指责。因为他把部分主力抽去打国民党,结果又让中共武装钻了空隙、趁机
渗透,使日军在华北面临的形势反而恶化了。
华北方面军司令官这顶乌纱,多田骏无论如何是戴不久了。谁来接任呢?大权
在握的东条英机陆相自然首先想到了冈村宁次。
“此人是个将才,又是中国通,早年在北京青木总顾问手下干过多年,对华北
的情况也是熟悉的。几次大会战指挥得也不错,特别是刚刚晋升了大将,会到华北
去露一手的。”东条把起用冈村的想法,跟近卫首相和上任不久的杉山元参谋总长
一说,两人均表示同意,事情就这样定下来了。话说回来了,如果前不久闲院宫载
仁不因年老多病退下来,还在参谋总长的位子上,冈村不要说能晋升为陆军大将,
恐怕也永无机缘去做独当一面的领兵大员了。载仁心胸不阔,一点小事、一次小小
的冒犯,他也要记恨你一辈子。
那么怎样让两人顺利地交接班呢?多田骏也是日军老资格名将,要让他体面地
下台才不致引起其手下将领兔死狐悲之感,更不能给外界造成日本在中国华北出现
麻烦的印象。于是,近卫、东条和杉山元三位军政巨头,想出了一个不失多田骏面
子的办法。
1941年7月7日,多田骏突然接到大本营的通知,授予他陆军大将军衔。大将军
衔,这可是多田骏梦寐以求、朝思暮盼的幸事。不过,这一辉煌的头衔,他认为早
在一年前或是两年前就应该授子他了,比他在陆士晚一届毕业的冈村宁次,在半年
前就得到这一头衔了。当然,尽管晚些时间授予,他也是心花怒放,觉得内心平衡
了许多。两天后的7月9日下午,大本营来电通知他立即回国,转任军事参议官,所
遗司令官一职由冈村宁次接任。他和冈村正好调换了位置,这决不是偶然的巧合。
多田骏心里明白了,他的军衔晋升和方面军司令官职务的免去几乎是同时进行的,
这是内阁和大本营对他这位有苦劳也有大过的老资格将领,给予的体面下场。同时,
也是为了防止自己手下几个亲近的师团长、旅团长,对接任的新司令官产生抵触情
绪。大本营的用心良苦啊。
多田骏这个双手沾满中国人民鲜血、给中国人民带来无数灾难的日本将军,从
这天起,其军事生涯实际上画了个句号。回国以后,他过起了几乎与外界隔绝的淡
泊生活,直到1948年病死,人们也似乎忘掉了这位曾显赫一时的人物。
实际上在多田骏接到免职电令的前两天,1941年7月7日,即日军发动声沟桥事
变4周年纪念日这一天,东京三坂宅陆军省小礼堂内已举行了冈村宁次的任命仪式。
任命仪式的主持人是东条英机,他的简短讲话,被热烈的掌声打断了数次。冈村身
着笔挺的大将军服,胸前的勋章闪耀着光彩,他直直地站立在那里,心里充满了被
重新起用的喜悦。至于东条在讲些什么,他并没有怎么在意去听,反正新位子到手,
怎么去干他有一定之规。
任命仪式之后,军政界高层官员纷纷退去,东条英机留下冈村单独谈话,“除
理所当然地指出我在华北的主要任务是维持治安,清剿作战——即对中共军的讨伐
战外,还向我介绍已经开始的阎锡山工作”。
这事让冈村感到吃惊,作为军方上层人物中的一员,他对这项秘密工作竟然不
曾风闻。东条看出了他的这种表情,解释说:
“非常抱歉,关于这项工作的内容,只有指定的首脑人物了解,在陆军省内也
只限于少数有关人员知道。”
因为一无所知,冈村听得格外认真。
“从谋略工作的特点来看,这也不足为奇。”东条英机接着说,“我们对阎锡
山进行的怀柔招抚工作,在分裂瓦解重庆将领工作中是有可能的,而且对其他方面
的影响很大。陆军省、兴亚院以及中国派遣军对之极为重视,都曾抱有希望。你赴
任之后,此项工作将是你整个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要领导好。”
冈村点点头。他知道日军所从事的各项谋略计划都是有代号的,便问:
“这项工作,代号叫什么?”
“叫伯工作。”东条英机说。
“伯工作?”冈村宁次有些不解。
“对。”东条英机说,“伯工作的名称是这样来的,阎锡山的侄子阎宜亭在此
事初期与我方进行联系时,称阎锡山为伯父,因此就以‘伯’字作为阎锡山的代称,
而由中国派遣军总参谋长坂垣征四郎命名为‘伯工作’。”
冈村宁次心想:坂垣真是非我族类,这种事竟然没有向他透露过一点信息,好
在4个月前坂垣已从南京调到了朝鲜,遗缺由后宫淳中将接替,畑俊六大将也再次来
华,代替西尾寿造担任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大本营为了理顺关系,想得周到啊。
“负责该工作的是华北方面军。”东条继续说,“实际执行的是驻太原的第1军,
特别是第1军司令官岩松义雄中将和参谋长花谷正少将,他们灵活运用丰富的对华谋
略经验,以极大的热情努力推动工作。”
冈村知道,自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之后,原第1军司令官筱(土冢)义男作为
第一责任者,而退出了现役。华北方面军参谋长笠原幸雄中将,也被降职到关东军
任一个新编师团的师团长。大本营将原第13军第15师团长岩松义雄提升为第1军司令
官,把第37师团长安达二十三提升为华北方面军参谋长,成为自己的新助手。对于
岩松义雄和安达二十三,冈村都是了解的,“七七事变”时,他们还都是大佐级军
官,短短4年工夫,他们都已成为日军的高级将领了。“时势造英雄啊!”冈村心里
思忖,自己岂不也是随着对华战争的逐步扩大而步步升迁的吗?只不过他觉得凭自
己的资历和能力受之无愧罢了。
东条英机还分析说:山西军拥有10几万兵力,但苦于给养不足,士气消沉,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