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骏过去曾两度担任华北日军首脑,下面的关系盘根错节,这方面他更需小心。华北
日军的旅团长、联队长级军官常年在区县驻守,一般没有机会来平、津大城市游乐,
冈村认为“华北地区与一般战场不同,任务单一专搞治安整顿,因而有改变一下气
氛的必要”。他提议经常让这些中级军官来平、津聚会一下,“表面上布置共同研
究课题,实际上向他们提供二三天换换心境的机会”。而换心境的方法,不外乎饮
宴逛景、肆意淫乐。结果,“这样实施的效果甚好,与会者皆大欢喜”。他坦率地
承认,“勿宁说这是从维护统率的见地出发的”。
经过连续几年各种规模的“肃正作战”,冈村命令司令部幕僚编写了《剿共指
南》一书,发给各个部队,对扫荡中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诸如守备碉堡、警戒铁
路、构筑工事、安排步哨、接近村落、进行搜索、乃至防备手榴弹等等,均作了具
体规定。冈村称“这本书当时起了很大作用,甚至连与共军作战堪称我等先辈的国
民党军,停战后也立即把这本书译成中文加以运用”。
但是,尽管他挖空心思研究战术,企图彻底消灭华北的抗日武装,然而却无法
克服兵力不足的根本弱点。从1942年下半年开始,日军在太平洋和东南亚战场由盛
转衰、兵力吃紧,不得不从中国战场上调兵增援,至1943年底,冈村麾下已有五六
个师团被调走,占华北日军师团总数的近一半。剩下的部队守卫主要城市和重要交
通干线犹恐不足,更不用说主动发起大规模军事进攻了。而中共武装渡过了1941年
到1942年的最困难时期,趁日军兵力空虚之机,又迅速获得了恢复和发展。捉襟见
肘的冈村宁次手里没有几张牌好打,只得仰天长叹;良将无兵,犹如巧妇难为无米
之炊。
他是否为良将?另当别论。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的来临,从大范围说,东
京大本营注意的焦点在太平洋和东南亚战场,这关系到日本帝国的生死存亡,因为
只有美国的海空力量才能直捣它的本士;从中国战场来说,对蒋劝降不成,军事打
击的矛头又集中在国民党军身上,因为它认为这才是解决“中国问题”的根本出路。
而这样一来,自冈村宁次在1943年秋季发起的所谓“铁滚扫荡”草草地倡旗息鼓后,
华北日军再也抽不出多少机动兵力发动大规模的主动进攻行动了。中国共产党领导
的各抗日根据地,则趁势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此时,坐在北平翠明庄里的冈村宁次
已无计可施。
除了主要对中共武装进行“肃正作战”外,冈村赴任华北临行前,东条英机交
办的另一项重要任务是劝降。这件事,在日军里是个机密,当时外界舆论也是众说
纷纭。欲知内中情形梗概,且看下章细说。
冈村宁次
第二十七章 诱降纳叛
诱降“弟子”阎锡山,伯川滑头两面安;
又与重庆建密线,不了了之未成款。
冈村宁次在华北职任上的主要劝降对象阎锡山,可是个大名鼎鼎的人物。
阎比冈村年长一岁,1883年10月8日出生在山西省五台县河边村。阎家是个小地
主,其父阎书堂后来在五台县城开了家钱铺,以放印子钱为生。锡山字伯川,别号
龙池,乳名万喜子。他6岁时生母曲月清去世,因继母不养前家子,便由外祖母领去
抚养。9岁入私塾念书。幼年时期的阎锡山有家归不得,虽然外祖母疼爱,但寄人篱
下,被人白眼看待,使他受到很大刺激。所以此人小时的性格就与一般孩童不同,
他有时沉默寡言,有时顽皮难管,有时驯顺,有时狂暴。12岁时与同窗曲满堂玩耍
失和,竟掏出小刀把对方刺伤。因此,孩子们都说:“万喜子不是好惹的,还是离
他远些好。”
阎锡山16岁从外祖母家回来,成完亲便到钱铺学商。在父亲的教导下,照料铺
面,印钱帖子,记帐算利息,协助父亲做投机生意。仅两年多的时间,便把放贷小
债主那套精打细算、唯利是图、投机钻营的手段掌握得八九不离十。1900年底,阎
书堂在做银两与制钱换兑的投机生意中跌了跟头,欠了别人的债,只好转让出钱铺
带着儿子跑到了太原。阎锡山经五台同乡介绍,到繁华的柳巷裕盛客栈里当伙计,
混口饭吃。
时值义和团运动失败,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开办各种新式学堂就是其中
一项。在山西,1902年(清光绪28年)首先成立了山西大学堂和农林、法政、武备
等学堂。因而,投考新式学堂就成了一些人做官为宦的阶梯。阎锡山对于在客店里
当小伙计是不甘心的,因此,当山西武备学堂的招生简章公布后,他便鼓起勇气报
名应考。初试时,做了《韩信将兵多多益善论》的论文;口试时,他态度谦恭,应
