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便不爽—肠胃不和,气机郁滞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肝气郁滞之象
证机概要——肝气犯胃,胃气郁滞
治法——疏肝解郁,和胃消痞
代表方——越鞠丸合枳术丸加减
前方—长于疏肝解郁,善解气、血、痰、火、湿、食六郁
后方—消补兼施,长于健脾消痞
合用—增强行气消痞之功,适用于胃脘胀满连及胸胁,郁怒心烦之痞满
常用药——香附、川芎—疏肝散结、行气活血
苍术、神曲—燥湿健脾,消食化滞
栀子—泻火解郁
枳实—行气消痞
白术—健脾益胃
荷叶—升清养胃
加减——①气郁明显,胀满较甚—加柴胡、郁金、厚朴,或用五磨饮子
②肝郁化火,口苦而干—加黄连、黄芩(泻火解郁)
③呕恶明显者—加半夏、生姜
④嗳气者—加竹茹、沉香
临证备要——胃下垂属于肝脾失调者,加味四逆散:柴胡、白芍、枳壳、黄芪、
鸡内金、砂仁生麦芽、甘草(王荫龙)
(二)虚痞
1.脾胃虚弱证
症状——脘腹满闷,时轻时重—脾胃虚弱,健运失职,升降失常
喜温喜按—脾胃虚寒
纳呆便溏—脾虚不运
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语声低微—脾胃气虚,形神失养
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脾胃虚弱之象
证机概要——脾胃虚弱,健运失职,升降失司
治法——补气健脾,升清降浊
代表方——补中益气汤加减 满者
本方健脾益气,升举清阳,用于治疗喜温喜按、少气乏力之胃脘胀
代表药——黄芪、党参、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茯苓、山药、大枣
升麻、柴胡—升举清阳
当归—养血和营 (合并溃疡—加白芨、乌贼骨)
陈皮—理气消痞——郁金、枳壳 (胃痛明显—加元胡)
山楂、鸡内金 (肝脾下垂—加鳖甲)
加减——①胀闷较重—加枳壳、木香、厚朴(理气运脾
②阳虚明显,四肢不温—加制附子、干姜,或合理中丸
③纳呆厌食—加砂仁、神曲
④湿浊内蕴,舌苔厚腻—加半夏、茯苓,或改用香砂六君子汤
临证备要——胃下垂常见本型。也可选用益气举陷汤(袁大仲):黄芪120 防
风3 炒白术9 炒枳实15 煨葛根12 山茱萸15,水煎服。
临证备要——胃下垂属于脾胃阳虚者,宜温胃健中,益气升阳,方如健中温脾
汤:党参、白术、干姜、白芍、升麻、炒枳壳、炙甘草。若胃下
垂引起胃脘痛,病情迁延不愈,情绪不遂的“肝寒犯胃”,方用吴
茱萸汤合延年半夏汤:吴茱萸、半夏、桔梗各10 太子参、柴胡
各12 干姜、炒枳壳、鳖甲各6 焦槟榔、肉桂各3(后下)。慢
性浅表性胃炎也可见中虚寒证,以香砂六君子汤为主加减治疗。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中虚气滞者,可用补中消痞汤:党参、白术、
黄芪、枳实、白芍、桂枝、丹参、炙甘草、生姜、大枣。
2.胃阴不足证
症状——脘腹痞闷,嘈杂,饥不欲食—胃阴亏虚,胃失濡养,和降失司
恶心嗳气—胃失和降
口燥咽干,大便秘结—阴虚津枯,津液不能上承,大肠液亏失于濡润
舌红少苔,脉细数—阴虚之象
证机概要——胃阴亏虚,胃失濡养,升降失司
治法——养阴益胃,调中消痞
代表方——益胃汤加减 本方滋养胃阴,行气除痞,用于口燥咽干,大便
秘结,舌红少苔,脉细数之胃痞不舒者
常用药——生地、麦冬、沙参、玉竹—养阴益胃
香橼—疏肝理脾,消除心腹痞满
加减——①津伤较重者—加石斛、天花粉
②腹胀较著者—加枳壳、厚朴
③食滞者—加谷麦芽
④便秘者—加火麻仁、玄参
⑤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有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者,选加乌梅、生鸡内
金、生苡仁、山慈姑、白花蛇舌草、莪术等;胃黏膜充血明显重用
丹参,加连翘、苦参;黏膜红白相兼以白为主者加肉桂、炮附子;
伴黏膜糜烂出血者加黄芪、白芨、三七;伴胆汁返流者加柴胡、枳
壳、郁金、木香等。
临证备要——胃下垂属于脾阴亏虚者,可用人参固本汤:人参、熟地、生地、
白芍、天麦冬、五味子、知母、陈皮、炙甘草。在滋阴养脾的同
时少佐益气升提之品:黄芪、炒枳壳、升麻等。偏胃阴亏虚者,
药用石斛、沙参、生地、天花粉、芦根、乌梅、麦冬、玉竹,或
清燥养营汤:知母、花粉、当归、生地、白芍、陈皮、甘草、灯
