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古典精华文库mj07-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抗颜行,杀无赦!为间谍,杀无赦!故违军法,杀无赦!以此 
 布告天下,如律令! 

       民军声势这么利害,清政府几位国务大臣早都慌了手脚, 
 你瞧我,我瞧你,一筹莫展。监国也愁眉双锁,连开了好多回 
 御前会议,议出一个刚柔并用的救急妙法。在刚的一面,起用 
 袁世凯为湖广总督,岑春煊为四川总督,均督办剿抚事宜;又 
 以端方署四川总督,撒去王人文川滇边务大臣,以赵尔丰代之。 
 在柔的一面,以违法行私,贻误大局,革邮传大臣盛宣怀职; 
 命赵尔丰释放因路被捕士绅,并将王人文、赵尔丰交内阁议处, 
 道员田徽葵等革职充发烟瘴地。一面又命资政院开院,朝廷下 
 诏罪已。允资政院之请,取消内阁暂行章程,不以亲贵充国务 
 大臣。并允将宪法交资政院协赞,谕开党禁,抚各省士民历年 
 伏阙上书痛哭请求的款项。一朝浩荡皇恩,全都允许。 
       不意帝德愈宽,民顽愈烈,浙江、江苏、山西、广西、云 
 南、安徽、广东、福建等省,相继独立,各举都督,组织军政 
 府。偏偏政府大臣倚为左右手的军人,第二十镇统制张绍会, 
 第三镇统制卢永样,第六镇统制吴禄贞等,又联衔奏请改革政 
 治。政府知道人心尽去,苟且敷衍,决不能够挽救危局,只得 
 忍痛令资政院讨论宪法草案。资政院各议员趁这千载一时机 

… Page 375…

清朝秘史                                                         ·1259· 

 会,仰首舒眉,精心讨论。不多几天,早拟出十九信条,奏请 
 宣誓太庙,布告生民。其文是: 

       一,大清帝国之皇统,万世不易; 
       二,皇帝神圣不可侵犯; 
       三,皇帝之权,以宪法规定者为限; 
       四,皇帝继承之顺序,于宪法规定之; 
       五,宪法由资政院起草议决,皇帝颁布之; 
       六,宪法改正提案之权,属于国会; 
       七,上院议员,由国民于法定特别资格中公选之; 
       八,总理大臣由国会公选,皇帝任命之。其他国务大臣, 
 由国务总理大臣推举,皇帝任命之。皇族不得为总理及其他国 
 务大臣并各省行政官; 
       九,总理大臣受国会之弹劾时,非解散国会,即为总理大 
 臣辞职。但一次内阁,不得为两次国会之解散; 
       十,皇帝直接统率海陆军。但对内使用时,须依国会议决 
 之待别条件; 
       十一,不得以命令代法律。但除紧急命令外,以执行法律 
 及法律所委任者为限; 
       十二,国际条约,非经国会之议决,不得缔结。但宣战讲 
 和,不在国会开会期内,得由国会追认之; 
       十三,官制官规,以法律定之; 
       十四,本年度之预算,未经国会议决,不得适用前年度预 
 算。又预算案内规定之岁出预算所无者,不得为非常财政之处 
 分; 
       十五,皇室经费之制定及增减,依国会之议决; 
       十六,皇帝大典,不得与宪法相抵触; 

… Page 376…

清朝秘史                                                       ·1260· 

       十七,国务院裁判机关,由两院组织之; 
       十八,国会之议决事项,皇帝宣布之; 
       十九,第八、第九、第十、第十二、第十三、第十四、第 
 十五、第十六各条,国会未开以前,资政院适用之。 

       朝廷立即批准,降旨道 :“资政院议决宪法十九条,朕详 
 细披阅全文,实属重要。应择日宣誓太庙,颁布信条,昭示天 
 下。将来议定宪法,即以此为标准 。”时势紧急,一日万变。 
 监国急于收拾人心,择定十月初六日,祭告宗庙,举行宣誓大 
 典。到了这日,监国率领亲贵文武各大臣到太庙中,焚香点烛, 
 叩头设誓道: 

       维宣统三年十月六日,监国摄政王载沣,摄行祀事,谨告 
 于诸先帝之灵曰:惟我太祖高皇帝以来,列祖列宗,贻谋宏远, 
 迄今垂三百年矣。溥仪继承大统,用人行政,诸所未宜。以致 
 上下睽违,民情难达。旬日之间,寰区纷扰,深恐颠覆我累世 
 相传之统绪。兹经资政院会议,广采列邦最良宪法,依亲贵不 
 与政事之规制,先裁决重大信条十九条,其余紧急事项,一律 
 记入宪法,迅速编纂,且速开国会,以确定立宪政体。敢誓于 
 我列祖列宗之前。 

