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医内科学(七版)-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生姜6片。人参小剂量其性升浮,大剂量下沉
临证备要——食果丹治虚喘(张百庆):栗子(先煮去皮)、核桃肉、花生米、
            黑芝麻、大枣泥、柿饼各200g,生姜、炒桃仁各50g,炒杏仁、
            生山楂各100g。上药在一起捣烂,放在笼里蒸熟,作成丸,
            每丸50g, 随每餐服1丸,日3次。
    3.正虚喘脱证
症状——咳逆甚剧,张口抬肩,鼻煽气促,端坐不能平卧—肺气欲绝
        稍动则喘剧欲绝—动则气耗
        心慌动悸,烦躁不安,面唇青紫,汗出如珠—心肾阳衰,喘汗欲脱
        脉浮大无根,或见歇止,或模糊不清—阳气衰竭
证机概要——肺气欲绝,心肾阳衰
治法——扶阳固脱,镇摄肾气
方药——参附汤送服黑锡丹3—4。5g,蛤蚧粉1。5g                      喘
        前方扶阳固脱;后方镇摄肾气;蛤蚧温肾阳,散阴寒,降逆气,定虚
常用药——人参、黄芪、炙甘草—补益肺气
          山萸肉、冬虫夏草、五味子、蛤蚧粉—摄纳肾气
          龙骨、牡蛎—敛汗固脱
气阴两竭——呼吸微弱,间断难续,或叹气样呼吸,汗出如洗,烦躁内热,口
            干颧红,舌红无苔,或光绛而紫赤,脉细微而数,或散或芤—益
            气救阴防脱—生脉散加生地、山萸肉、西洋参。汗多—加煅龙、
          牡;阴竭 阳脱—加附子、肉桂
    名老中医经验
    (1)椒目“劫喘”(陈孝伯):《丹溪心法》、《丹溪手镜》、《脉因证治》在哮喘门均提及“诸喘不止”,用椒目以劫喘,“劫”者,“强取”之义。用法:将椒目研粉,每次服3克,每日3次,吞服或装胶囊,也可柞油制成胶丸,每丸含200mg,日服3次,每次3-5丸。特点:起效快,5分钟即可见效;临床疗效好:786例,有效率87。1%,显效率57。9%;运用范围广: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心源性哮喘、肺气肿等。
    (2)山萸肉擅治虚喘(俞慎初)  可纳气固脱(张锡唇纯经验),此药善于函阴敛阳,对于肝肾本虚,阴阳之气行将涣散的虚喘欲脱具有特效。也可用山萸肉60g,生龙牡各30g,生杭芍18g,党参12g,炙甘草6g,水煎服,并常服山萸肉调理。
    (3)咳、喘、哮证治琐谈(程门雪)  定喘要分虚实,实喘用苏杏二陈汤,重则用三子二陈汤;虚喘用金水六君煎,治喘咳痰多,舌苔光而痰有咸味者,往往有效。若胃口不好,便溏者,用六君子汤。又虚喘还可随证加紫衣胡桃、五味子、坎  (脐带)、紫河车、蛤蚧、钟乳石等。(《当代名医精华。咳喘专辑》)


      
         第五节         肺        痈  
    定义
    肺痈是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一种病症,属内痈之一。临床以咳嗽、胸痛、发热、咯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间为主要特征。
    发病与流行
   多发于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发病率农村高于城市。
    历史沿革
    1.肺痈病名首见于《金贵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并对病因病机、脉证、治疗及预后作了全面的论述。
    病因病机:病起于风热伤肺,成痈机理——热壅血瘀。
    临床表现:“咳而胸痛,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
    治疗:未成脓——泻肺去壅——葶苈大枣泻肺汤;已成脓——排脓解毒——桔梗汤。
    判断预后:“始萌可救,脓成则死”。
    2.《诸病源候论》强调正虚感邪的致病原因,在《金贵》基础上又提出了风寒伤肺,并与正虚有关。
    3.《备急千金要方》创用苇茎汤以清肺排脓,活血消痈,为后世治疗本病的要方。
     4.《医学纲目。卷十九》:“肺痈者,由食啖辛热炙博,或酣饮热酒,灶热伤肺所致。”认为饮食不节为其病因之一。
    5.清。张璐《张氏医通。肺痈》强调“肺痈危正证乘初起时,极力攻之,庶可救疗。”
    6.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住烛》力主“清热涤痰”为原则。
    7.清。俞昌《医们法律》倡议“以清肺热,救肺气”为要。有“清一分肺热,即存一分肺气”之说。
    8.明。陈实功。《外科正宗。肺痈论》将肺痈分为初起、已成、溃后三个阶段,在治疗上提出:
    初起——解散风邪,或实表清肺;
    继则——滋养肺阴,或降火益阴;
    脓成——平肺排脓;
    溃后——补肺健脾
    范围
    肺脓肿