芯草等。脾虚夹滞者,方用枳实参朴汤:白术20 人参6 茯苓
12、枳实、陈皮、厚朴 、半夏、莱菔子、槟榔各10 砂仁、黄
连、干姜各5 炒麦芽15 炙甘草3。 慢性浅表性胃炎属于胃阴
虚证者,可以沙参麦冬汤加减:南北沙参、麦冬、生地、枇杷业、
石斛、天花粉、白芍、谷麦芽、乌梅、炙甘草、蒲公英。慢性萎
缩性胃炎属胃阴虚者以清中消痞汤治疗:太子参、麦冬、半夏、
柴胡、生白芍、炒栀子、丹皮、青皮、丹参、甘草
预防调摄
1.饮食调摄:节制饮食,勿暴饮暴食;饮食宜清淡,忌肥甘厚味、辛辣醇酒及生冷之品。
2.精神调摄:保持乐观开朗,心情舒畅。
3.慎起居,适寒温,防六淫。注意腹部保暖。
4.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第三节 呕 吐
定义
是指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迫使胃中之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病证。
释义
有声有物——呕 有物无声——吐 无物有声——干呕 又名“吐逆”
呕吐一名,追溯至《内经》
《金贵要略》有《呕吐哕下利病篇》,并提出“干呕”之病名。
《东垣十书》:“声物兼出谓之呕”(有声有物)
“物出而无声谓之吐”(有物无声)
“声出而无物谓之干呕”(有声无物
历史沿革
1.《内经》论病因甚详。病因:(1)外感;(2)内伤;(3)饮食所伤。
病机:与肝、胆、脾等有关
“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素问?至真要大论》)
“诸呕吐酸,……皆属于热。”“少阴之胜,热客于胃,呕酸善饥。”
“燥湿所胜,民病喜呕,呕有苦。”
2.《金贵要略》列专篇论述:
(1)外感热病过程中均可出现呕吐:六经病及太阳、少阳合病、太阳阳明合病均致呕吐。(2)内伤杂病致呕吐:黄疸、痰饮、宿食、误吞毒物。(3)证治:小半夏汤、大半夏汤、生姜半夏汤、吴茱萸汤、半夏泻心汤、小柴胡汤、橘皮竹茹汤。(4)呕吐有时是人体排出胃中有害物质的保护性反应,某些病证勿见呕止呕,应因势利导,驱邪外出。
3.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呕吐候》:“呕吐之病者,由脾胃有邪,谷气不治所为也,胃受邪,气逆则呕。”呕吐的发生是由胃气上逆所致。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六呕吐哕逆》:“凡呕者多食生姜,此是呕家圣药。”
4.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呕吐叙论》:“呕吐虽本于胃,然所因亦多端,故有寒热、饮食、血气不调之不同,皆使人呕吐。”
杨仁斋《直指方?呕吐》:“呕吐出于胃气之不和,人所共知也。然有胃寒,有胃热,有痰水,有宿食,有脓血,有气攻,又有所谓风邪入胃。”
5.《景岳全书?呕吐》强调虚实辨证:“呕吐一证,最当详辨虚实。实者有邪,去其邪则愈,虚者无邪,则全由胃气之虚也。”
6.清?程仲龄《医学心悟》倡命门火衰致呕吐之说,并创上病下取之灌肠通腑法及温补肾阳法。
7.叶天士详论泻肝安胃治疗呕吐法,用药以辛苦为主,以酸佐之。
范围
中医——内伤杂病胃痛、痞满、腹痛等;外感热病中
西医——①急性胃炎、胃黏膜脱垂症、神经性呕吐
②幽门痉挛、幽门梗阻、贲门痉挛、十二指肠壅积症、肠梗阻
③急性肝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急性阑尾炎
④心源性呕吐、尿毒症、颅脑疾病、细菌性食物中毒、内耳性眩晕、急性传染性疾病早期。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外邪犯胃
风、寒、暑、湿、燥、火
秽浊之气 →侵犯胃府→胃失和降,水谷上逆→呕吐
感邪之异、体质强弱、胃气盛衰——外邪致呕吐——寒呕、热呕
2.饮食不节
饮食过量,暴饮暴食
多食生冷、醇酒辛辣、甘肥不洁食物 →伤胃滞脾→食滞不化,胃气不降→上逆
3.情志失调
恼怒→伤肝→肝失条达→横逆犯胃→胃气上逆
忧思→伤脾→健运失职→饮食停滞→胃失和降 →呕吐
脾胃素弱——偶因气恼→食随气逆
4.病后体虚
病后胃弱
脾胃素虚 →脾胃虚弱→胃虚不能受盛水谷 →无力和降,水谷上逆→呕吐
劳倦过度 脾虚不能运化水谷
脾胃阳虚→失于温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