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意祛邪勿伤正,时时注意护阴,补虚扶正寸亦当防止恋邪助邪。
2.重视调畅气血。痿证日久,坐卧少动,气血亏虚,运行不畅,因此,在治疗时,可酌情配合养血活血通脉之品,即如吴师机所言:“气血流通即是补”。若元气亏损,气虚血滞成痿,又当补气化瘀。若因情欲太过而成痿者,必以调理气机为法,盖气化正常,气机畅顺,百脉皆通,其病可愈。
3.“治痿独取阳明”。所谓“独取阳明”,主要是指采用补益脾胃的方法治疗痿证。肺之津液来源于脾胃,肝肾的精血亦有赖于脾胃的生化,所以胃津不足者,宜养阴益胃,脾胃虚弱者,应益气健脾。脾胃功能健旺,饮食得增,气血津液充足,脏腑功能旺盛,筋脉得以濡养,有利于痿证恢复。其次,“独取阳明”尚包括祛除邪气,凋理脾胃。如《灵枢?根结》指出:“故痿疾者取之阳明,视有余不足,无所止息者,真气稽留,邪气居之也。”又《症因脉治?痿证论》指出: “今言独取阳明者,以痿证及阳明实热致病耳……清除积热,则二便如常,脾胃清合,输化水谷,生精养血,主润宗筋,而利机关。”可见清阳明之热亦属“独取阳明”之范畴。对于“治痿独取阳明”,临床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理解:一是不论选方用药,针灸取穴,都应重视补益脾胃。二是“独取阳明”尚包括清胃火、祛湿热,以调理脾胃。三是临证时要重视辨证施治。
4.治痿慎用风药。《丹溪心法》指出:“痿证断不可作风治而用风药”。《景岳全书》亦指出:“痿证最忌发表,亦恐伤阴。”痿证多虚,实证亦多偏热,治风之剂,皆发散之品,若误用之,阴血愈燥,常酿成坏病。
5.配合针灸治疗。《素问?痿沦》“各补其荥而通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是针刺治疗痿证的一个重要原则,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对痿证的治疗除内服药物外,还应配合针灸、推
拿,气功等综合疗法,并应加强肢体活动,有助于提高疗效。
'医案选读'
任某,女,22岁。体质清瘦,一日,恶寒发热,骨节疼痛,初作感冒冶,投以去参败毒散,服后,汗出,寒热退,而两足不能任身,自臀部以下痿软无力。
诊视脉象弦数,舌赤苔燥,大便闭结。此属阳明虚燥,宗筋失润,带脉不引,血不荣筋之痿证。当用东垣滋血润燥法。
当归身10克 杭白芍7克 肉苁蓉10克 火麻仁(捣)10克 郁李仁7克 苦杏仁7左秦艽7克 西枳壳5克 粉甘草3克 锦纹黄?(酒制)10克 玄明粉(泡)10克。复诊:下褐色粪便如弹丸,膝略能移动。燥火将伏,营血渐滋,继续滋阳明,润宗筋。生地黄10克 当归身10克 杭白芍10克 鲜石斛10克 肉苁蓉10克 北枸杞10克
麦门冬10克 宣百合10克 左秦艽7克 川牛膝7克 牡丹皮5克。
服药二十余剂,两足履地如常,食纳增益。 张某,女,27岁,成都市某幼儿园教师,1976年10月23日初诊。患者口干,眩晕,便秘,语音低微,行动需人扶持,稍一站立,即欲坐下。脉细数,舌质淡红,微有白腻苔。已服补肾壮阳之剂及八味丸无效。仔细询问病史,患者因异位妊娠,生产时失血过多,渐致痿软。根据《内经》说:“大经空虚,发为肌痹,传为脉痿。”考虑本病应属血虚致痿。朱丹溪说:“痿之所不足,乃阴血也,而方悉是补阳补气之剂,宁免实实虚虚之患乎?”于是决定用养营和血法。处方:生地24克,当归12克,白芍15克,川芎6克,黄柏12克,苍术10
龟板24克,苦参15克,前后计服30余剂,渐能行走。以后仍用原方,调理而愈。'江幼李.痿证一得.中医药学报1985;(3):20'
'文献摘要'
《素问?痿论》:“黄帝问曰:五脏使人痿,何也?岐伯对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故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著则生痿壁也。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虚则生脉痿,枢折挈,胫纵而不任地也。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千,筋膜千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岐伯曰: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柬骨而利机关也。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抱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诸病源候沦?身体手足不随候》: “手足不遂者,由体虚腠理开,风气伤于脾胃之经络也。足太阴为脾之经,脾与胃合;足阳明为胃之经,胃为水谷之海也。脾候身之肌肉,主为胃消行水谷之气,以养身体四肢。脾气弱,即肌肉虚,受风邪所侵,故不能为胃通行水谷之气,致四肢肌肉无所禀受。而风邪在经络,搏于阳经,气行则迟,关机缓纵,故令身体手足
