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这毕竟具有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使晚清文学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和现代文
学之间的桥梁,为现代文学的产生、发展和繁荣准备了条件。
日本是亚非国家中唯一在19世纪中叶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国家。它
在接受和传播西方的思想文化的影响方面,比较迅速和广泛。日本文学在明
治维新之后随着思想、政治、经济的革新而开始勃兴。70年代起大量西方文
学被翻译进来。接着,在自由民权运动中出现了众多的政治小说。80年代终
于在创作理论和创作实践两方面都奠定了日本近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基础,揭
开了日本文学史上的新的一页。
其他亚非国家的文学也大抵在19世纪中叶前后复苏和发展起来。这些国
家的进步文学一方面竭力弘扬民族文学的优秀传统,藉以激发和鼓舞人民的
爱国主义精神,进行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另一方面努力汲
取西方文学的丰富营养,宣传民主和改革,进行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其内
容和形式都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虽然总的说来,这时尚处于文学启蒙阶段,
但已经昭示了亚非文学的即将再度辉煌。
如果说东西方文学在19世纪中叶以前,虽然互有影响,但主要是沿着各
自的方向发展的话,那么,19世纪中叶以后,则虽然仍保持和发扬着各自的
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区特色,却已经跨上了趋于一体化的进程。东西方文化、
东西方文学的交融正在越来越频繁和加强,迎接着世界现代文化和现代文学
的到来。
… Page 7…
二、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1。浪漫主义文学的源流和特征
(1)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
1789年,法国爆发了威震全欧的资产阶级大革命。在法国革命的影响
下,欧洲许多国家相继掀起了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斗
争。法国大革命虽彻底推翻了统治法国达一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体,但革命
成果却很快被保守的大资产阶级篡夺;拿破仑专政后期又把反封建围剿变成
了奴役别国的侵略战争;以致1819年拿破仑侵俄失败后,以俄、奥、普为首
的封建“神圣同盟”,在英国的支持下,竟于1815年在法国建立了波旁封建
复辟王朝。英、德、俄等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西班牙、意大利、希腊、
波兰等国的资产阶级民族解放斗争,也先后被“神圣同盟”残酷镇压下去。
不过,革命烈火并未被完全扑灭。到1830年,法国又掀起了反封建复辟的资
产阶级七月革命。
这种动荡的政治局面,完全粉碎了启蒙学者所应许的华美约言,而英、
法等国在“理性的胜利”中所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
极度失望的讽刺画。于是,以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为代表的夸大主
观作用,强调天才、灵感的唯心主义哲学和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
的主张用和平手段改良社会,建立没有阶级压迫、剥削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便应运而成了这时期社会的意识主流。表现在文艺思想上,则是对古典主义
的唯理主义和艺术法则的摒弃以及对柏拉图“灵感说”的肯定。这样,在继
承18世纪末具有浓郁感情色彩的文学(如感伤主义)的基础上,浪漫主义文
学便作为这时期欧洲文学的主流,而蓬勃发展起来。
作为一种文学创作的基本方法,浪漫主义文学的理论基础源于古希腊哲
学家柏拉图的“灵感说”。柏拉图从他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念论”出发,
认为理念是独立于现实世界之外的永恒实体,现实世界只是理念的“摹本”
或“影子”,文艺更是“摹本的摹本”或“影子的影子”,“和真理隔着两
①
层”,只有颂神诗人凭灵感发而为诗,才能传达真理。这便给文艺创作的主
