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医内科学(七版)-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失充,冲任失养
        舌质光淡隐紫,少津,脉微细而数,或虚大无力—阴阳两虚之征
证机概要——阴伤及阳,精气虚竭,肺、脾、肾三脏俱损
治法——滋阴补阳
代表方——补天大造丸           温养精气,培补阴阳,用于肺痨五脏俱伤,
                                真气亏损之证
方解——人参、黄芪、白术、茯苓、山药—补益肺脾之气——五味子
        当归、白芍、熟地、枸杞子—培育阴精—麦冬、生地、阿胶、山萸肉
        紫河车、龟板、鹿角—阴阳并补,厚味填精
        远志、枣仁—宁心安神
加减——肾虚气逆,喘息—冬虫夏草、诃子、钟乳石(摄纳肾气)
        心悸—紫石英、丹参、柏子仁
        五更泄泻—补骨脂、煨肉蔻,去地黄、阿胶等
临证备要——本证属于肺痨后期,正气耗竭,阴阳并亏,治疗大法虽为滋阴补
            阳,平调气血,但处方用药时应掌握以下三个原则:①本着有“胃
            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的原则,注意患者的食纳情况,分别采取
            平补或峻补。应佐以健脾和胃之品,如陈皮、砂仁、谷麦芽等。 ②
            补剂既要持平,又要有所侧重。如阴虚为主者,补阳药宜减,以
            防虚火上浮;阳气虚者,滋阴药应减,以免阴气虚陷而洞泄。③
            勿忘祛邪,同时抗痨杀虫
    常用抗痨中药
     大蒜、银杏、律草、黄芩、黄连、地榆、石榴皮、猫爪草、连翘、苦参、
玉竹、黄精、穿破石、百部、夏枯草、金银花、大蓟根、蜈蚣、酒花素片、石吊兰素片。
    专方辨证论治
    1. 芩部丹(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方)
    黄芩18g百部9g丹参9g。用于空洞型肺结核痰菌反复阳性者。可作汤剂,或依此比例制成浓缩膏剂或片剂。
   2.律草合剂(《实用中医内科学》)
    律草1500g,百部、白芨各500g夏枯草250g 白糖2000g,反复加水蒸馏浓缩至5000ml,每天50ml,分3次服。用于各型肺结核。
    3.抗痨丸(《江苏中医杂志》)
    沙参、麦冬、五味子、人中白、百部、白芨、胡黄连、生地、白术、甘草。用于浸润型肺结核。
    4.铁破汤(《实用中医内科学》)
    铁包金、穿破石、各30…60g 阿胶、白芨、栝楼、杏仁、百部、紫菀、枇杷叶各10g。用于各型结核。
    5.壁虎粉胶囊(《浙江中医杂志》)
    壁虎放瓦上焙干,研细,装胶囊,每服3…6粒,日3次。用于肺、肺门淋巴结核及胸椎、腰椎结核。
    6.白芨散(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方)
     白芨、百部、牡蛎、炮山甲,等份研细,每服3…5g,日3次。用于病情稳定者。
    7.鱼百片(《实用中医内科临床手册》)
    鱼腥草、百部、穿心莲、干蟾皮、金荞麦。制片,每片0。35g,每次4…6片,日4次。用于各型肺结核。
    8.养阴固肺汤
    百部、北沙参、麦冬、玉竹、山药、花蕊市各15g 白芨、百合各30 g 黄芩、栀子、酒大黄各9 g 生地、玄参各12g 三七3g(冲)。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30剂。功用:养阴润肺,清热止血。
    9.肺宁汤
    马齿苋、忍冬藤、白茅根、连翘、瞿麦、紫石英、蒲公英、茺蔚子各12g  百部9g 大黄2g 木通3g。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功用:杀虫解毒,滋阴散结,祛邪通便。
    10.益气疗肺汤
   党参、白蔹各150g、白术、当归、紫菀、川贝母、天麦冬、茜草、熟地各80g 白芨200g 黄芪、百部、山药各100g 砂仁60g 胡黄连30g 蛤蚧1对  蜂蜜2000g。诸药共研细末过筛,炼蜜为丸,每丸约15g重,每日3次,1次1丸。空腹服,1剂为1个疗程。功用:益气补精,滋阴润肺。
    11.复方蜈蚣散
    蜈蚣600条  参三七100g  白芨、紫河车各200g  百部、猫爪草各2000g 其中前4味研粉制成胶囊服用,后2味水煎,以上为100天1个疗程剂量。功用:抗痨扶正,活血散结。
    预防与调护
    应防重于治,接触患者时,身配安息香,或用雄黄擦鼻;
        饮食适宜,不可饥饿,体虚者,可服补药。
    既病之后—重视摄生,禁烟酒,慎房事,怡情志,体育锻炼,忌辛辣刺激动火燥液之物。







         第七节         肺       胀
    定义
    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证。临床表现为胸部膨满,憋闷如塞,喘息上气,咳嗽痰多,烦躁,心悸,面色晦暗,或唇甲紫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等。严重者可出现神昏、惊厥、出血、喘脱等危重证候。