不遂也。”
《局方发挥》:“诸痿皆起于肺热,只此一句便见治法大意,经曰: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此固就生克言补泻,而大经大法不外于此……五行之中,唯火有二,水居其一,阳常有余……故经曰:一水不能胜二火……若嗜欲无节,则水失所养,火寡于畏而侮所胜,肺得火邪而热矣……肺受热则金失所养,木寡于畏而侮所胜,脾得木郁而伤矣,肺热则不能管摄一身,脾伤则四肢不能为用,诸痿之病作。泻南方则肺金清而东方不实,何脾伤之有?补北方则心火降而西方不虚,何肺热之有?阳明实则宗筋润,能束骨而利机关矣。治痿
之法,尤出于此”。
《景岳全书?杂证谟?痿证》: “痿证之义, 《内经》言之详矣,观所列五脏之证,皆言为热,而五脏之证,又总于肺热叶焦,以致金燥水亏,乃成痿证。如丹溪之论治,诚得之矣,然细察经文,又曰:悲哀太甚则胞绝,传为脉痿;思想无穷,所愿不得,发为筋痿;有渐于湿,以水为事,发为肉痿之类,则又非尽为火证,此其有余不尽之意,犹有可知。故因此而
生火者有之
508 ? 中医内科学
不少矣。若概从火沦,则恐真阳亏败,及土衰水涸者,有不能堪:故当酌寒热之浅深,审虚实之缓急,以施治疗,庶得治痿之全矣”:
《证治汇补?痿蹵》: “湿痰痿者,肥盛之人,血气不能运动其痰,致湿痰内停,客于经脉,使腰膝麻痹,脉来沉滑,故膏粱酒湿之故,所谓土太过,令人四肢不用举是也。”
幻临证指南医案?痿》邹滋九按: “夫痿证之旨,不外肝、肾,肺、胃四经之病:盖肝主筋,肝伤则四肢不为人用,而筋骨拘挛;肾藏精,精血相生,精虚则不能灌溉诸末,血虚则不能营养筋骨;肺主气,为清高之脏,肺虚则高源化绝,化绝则水涸,水洞则不能濡润筋骨。阳明为宗筋之长,阳明虚则宗筋纵,宗筋纵则不能束筋骨以流利机关,此不能步履,痿弱筋缩之证作矣。”
第四节 颤证
颤证是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不能自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轻者表现为头摇动或手足微颤,重者可见头部振摇,肢体颤动不止,甚则肢节拘急,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本病又称“振掉”,“颤振”,“震颤”。
《内经》对本病已有认识。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其“掉”字,即含震颤之义。《素问?脉要精微论》有“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之论,《素间?五常政大论》又有“其病摇动”、“掉眩巅疾”、“掉振鼓栗”等描述,阐述了本病以肢体摇动为其主要症状,属风象,与肝、肾有关,为后世对颤证的认识奠定了基础。明代楼英《医学纲目?颤振》说:“颤,摇也;振,动也。风火相乘,动摇之象,比之瘛疯,其势为缓。”还指出:“风颤者,以风人于肝脏经络,上气不守正位,故使头招面摇,手足颤掉也”,“此证多由风热相合,亦有风寒所中者,亦有风夹湿痰者,治各不同也。”肯定了《内经》肝风内动的观点,扩充了病因病机内容,阐明了风寒、热邪、湿痰均可作为病因而生风致颤,并指出本病与瘛疯有别。王肯堂《证治准绳?颤振》进而指出: “此病壮年鲜有,中年以后乃有之,老年尤多。夫老年阴血不足,少水不能制盛火,极为难治”,“病之轻者,或可用补金平木,清痰凋气之法,在人自斟酌之。中风手足弹拽,星附散,独活散,金牙酒,无热者宜之;摧肝丸,镇火平肝,消痰定颤,有热者宜之;气虚而振,参术汤补之;心虚而振,补心丸养之;夹痰,导痰汤加竹沥;老人战振,宜定振丸。”中肯地论述了本病的发病特点、预后和治疗。孙一奎《赤水玄珠?颤振门》又提出气虚,血虚均可引起颤证,治法为“气虚颤振,用参术汤”,“血虚而振,用秘方定心丸”。此外又指出:“木火上盛,肾阴不充,下虚上实,实为痰火,虚则肾亏。”治法宜“清上补下”。至今上述治法仍有临床价值。迨至清代,张璐《张氏医通?颤振》在系统总结了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
对颤证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及其预后有了较全面的阐述,认为本病多因风、火,痰、虚所致,并载列相应的治疗方药十余首,使本病的理法方药认识日趋充实。
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西医学中震颤麻痹,肝豆状核变性,小脑病变的姿位性震颤、发性震颤,甲状腺机能亢进等,凡具有颤证临床特征的锥体外系疾病和某些代谢性疾病,
可参照奉节辨证沦治。
'病因病机'
一、病因
下篇 各论 第七章 肢体经络病证
1.年老体虚
中年之后,脾胃渐损,肝肾亏虚,精气暗衰,筋脉失养;或禀赋不足,肾精虚损,脏气失凋;或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