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医内科学(七版)-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劳倦过度              脾虚不能运化水谷
脾胃阳虚→失于温化→痰饮内停,上犯于胃→胃失和降→呕吐
久呕不愈、热病伤阴→胃阴不足→胃失濡养,不得润降→气逆于上→呕吐
    二、病机
    1.基本病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
生理——胃居中焦,受纳腐熟水谷,其气以降为顺
病理——外感六淫,内伤饮食
        情志失调,脏腑虚弱     →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呕吐
    2.病位——在胃,关乎肝脾
生理——①胃之和降,有赖于脾气升清运化,肝气疏泄条达
病理——①脾阳亏虚→痰饮内生,阻碍胃阳→升降失常,胃气上逆→痰饮内阻证
②呕吐日久→脾气亏虚,纳运无力→胃虚气逆,和降失司→脾胃气虚证
③肝失条达→横逆犯胃→气机逆乱,胃气上逆→肝气犯胃证
④患病日久,气虚及阳→脾胃阳虚证
⑤胃阴不足→胃失濡养,失于和降→胃阴耗伤证
    3.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
实证——外邪、食滞、痰饮、肝气→犯胃→胃气壅阻,和降失司
虚证——气虚、阳虚、阴虚→胃失温养→无力和降              →气逆于上
                          胃失濡养→不得润降
    4.转归预后
暴病呕吐——多属邪实——治疗较易,预后良好(痰饮与肝气犯胃每易复发)
久病呕吐——多属正虚(或虚实夹杂)——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较为难治
若呕吐不止,饮食难进——易变生它证,预后不良
如久病、大病之中——呕吐而食不得入,面色苍白,肢厥不温,脉微细欲绝
                ——为阴损及阳,脾胃之气衰败,真阳欲脱之危象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主症:凡临床出现以呕吐为主证时,即可诊断。初起呕吐量多,吐出物多有酸腐气味;久病呕吐,时作时止,吐出物不多,酸臭味不甚。
   2.兼症:新病邪实,呕吐频频,常伴有恶寒、发热、脉实有力。久病正虚,呕吐无力,常伴精神萎靡,倦怠乏力,面色萎黄,脉弱无力等证。
   3.病史:常有饮食不节,过食生冷,恼怒气郁,或久病不愈等病史。
    二、相关检查
    1.胃镜、上消化道钡餐透视:可了解胃黏膜情况,贲门、幽门及十二指肠黏膜的改变。
    2.腹部透视及腹部B超:在呕吐不止,伴有腹胀、矢气减少或无大便时,以了解有无肠梗阻。腹部B超还可了解胰腺和胆囊的情况。
    3.CT及MRI:病人暴吐,呈喷射状,应做头部CT或MRI,以排除颅脑占位性病变。
   4实验室检查:肾功能检查以排除肾功能衰竭和尿毒症所致呕吐(面色萎黄,呕吐不止,伴有尿少、浮肿);尿淀粉酶、血清淀粉酶可排除胰腺炎;血常规、电解质可了解有无贫血及电解质紊乱。育龄妇女应化验小便,查妊娠实验。
    三、病证鉴别
   1.呕吐与反胃
共同点——均属于胃部病变,病机都是胃失和降,气逆于上,都有呕吐的表现
                      反胃                        呕吐
病机  脾胃虚寒,胃中无火,难以腐熟水谷  外感、饮食、情志等致胃气上逆
症状  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宿谷不化  以有声有物之呕吐,吐出当餐、
      吐后舒适                          当日之食物,吐无定时
   2.呕吐与噎膈
共同点——皆有呕吐的症状
                     噎膈                        呕吐
症状   进食梗阻不畅,或食不得入    进食顺畅,吐无定时 
       或食入即吐
病位   食道                         胃
病程   长  ,病情重                 短,病情轻
预后   差                           良
    3.呕吐物的鉴别
呕吐酸腐量多,气味难闻——饮食停滞,食积内腐
呕吐苦水、黄水——胆热犯胃,胃失和降
呕吐酸水、绿水——肝热犯胃,胃气上逆
呕吐浊痰涎沫——痰饮中阻,气逆犯胃
呕吐清水、量少——胃气亏虚;  虫积
呕吐少量粘沫——胃阴不足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辨虚实
                     实证                       虚证
病因        外邪、饮食、痰浊          内伤(病久脾胃气虚或阴虚)
起病        急                         缓
病程        短                         长
呕吐物      量多,多酸腐             吐出物少,酸臭不甚
兼症        伴寒热,脉实有力         兼虚象,精神萎靡,倦怠乏力
                                     脉弱无力
     二、治疗原则  