答灵便,深得考官们的赏识,遂被录取。1904年7月,阎锡山被选送到日本学习军事,
先人振武学校,并在那里加入了中国同盟会;1907年正式进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
习,正巧那时冈村宁次从日步兵第49联队调到该校担任清国留学生队区队长,所以
他俩也算有一段师生关系。1909年,阎毕业回国历任军事学堂教官、监督和新军标
统(相同于团长)等职,辛亥革命爆发后,发动太原起义,一跃成为山西大都督,
此时年仅28岁。从1911年起,直到1949年他66岁时逃离大陆止,他执掌山西大权长
达38年之久。
抗战全面爆发后,阎锡山被国民政府任命为第2战区司令长官,指挥晋绥所有部
队。下辖第6、第7两个集团军,蒋系汤恩伯的第13集团军一度归他领导,朱德为总
司令的第18集团军名义上也一直在他的麾下。他参加抗战,但态度始终不坚决。他
的战区内,日军、蒋嫡系部队和八路军并存,他要部下“学会在三个鸡蛋上跳舞,
哪个也不能踩破”。所谓“存在哲学”是他的思想基础。1937年11月8日太原失陷后,
他先逃到临汾,转年2月日军进攻临汾,将他赶到黄河边晋陕交界的吉县。从此他在
那里安营扎寨,选择一偏僻山沟开凿了大量窑洞,取名“克难坡”,把山西省的党
政军各大机关悉数安置在这里。
因为阎青年时期在日本呆过五六年,对日本人有好感,所以几任华北日军首脑
均认为他是亲日的,一直希望拉住他对付蒋系势力,特别是在华北的中共势力。19
40年春,多田骏秘密曾派人往吉县克难坡见阎,提出日、阎双方消除敌对行为,互
相提携剿除在山西的八路军、决死队,日军则完全交还阎本人及各军政要员在太原
的财产。阎提出要日方先给他装备30个团,所有兵员、武器、粮食、经费均由日方
负责。因为山西全境富庶之地悉被日军占领,分散部署的晋绥军部队给养困难,单
单集中在克难坡的数万机关、学校及直属部队的吃饭问题,阎都无着筹措。但是,
多田骏不见兔子不撒鹰,双方的密谈没有具体结果。
1941年7月,冈村来华北方面军上任,他认为只要阎锡山能真心投降,要甚给甚,
不必斤斤计较条件。他派特使田边盛武赴汾阳,与阎的特别代表赵承绶会谈,双方
于8月11日达成协议,内容主要是:(1)阎、日取消敌对行为,共同防共;(2)日
方先给阎装备50个团,拨发步枪5万支,机枪5000挺,重机枪500挺;(3)阎第一步
进驻隰县或孝义,将小船窝渡口(吉县属)让给日方,阎通电脱离重庆政府。日方
将晋中10县交给阎方接管;(4)第二步阎进驻太谷,日方将山西政权全部交阎,再
给阎装备50个团;(5)第三步阎进驻北平,日方将华北政权交阎,组织“华北国”。
这个赌注下得不小,对阎颇有吸引力。但阎与日方达成协议的根本目的是“存
在”下去、扩大实力,所以他迟迟不肯公开表态降日,而希望从具体条件入手。同
年11月,阎又派赵承绶由孝义经汾阳到太原,与冈村特使规定了履行汾阳协定的细
则:(1)双方部队为避免冲突,分别在太原、汾阳、临汾成立办事处,以资联络;
(2)交换物资:阎以桐油、水银、生漆、桃仁等物资向日方换取布匹、西药、纸张、
机械器材等物;(3)交换情报:阎、日双方驻当地部队,经办事处互相交换八路军
活动的情报;(4)晋绥军兵员征募可由日方组织的傀儡政权协助;(5)日方拨给
阎华北联币1200万元,华南储币500万元;拨给粮食5万石。等等。 阎锡山与日本的秘密协议,被中共在山西的负责人薄一波等获悉,感到事态严
重。因为阎如果降日,不但是对全国抗战的一次重大心理打击,而且阎、日联起手
来对付八路军,后果不堪设想。于是,决定通过舆论捅出阎、日秘密协议,同时,
发动各界民众开展反投降运动,使阎一时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题。
1941年11月30日,八路军驻山西办事处代表王世英在克难坡求见阎锡山,原来
由阎的交际处约定谈话15分钟,但在这次关键性的谈话过程中,王世英抓住阎投降
的危机问题,对时局作了较详细的分析,谈话一直延长了3个多小时。这次谈话在3
个问题上使阎有所畏惧。第一,日本只有南进才能解决它的战略物资困难问题,不
会北进。因为阎一直认为日美不会开战,这样美国就不会公开援助中国。第二,蒋
介石在全国人民压力之下,不会降日(阎当时得到的情报是蒋要投降,蒋汪合流,
组织亲日政府,故他要先一步投降,窃据华北)。因为蒋一投降,他的政治资本就
完了,人民会起来打倒他。第三,阎又问假如蒋介石投降,你们怎么办呢?王世英
回答:我们的态度很明确,领导全国人民抗战到底,争取最后胜利。谁投降我们就
打谁。
阎、王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