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高品彪无心给中**队叫好,因为他才是这场战斗的最大失败者,或许谷村少佐会为战场的失利负责,但作为绥化战场上级别最高的日军指挥官,高品彪对局势的审度已经出现了问题。
尤其是在攻击不利的情况下,还坚持用优势兵力强攻。
当然这些都没错,但最大的问题是,一旦27旅团在绥化一天、两天、甚至三天……战斗还是没有结果,牵动的不仅仅是高品彪的神经了,喜多诚一到时候就该坐不住了。
那时候,高品彪将面临数重的压力,来自绥化的**军队。
后方的**援军,还有喜多诚一的怒火。
这一切都是他一个少将所担负不起的责任,因为对手不是苏军,不过是曾一阳部中的一个不起眼的团级编制的小部队。关东军不能容忍在战场具备绝对实力之下,还打不赢。这关系到整个数十万关东军的短士气,甚至日本国内也会对关东军战斗实力产生怀疑。
而高品彪的参谋长给他的建议是将对手吸引到城墙边上,用火炮说话。
让驻守绥化的22团因为伤亡而撤离战场,对高品彪来说,这是一种懦弱的表现,他不接受,也没办法接受。
高品彪在这一点上显得非常坚定,笑道:“青木君,鱼饵上钩了。这应该就是对手一直没有动用的预备部队,而且是战斗力最强的预备部队。”
“将军的意思是……”
“用最精锐的护卫中队将这支小部队吃掉,可能用不了等到天亮,战斗就会结束。”近距离爆发的战斗,对高品彪来说并不是威胁,反而是一场面对面的对决。
作为副手,青木中佐并没有多说什么。
他建议的战术过于保守,时间上也需要更长,不过在他看来是最保险的战术。因为,27旅团的火炮优势可以让步兵出现更少的伤亡。
忽然,连续的爆炸在院墙外响起。
听声音应该是手榴弹爆炸的动静,声音很响,也很近。
这时候连高品彪的脸色也随之一变,这说明对手的小部队已经攻击到了距离旅团指挥所不到百米的距离。如果对手有火炮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马上命令旅团部所有人员拿起武器,准备战斗。”
高品彪根本就不敢下令撤离,因为一旦在院子外和对手相遇,将是一场谁也不敢断定的遭遇战,战斗的结果很可能是没有多少战斗力的旅团机关人员成为屠杀的对象。
但高品彪的反应已经有些晚了。
院子最高的屋顶先是遭遇了榴弹的攻击,爆炸将整个屋顶的瓦片炸碎,像沙土一样沿着屋檐往下倾斜。
在混乱中,高品彪闷哼了一声,倒在地上……
—://。。
第一卷泣血年代第四一七章争议无处不在
更新时间:2012103016:52:02本章字数:6733
第四一七章争议无处不在
“号外、号外,日寇亡我中华之心不死,关东军大动干戈……”
“……日军3大主力,聚齐送花江北岸,抗日名将……”
“……绥化危机不解,东三省反攻无望……”
……
重庆街头,报童挎着半人高的布包,手中摇晃着刚刚油印好的报纸,用带着稚嫩的童音高声喊着。
持续了一年多的重庆大轰炸,不仅西南大后方的安全受到了很大的威胁,而且还带来民众的恐慌。生活在随时可能轰炸机投弹的城市,老百姓的神经已经被绷到了极限。
任何一点喜悦都会被无限的扩大。
而任何一点的受挫,也将被无限的扩大。
不过前者将是信心上的膨胀,后者多半是对时局的担忧,悲观者终日惶惶,加上大后方的物价持续飞涨,人民生活艰难,惶恐的情绪被很多人所认同,甚至有不少人认为中日之战已经毫无必要,可以寻求用一种变相的方式来换取和平。
也就是汪精卫等人的想法,觉得只要给日本人足够的好处。和中国跨海相望的那个岛国还是能够喂得饱的。
但这种想法,在汪伪政府成立之后不久,国人就被日本的贪婪所震惊。
更多的国人是对抗日之战充满了信心。
“任公,您这是……”
“霞安兄,我这不是被报纸给弄的,东北局势危急,我等恨不得立刻飞去,为抗日出一把力。没想到,日寇对曾将军欲先杀而后快,真是苦煞国人的心啊!”
“任公多虑了,现在局势还未明朗,**向来喜欢故弄玄虚,说不定曾一阳在东北已经掌控了主动,正开始反攻呢?”说话的人面白儒雅,中年摸样,但语气颇显刻薄,多半是面如君子,心如小人的钻营派。说话间,语气一转:“想靠着十万人就和数十万的关东军斗,能斗得过吗?我看曾一阳不过是去满洲开辟所谓的游击队,游而不击才是正道。”
“孤鸿兄,你这话正合汪某人的心意,我看你是来错了地方。”
“任公,你别想往刘某身上泼脏水,我是和汪兆铭有过来往,但这都是过去。当年,汪兆铭在重庆的时候,就算任公也不是汪兆铭家中的常客吗?难道说你也后悔没有跟着去南京……?”