观想象和自由抒发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它不仅在古罗马时期,得到新柏拉图
主义的创始人普罗提洛斯的丰富和发展,到16世纪已大体形成了一套以“灵
感说”为指导思想的重理想、激情、象征、巧合和惊奇效果的创作方法。到
18世纪,在德国古典哲学和欧洲启蒙运动的影响下,它更在一定程度上成了
反理性权威、宫廷倾向和僵化法则的艺术手段。因此,1789年后它跃居欧洲
文坛的主流,便成了欧洲文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2)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
作为反古典主义艺术的时代精神的形象反映,浪漫主义文学的思想艺术
特征是强烈不满社会现状,积极追寻理想世界和强调主观灵感,崇尚自由创
①
作。黑格尔说,浪漫型艺术的“真正内容是绝对的内心生活”。华滋华斯、
① 柏拉图:《伊安篇》,《西方文论选》上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年版,第18 页。
① 黑格尔:《美学》第2 卷,商务印书馆1982 年版,第276 页。
… Page 8…
②
雨果宣称:“诗是强烈感情的自我流露”,艺术的作用是“激起观众的热情,
③
而且首先是激起诗人自己的激情”。连后来的高尔基也认为“浪漫主义只是
④
一种情绪”。因此,浪漫主义作家喜欢在作品中描写诸如逝去的古代、空想
的未来、遥远的东方、飘渺的梦境……等“非凡”的环境,塑造诸如骄傲孤
独的强盗、愤世嫉俗的叛逆者、温柔多情的牧女、至善至美的吉普赛女郎……
等“非凡”人物,还喜欢用夸张、象征、对比手法,采用抒情诗、浪漫剧、
历史小说等体裁,重视对大自然和民间文学的描绘与研究。其人物形象的主
导艺术特征是人物性格的情绪化,人物与作者关系的同一化和人物与读者关
系的直观化。在艺术描写中,人物往往就是作家自己。在审美过程中,读者
往往只需诉诸视觉和听觉,便可对人物形成判断。
不过,由于作家们的政治立场和感情倾向不同,他们在作品中尽管都具
有共同的艺术特征,但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却常不一致。一些作家主张艺术脱
离社会,歌颂宗教与顺从,宣扬神秘主义,美化中世纪;而另一些作家则主
张艺术服务于社会,歌颂反抗与斗争,宣扬自由解放思想和没有人剥削人的
空想社会主义社会。这样,在同一的浪漫主义潮流中,实际便表现为基本体
现没落贵族思想情绪的消极浪漫主义和基本体现革命的中小资产阶级思想情
绪的积极浪漫主义这两个不同倾向的流派。
(3)消极浪漫主义文学概况
消极浪漫主义文学,率先出现在封建落后和唯心主义哲学盛行的德国,
并在19世纪20年代前主宰欧洲文坛。德国浪漫主义理论家弗利德里希·史
雷格尔(1772—1829)提出诗人应“任凭兴之所至”,“不受任何规律的约
①
束”的同时,又竭力颂扬“中世纪的创造性的幻想”及“不可见的世界、神
性和纯粹的精灵”,并把“基督教哲学”和“神的启示”当作世间万有的“最
②
高知识” 。德国作家诺伐里斯(1772—1801)在长诗《夜的颂歌》(1800)
中,则通过诗人渴望跟死去的年轻妻子结合的情景,通篇用迷醉的语言歌颂
黑夜的无限和死亡的永恒。在复辟与反复辟斗争异常激烈的法国,消极浪漫
主义文学也率先在19世纪初出现。法国作家夏多布里昂(1768~1848)不但
在论文《基督教的真谛》(1802)中狂热歌颂宗教精神,肆意攻击启蒙思想,
而且在小说《阿拉达》(1802)中,借一个信奉天主教的混血女子阿拉达爱
上一个印第安异教徒夏克大,并毅然为宗教殉身的故事,歌颂宗教不但可以
战胜爱情的要求,而且可以战胜死亡的恐惧。稍后的法国诗人拉马丁(1790
—1869)在其诗作《沉思集》(1820)中,也同样用很大篇幅来描写他对宗
教的沉思和对上帝的向往,在一切现象后都看到有上帝的存在。就是在进行
过产业革命的英国,因政府政治倾向反动,社会矛盾空前尖锐,这时期消极
浪漫主义文学也十分盛行。“湖畔派”诗人华滋华斯(1770—1850)和柯勒
律治 (1772—1834)合著的《抒情歌谣集》(1798)虽也有对农民辛勤劳动
② 华滋华斯:《〈抒情歌谣集〉1800 年版序言》,《西方文论选》下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年版,第
6 页。
③ 雨果:《〈克伦威尔〉序言》,《西方文论选》下卷,第191 页。
④ 高尔基:《俄国文学史》,新文艺出版社1956 年版,第70 页。
① 弗·史雷格尔:《断片》,《西方文论选》下卷,第322 页。
② 弗·史雷格尔:《文学史讲演》,《西方文论选》下卷,第325 页。
… Page 9…
的歌咏和来自民间的朴素生动语言的运用,但主导思想却是对封建宗法式农
村的美化和对通过大自然以取得神的启示的追寻。柯勒律治在长诗《古舟子
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