    化脓性肺炎、肺坏疽、支气管扩张症、支气管囊肿、肺结核空洞伴化脓感染而表现为肺痈者,也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感受风热  
风热——口鼻、皮毛→肺
风寒→肺→未得及时表散→郁而化热 →邪热熏灼于肺→肺失清肃→热壅血瘀
   (吸入性肺脓肿多属此类因素)
    2.痰热素盛
饮食不节:平素嗜酒太过  
          恣食辛辣煎炸炙博厚味  →酿湿蒸痰化热→熏灼于肺→肺痈
肺脏宿有痰热、它脏痰浊瘀热蕴结日久→上干于肺→肺痈
    (继发性、血源性肺脓肿多属此类病因)
劳累过度、正气虚弱——卫外不固→外邪乘虚侵袭→内外合邪→肺痈
    (西医学认为,约有23%…29。3%的肺脓肿患者无明显诱因,可能在受寒、极度疲劳等因素影响下,由于全身免疫状态与呼吸道防御机能低落,在深睡时吸入口中的分泌物所致。)
     二、病机
    1.病位在肺,病理性质属实、属热
    主要表现为邪盛的实热证候:痰热、淤血郁结、血败肉腐、成痈化脓。                            脓疡溃后方见阴伤气耗之象。
    2.基本病机——邪热郁肺,蒸液成痰,邪阻肺络,血滞为瘀,而致痰热与
                   淤血互结,酝酿成痈,血败肉腐化脓,肺络损伤,脓疡内
                   溃外泄
    成痈化脓的病理基础——热壅血瘀。血瘀则生热,血败肉腐而成脓
《柳选四家医案。肺痿肺痈门》:“肺痈之病,皆因邪瘀阻于肺络,久蕴生热,蒸化成脓。”
    3.病理演变过程有四期
    (1)初期(表证期)——风热(风寒)之邪犯肺,表卫失和,肺失宣降                   
→恶寒、发热、咳嗽(西医:炎症期,病灶部位发生炎性浸润,充血肿胀)
    (2)成痈期——热壅血瘀,酝酿成痈:邪热壅肺,蒸液成痰,气分热毒浸淫及血,热伤血脉,血为之凝滞,热壅血瘀,酝酿成痈—高热、振寒、咳嗽、气急、胸痛
    (此为肺组织坏死形成脓肿阶段)
    (3)溃脓期——血败肉腐成脓:痰热与淤血壅阻肺络,血败肉腐,化为痈脓,继则肺损络伤,脓疡内溃外泄—排除大量腥臭脓痰或脓血痰
    (此期坏死组织液化,脓腔破溃,脓液通过气道排出)
    (4)恢复期——邪去正虚,阴伤气耗:脓疡溃后,邪毒渐尽,病情趋向好转,但因肺体损伤,故见邪去正虚,阴伤气耗
    (此期坏死组织逐渐排净,脓腔消失,健全肺组织膨胀填补缺损)
    慢性肺脓疡——脓毒不净,邪恋正虚:常致迁延反复,日久不愈,病势时轻时重,而转为慢性
    (此时,脓腔部位仍有炎症存在,脓腔周围纤维组织增生,腔壁增厚,难于愈合)
     4.病情顺逆的判断
    溃脓期是病情顺逆的转折点:
    (1)顺证——溃后声音清朗,脓血稀而渐少,腥臭味转淡,饮食知味,胸胁稍痛,身体不热,坐卧如常,脉象缓滑
   (2)逆证——溃后音哑无力,脓血如败卤,腥臭异常,气喘,鼻煽,胸痛,坐卧不安,饮食少进,身热不退,颧红,爪甲青紫带弯,脉短涩或弦急——肺叶腐败之恶候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
    急性起病,突然寒战高热,咳嗽胸痛,咯吐粘浊痰,经10天左右,咯吐大量腥臭脓痰,或脓血相间,身热遂降,症情好转,经数周逐渐恢复。
    如脓毒不净,持续咳嗽,咯吐脓血腥臭痰,低热,消瘦,则转成慢性。
    2.验痰法
    脓血浊痰吐在水中,沉者是痈脓,浮者是痰(《医灯续焰。肺痈脉证》;《医学入门。肺痈痿》)
    3.验口味
    嚼生黄豆或饮生豆汁不觉腥者为肺痈。(《寿世保元。肺痈》、《张氏医通。肺痈》)
    4.体征
    可见舌下生细粒(《外科全生集。肺痈肺疽》)。
    慢性患者可见“爪甲青紫带弯”,指端呈鼓槌样。
     脓肿接近胸壁部位者——叩诊可呈浊音,听诊呼吸音减弱,或闻及湿罗音音。
 
   二、相关检查
    1.WBC+DC:均可增加。
    2.病源学检查:痰培养可参考,可靠的方法是避开上呼吸道直接至肺脓肿部位或引流支气管内采样。怀疑血源性肺脓肿者作血培养;伴有脓胸或胸腔积液者作胸液病源学检查。
    3.影象学检查:X线检查可见肺野大片浓密阴影,其中有脓腔及液平面,或见两肺多发性小脓肿。也可作胸部CT扫描。
    4.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有助于发现病因、明确病原体,并可据之进行细菌药敏试验。若为支气管肿瘤,可摘取作活检。
    三、病症鉴别
    1.肺痈与痰热蕴肺证
        痰热蕴肺证                           肺痈
病机   气分邪热动血伤络       瘀热蕴结成痈,酿脓溃破
病势   较轻                   较重
症状   咯吐黄稠脓痰、量多     咯大量腥臭脓血浊痰
       夹血色
联系    痰热蕴肺迁延失治,邪热进一步瘀阻肺络,也可发展为肺痈
    2.肺痈与风温
风温——起病急,以发热、咳嗽、烦渴或伴气急胸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