                                        解表祛邪
                        邪实——祛邪    消食导滞
                                        燥湿化痰
总则——和胃降逆                        疏肝解郁 
                        正虚——扶正——健运脾胃,益气养阴    
    注意事项
    1.注意原发病因,不可见呕止呕 :呕吐既是病态,又是祛除胃中之邪的一种反应。一般呕吐——当降逆止呕。当胃中有害之物(痈脓、痰饮、食滞、毒物)时则不可止呕;误吞毒物时,当因势利导,给予探吐,以祛除病邪。
    2.处理好可下与禁下
一般呕吐——病在胃不宜攻肠(禁下)——以免引邪内陷
兼腑气不通——可下之(浊气下行,呕吐自止)
    3.久病重病当中西医结合治疗
    顽固性呕吐,日久不愈,多伤津损液耗气——引起气随津脱等变证。应结合补充液体,或静脉注射生脉注射液,口服淡盐水等。
    三、证治分类
    (一) 实证
    1.外邪犯胃证
症状——突然呕吐—外邪犯胃,扰动胃府,浊气上逆
        胸脘满闷——湿阻中焦,气机不利
        发热恶寒,头身疼痛—邪束肌表,卫阳被郁
        舌苔白腻,脉濡缓—湿浊内阻
证机概要——外邪犯胃,中焦气滞,浊气上逆
治法——疏邪解表,化浊和中
代表方——藿香正气散加减     本方芳香化浊,散寒解表,并理气和胃降逆,
                     适用于寒湿之邪犯胃,中焦气机不利,浊邪上逆之呕
常用药——藿香、紫苏、白芷——散寒祛风
          半夏、陈皮、生姜——和胃降逆止呕
          大腹皮、厚朴—理气除满
          茯苓、白术—化湿健脾
加减——①饮食停滞,脘疲嗳腐—去白术,加神曲、鸡内金
        ②风寒偏重(寒热无汗,头痛身楚)—加荆芥、防风、羌活
        ③气机阻滞,脘闷腹胀—加木香、枳壳
        ④外感风热—银翘散加竹茹、竹沥、半夏、旋覆梗
       ⑤外感暑湿—黄连香薷饮、新加香薷饮(香薷、清水豆卷、六一散、鲜  
                    荷叶、黄连、厚朴、半夏、陈皮)
        ⑥秽浊之气犯胃——玉枢丹,每次0。3…0。6,日3次。
临证备要——半夏生用止呕之功始著(朱良春)  仲景所用半夏皆生半夏,生
            半夏止呕之功优于法半夏。半夏所治之呕,多为水湿、痰饮阻于
            中焦,以致胃失和降所致。半夏为止呕之圣药,又可下气散结(以
            其味辛,辛者能散,生者其辛味足,故下气散结之功尤擅),治疗
            心下痞之呕吐,其效更著。
    2.食滞内停证
症状——呕吐酸腐—食滞内阻,浊气上逆
        脘腹胀满,嗳气厌食—脾失健运,气机受阻
        大便或溏或结—食滞于中,升降失常,传导失司
        苔厚腻,脉滑实—食滞内停
证机概要——食滞内停,气机受阻,浊气上逆
治法——消食化滞,和胃降逆
代表方——保和丸加减     本方消食和胃,兼理气降逆,适用于饮食停滞,浊
                         气上逆的呕吐
常用药——山楂、神曲、莱菔子—消食和胃
          半夏、陈皮、茯苓—理气降逆,安中止呕
          连翘—散结清热
加减——①因肉食而呕吐者—重用山楂、内金
        ②因米食而呕吐者—加谷芽
        ③面食而吐者—重用莱菔子,加麦芽
        ④因酒食而吐者—加蔻仁、葛花
        ⑤因食鱼蟹而吐者—加紫苏、生姜
        ⑥因豆制品呕吐者—加萝卜汁
        ⑦因食物中毒而呕吐者—烧盐方探吐,或洗胃
临证备要——大黄甘草汤治呕吐速效(王乃一)  《金贵要略呕吐下利病脉证
            治》:“食入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大黄甘草汤治疗食入即吐
            证,诸家皆以热论之。余以本方治愈此证甚多,有便秘脉数、苔
            黄等热象者有之,体弱、便可、无苔、脉沉弦细无热象者有之,
            皆投此方而愈。故食入即吐者,因于热,亦可因于实(腑气不通,
            拒纳水谷)。大黄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荡
            其实,或泻其热。甘草缓中,使清升浊降。胃气顺而不逆,使热
            者可清,实者可泻,不止吐而吐自止矣。
    3.痰饮内阻证
症状——呕吐清水痰涎,脘闷不食—脾不运化,痰饮内停,胃气上逆
        头眩—水饮上犯,清阳之气不展
        心悸—水饮凌心
        呕而肠鸣有声—痰饮停胃
        苔白腻,脉滑—痰饮停留之证
证机概要——痰饮内停,中阳不振,胃气上逆
治法——温中化饮,和胃降逆
代表方——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
          前方—祛痰化痰为主,适用于呕吐严重者
       后方—健脾化湿,温化痰饮,适用于呕吐清水,舌苔白腻,脘闷不食者
常用药——小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