说完,中年男子发出一阵刺耳的冷笑。
“国之危难必有妖孽,你想要兴风作浪还要过我老头子这一关。”
任公是个火爆脾气,说完一手拿起桌上的茶杯,作势要打将过去。立法委大院内顿时一片狼狈,在法律上等同于美国两院的立法委,在民国扮演的角色有些悲催。
国家大事没他们事,小事情这些曾经呼风唤雨的过气政治明星不屑关注,于是就成天的吵架。
吵完了再去下馆子好好的喝一通。
唯一的区别就是,赢的人多半是庆功酒,热闹非凡,大有一鼓作气将对手打出重庆的架势。而输的一方确实赌咒发誓,要在下一次的吵闹中取得优势,将对手的气焰打压下去。
这样的局面说起来有些混乱,但却是蒋介石非常希望看到的结果。
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蒋介石,在很多时候装出一副求才若渴的样子,但要有几点要求才能被他重用。一是:黄埔学子,是他的学生;二是,老乡,亲不亲故乡水,蒋介石对故乡人的关照在民国政府中是出了名的;三是,故交故吏,显得他很念旧。
这三点,让蒋介石笼络了大量的人才,不过也有一些庸才占据高位的。
不过随着蒋介石在军界的调整,这些人担任的职位将越来越远离战场,给他带来的坏处也将降低到最低点。
随着中日之战进入相持阶段,蒋介石也完成了权力上的整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直到现在他才登上了权力的巅峰。此时蒋介石最想的不是如何消灭日军,开始战略反攻。而是想在北方消除西北的影响力,而在南方,新四军的扩张引起了他最大的重视。
因为,在蒋介石看来,中日虽然已经进入了战略相持的阶段,但中日两国的军力还未发生变化,日本军队数量虽不如中国,但质量要比中国好很多。尤其是完整的工业体系,能够源源不断的向中国战场运送作战物资,而仅依靠一条滇缅铁路是不能够完成他一家独大的想法的。
可以的刁难,压制,引发**新**,对于蒋介石来说是唯一现阶段能够做的,而且还是最有可能做好的事情。
而八路军和新四军的快速扩张,确实引起了蒋介石的极度恐慌。
至于东北,他鞭长莫及,只好不了了之。
但即便如此,作为一国元首,他也不能做的很过火,尤其是在东北松嫩战役还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这时候采用一些小手段是不明智的办法。还有一点,曾一阳确实已经成为了他非常忌惮的一个角色,太能打了,去年指挥的湘赣会战确实有可圈可点的地方,但和日军的伤亡相比起来,中央军的伤亡显然更大一些。
而曾一阳却不是如此,每战必会让人眼前一亮。
松嫩战役,说白了是关系到中国是否已经准备好了战役反攻的条件,这应该是两国交战中,可能是战略转折的重大契机。蒋介石不敢懈怠,甚至每天都要听一些关于东北的作战新闻。
而且每天中央社和新华社的广播蒋介石都要听一听,时间长了就成了一种习惯。
“……据中央社消息,我河南中央大军已经渡过黄河寻求和日决战,日军退避锋芒不肯应战……”
“……东北抗日40军所部,在军长曾一阳指挥下与日激战,但因为实力不足,被围困在松花江以北,本台将密切关注此战之结果……”
……
等到电台中播音员甜美的声音消失,站在收音机边上的陈方这才将收音机的按钮关掉,然后静静的等待着蒋介石的询问。
事实上,发生在全国的大战,除了在山西的八路军围绕着正太路和同蒲线发动的反击战,国民政府无法获得大量的情报之外,很多战区的实际情况都是第一时间送到他的书桌上的。
也就是说,在全国来说,每一一个人对抗日军事有他的了解的多。
但蒋介石还是平时听广播,而且重庆市面上稍微有些影响力的报纸每天他都会《》民众到底是怎么想的,文化界的人是什么反应?还有他极其防备的**方面的一些从新闻中流露出来的举措等等,都会让他非常关注。每天花费大量的时间在了解时政上,还要处理各个战区统筹,国家的运转。而蒋介石又是一个权力**很强的人,事事关心,所以他过的也非常的疲惫。
长期睡眠不足,让他往往在思维反应上会慢上一些。
但这对他来说不影响,反而说话语速慢了,更能显出他的威仪来。
“芷町,东北的局势在一两个月就要见分晓了,你怎么看?”
作为蒋介石的机要秘书和智囊,陈方不仅长期呆在蒋介石的身边,而且还在侍从室内担任重要的职位,作为二处的主任,陈方对军事并不熟悉,反而是一个政策性的谋士。
长期致力于研究国民经济的问题,以及战争爆发后,大后方物价持续升高,导致连中级军官的日子都不太好过。更别说,普通的市民了。反而投机商大发国难财,哄抬物价的事件时有发生,其中还有四大家族的背后的影子,尤其以孔家最为贪婪。
冷不丁被蒋介石询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