    历史沿革
    1.《灵枢?经脉篇》首先提出肺胀病名,并指出病因病机及证候表现,指出本病是一虚实相间的复杂证候。如《灵枢?胀论》:“肺胀者,虚满而喘咳。”《灵枢?经脉篇》:“肺手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
    2.《金贵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指出本病的主症是“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咳逆依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并提出治疗方药:越婢加半夏汤、小青龙加石膏汤。
    3.《诸病源候论?咳逆短气候》提出肺站胀是由久病肺虚,又感外邪所致。
    后世医家多将本病附载于肺痿、肺痈之后,有时又散见于痰饮、喘促、咳嗽等门,在认识上不断有所充实发展。
    4.《丹溪心法?咳嗽篇》提出肺胀病理是痰瘀阻碍肺气所致,可用四物汤加桃仁等治疗,开活血化瘀治疗肺胀之先河。
    5.《医学正传?咳嗽》:“肺胀者,主收敛……用诃子为君。”强调了肺虚气不敛降的一面。
     6.张璐玉《张氏医通》认为肺胀以“实证居多”,而李用粹《证治汇补?咳嗽》认为,肺胀“有气散而胀者,宜补肺;气逆而胀者,宜降气;当参虚实而施治。”
     范围
    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矽肺合并肺气肿;慢性肺源性心脏病;重度陈旧性肺结核。肺性脑病—肺胀的危重证候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久病肺
内伤久咳、久喘、久哮、支饮、肺痨—迁延失治→痰浊潴留,壅阻肺气→气之
                                  出纳失常→日久气阴耗伤—发病基础
    2.感受外邪
肺虚久病—卫外不固→六淫外邪(生物、气候、刺激性理化因子)反复乘袭→
          诱使本病发作→病情呈进行性加重
    3.痰挟血瘀
病久肺虚,内有郁结之痰→反复感邪→肺气郁闭→血行无力→痰瘀互结肺,滞 
                                            留于心
    二、病机
    1.基本病机
久咳、久哮、久喘、肺痨、支饮—日久不愈,反复感邪→久则肺虚,肺之主气功能失常,影响呼吸出入,肺气壅滞,还于肺间→肺气胀满,张缩无力,不能敛降→肺胀
    2.病位主要在肺,继则影响脾、肾,后期病及于心
    (1)病变首先在肺
生理——肺主气,开窍于鼻,外合皮毛,主司卫外
病理——邪从口鼻、皮毛入侵,首先犯肺
        邪气壅肺→肺气宣降不利→咳、喘、哮,或津液失于输布→痰浊→久
        则肺虚,气阴耗伤→肺之主气功能失常—六淫乘袭,他脏之邪干肺→
        肺胀
    (2)日久累及脾肾
肺脾同病——肺病日久→子盗母气 →脾失健运→肺脾两虚→脾虚不能散精上归
            于肺;肺虚不能输布水精→痰浊
肺肾同病——生理:足少阴肾脉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夹舌本;“肺
                  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病理:肺病日久→精气耗损肺不主气,肾不纳气→气喘日益加重
    (3)后期累及于心
生理——肺与心脉相通,同居上焦,肺朝百脉,肺气辅助心脏治理、调节心血
        的运行;心阳根源于命门真火
病理——久咳、久喘→治节失职→心营不畅→心脉瘀阻
        肾虚命门火衰→病及于心→心气、心阳衰竭;甚则喘脱
    3.病理因素——痰浊、水饮、瘀血,且互为影响,相间并见
    (1)病理因素以痰为先   
病初——肺气郁滞,脾失健运,津液不化
日久——肺虚不能化津,脾虚不能转输,肾虚不能蒸腾气化→痰浊潴留→喘咳
                                                      持续不已
    (2)阳虚阴盛,气不化津→为饮为水→①饮留上焦→迫肺则咳逆上气,凌
                心则心悸气短。②痰湿困于中焦→纳减呕恶,脘腹胀满,便
                溏。③饮溢肌肤→水肿、尿少。④饮停胸胁、腹部→悬饮、
                水臌
    (3)久病由气及血,可致血瘀
 痰浊潴留—病久势深→肺虚失于治节→心气、心营虚衰,无力推动血脉
               →血行瘀滞→心动悸,脉结代,唇、舌、爪甲紫绀,颈脉动甚
   肺脾气虚,气不摄血→咳血、吐血、便血
   心脉不利→肝脏疏调失职→血郁于肝,郁结胁下→徵积
   (4)痰浊、水饮、瘀血交错为患
    痰、饮、水、湿同出一源,均为津液停积而成。
痰浊久蕴→寒化成饮
饮溢肌表→水
痰浊久蕴,肺气郁滞→心脉不畅→血郁为瘀→瘀阻血脉→“血不利则为水”
早期——以痰浊为主;渐而——痰瘀互见;终至——痰、瘀、水错杂为患
    4.病理性质——多属本虚标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