       欲知宣誓告庙而后,果然能否挽回危局,且听下回分解。 

… Page 377…

清朝秘史                                                       ·1261· 

                           第一百四十回 
             降懿旨清帝卸政 定优待权归民国 

       话说监国宣誓告庙,颁布十九信条,总算沥胆披肝,与民 
 更始。无奈人心已去,天命难知,各省宣告独立,接踵而起。 
 偏偏袁世凯、岑春煊又都不肯就职,上表力辞。监国只得重降 
 谕旨,授袁世凯为钦差大臣,节制各军。以冯国璋总统第一军, 
 段棋端统第二军,随召荫昌回京。奕劻、载泽、邹嘉来等,知 
 道此番乱事不易收拾,都觑便在监国前,自请罢斥。监国允准 
 之后,即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偏还称宿疾未瘳, 
 请缓赴任。 
       这时光民军气焰,已经如火燎原,蔓延全国。清政府急得 
 要死,连电催促,袁世凯才提出四条意见书:一,要国会成立 
 之期,缩短一年;二,要确定责任内阁;三,处置此次附从革 
 命之人,务取宽大;四,解除结社集会的禁令。还请预筹兵费 
 若干。监国尽都允许,袁世凯才由彰德南下。行抵滠口,即拍 
 电北京政府,请停止进兵,为永久和平计划,与民军开始谈判, 
 如果谈判不成,当亲赴武昌,直接交涉。监国屡以急电召袁, 
 叫他迅速来京,组织内阁,以冀挽回大局。袁世凯于是率兵两 
 大队,威仪堂堂,登车就道。 
       到了北京,进谒隆裕皇太后及摄政王,仍以“菲才不克胜 
 任”为辞,温旨不许,始入觐谢恩。动手组织新内阁,以梁敦 

… Page 378…

清朝秘史                                                       ·1262· 

 彦为外务大臣,赵秉钧为民政大臣,严修为度支大臣,唐景祟 
 为学务大臣,王士珍为陆军大臣,萨镇冰为海军大臣,沈家本 
 为司法大臣,张謇为农工商大臣,杨士琦为邮传大臣,达寿为 
 理藩大臣,并以胡维德等为副大臣。袁世凯就任之后,即通电 
 各省道 :“贵州既经宣布独立,将来对于中央政府,是否遵奉 
 命令?”此时除直隶、河南、东三省外,都各宜言独立,不受 
 北京政府节制。不过武汉与南京,是以兵戎相见的,山东是由 
 巡抚孙宝琦奏请独立的。其余都用平和手段,组织军政府,推 
 举都督。现在袁世凯的电报打到,各省都一笑置之,并不答复。 
 袁世凯也缩手无策,举朝大惊。于是监国自请退位归藩,隆裕 
 太后准如所请。特降懿旨道: 

       据监国摄政王面奏,摄政以来,于兹三载。用人行政,多 
 悖舆情。立宪徒托空言,弊窦依然层积。人心瓦解,国势土崩。 
 以一人措置失当之故,致全国生灵,咸罹惨祸,追悔无及!若 
 复拥获大权,不思退避,则既失国民之信用,虽摄行国政,将 
 来必难收效,政治无望改良。泣请辞退监国摄政王之位,不再 
 干预政治等情。予深处宫闱,未亲大政。惟自武汉事起,各省 
 响应,兵连祸结,友邦商业,亦受影响。急宜察内外之情形, 
 定安国之至计。监国摄政王宽厚谨慎,虽有求治之意,然应变 
 无术,以至受人蒙蔽,贻害民生,自当准如所请,免去摄政王 
 之位。所以,监国摄政王印玺,即行销毁。仍以醇亲王爵号, 
 退归邸第,不再预政。每年赏给俸银五万两,由皇室经费内开 
 支。此后用人行政,均责成内阁总理大臣,负担责任,诏谕用 
 皇帝御玺。臣工觐见,予率导皇帝行之。皇帝尚在冲龄,保护 
 圣躬,应有专贵,着授世续、徐世昌为太保,尽心护卫。现在 
 四方多难,国势阽危。诸王公等,谊关休戚,务宜体念时艰, 

… Page 379…

清朝秘史                                                       ·1263· 

 确守家法,束身自爱,无越范围。诸大臣膺此重任,尤当力矢 
 公忠,破除痼弊,共谋国利民福。凡我国民,须知朝廷不私君 
 权,抚育黎庶,尚其严守秩序,各安生业,以免纷争割裂之危, 
 而期和平大同之治!钦此。 

       监国退归藩府,民军势益飞扬。原来独立各省,初时还不 
 相联属,这会子由上海军政府提倡,采用共和政体。共和政治 
 之组织,主张由独立省分,各派代表,到上海开大会。一时十 
 六省派出代表四十九人,有到武昌的,有到上海的,议定中国 
 采统一制,立责任内阁,设政府于武昌。恰值清军总司令冯国 
 璋攻克了汉阳,民军总司令徐绍桢攻克了南京。形势变迁,于 
 是就把临时政府移到了南京来。 
       袁世凯闻报大惊,建议与民军正式议和,乃奏派唐绍仪为 
 全权大臣,杨士琦、严修为参赞大臣,南下议和。唐全权接奉 
 朝旨,即率同杨、严两参赞,及随员三十三人,从北京出发, 
 乘火车到汉口,渡江晤黎元洪,交会意见。议了两天,民军政 
 府主张以上海为议和地点,于是唐全权又乘轮船到上海来。 
       此时民军方面,公举伍廷芳博士为议和全权委员,英日俄 
 德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