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痢疾——兼里急后重,下利赤白脓血 积聚——腹中包块,或痛或胀
霍乱——兼吐泻交作 鼓胀——腹部胀大如鼓
3.腹痛与外科、妇科腹痛
内科腹痛 外科腹痛 妇科腹痛
先发热,后腹痛 先腹痛后发热 可发热或不发热
疼痛不著,痛无定处 痛剧,痛有定处 多痛有定处,痛在小腹
腹软,压痛不明显 腹肌紧张,反跳痛 腹肌紧张,反跳痛
与经、带、胎、产有关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腹痛的性质
寒痛——腹痛拘急,疼痛暴作,痛无间断,坚满急痛,遇冷痛剧,得热则减
热痛——痛在脐腹,痛处有热感,时轻时重,或伴便秘,得凉痛减
气滞痛——腹痛时轻时重,痛无定处,攻冲作痛,伴胸胁不舒,腹胀,嗳气或
矢气则胀痛减轻
血瘀痛——少腹刺痛,痛无休止,痛处不移而拒按,常夜间加剧,伴面色晦暗
伤食痛——因饮食不慎,脘腹胀痛,嗳气频作,嗳后稍舒,痛甚欲便,便后痛
新病——多实,伴腹胀、呕逆、拒按 减
久病——多虚,痛势绵绵,喜揉喜按
2.辨腹痛部位
胁腹、少腹痛——多属肝经病变
脐以上大腹痛——多为脾胃病证
脐以下小腹痛——多属膀胱及大小肠病证
二、治疗原则
基本原则——以“通”立法
实则泻之(寒邪、湿热、食积、气滞、血瘀)
虚则补之(脾胃阳虚——温中补虚,益气养血)
热者寒之
寒者热之
滞者通之(气滞、寒滞、食积)
瘀者散之(血瘀)
三、证治分类
1.寒邪内阻证
症状——腹痛拘急,得温痛减,遇寒痛甚—寒为阴邪,其性收引,寒邪内侵,
阳气不运,气机淤滞
形寒肢冷,手足不温—寒邪内客,肢体失温
小便清长,大便清稀或自可,或便秘—阴寒凝滞,中阳受伤
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紧—里寒之征
证机概要——寒邪凝滞,中阳被遏,脉络痹阻
治法——散寒温里,理气止痛
代表方——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加减
前方温里散寒,后方理气温中
两者合用—散寒止痛,适用于寒邪阻遏中阳,腹痛拘急,得热痛减
常用药——高良姜、干姜、紫苏—温中散寒
乌药、香附、陈皮—理气止痛
加减——①寒邪重,痛势剧烈,手足逆冷,脉沉细者—加附子、肉桂
②肝经寒凝气滞(少腹拘急冷痛)—加吴茱萸、小茴香
③腹中冷痛,兼便秘—加附子、大黄
临证备要——温通法治疗腹痛:是以辛温或辛热药物为主体,配合其它药物以
收“通则不痛”之效。辛温、辛热药物的主要作用——温运脏腑,
驱散里寒,促进气血流畅,燥湿通络。临床多与其它治法配合应
用:①配理气药——如香附、乌药、木香、陈皮、枳壳、槟榔等;
②配养阴补血药——当归、白芍;③配活血化瘀药——桃仁、红花
赤芍、川芎、丹皮等;④配补气药——党参、白术、黄芪等;
⑤配甘缓药物——甘草、大枣、饴糖等
2.湿热壅滞证
症状——腹痛拒按,胀满不适—湿热内结,气机壅滞,腑气不通
烦渴引饮或不欲饮—热则烦渴引饮,湿热相合则不欲饮
大便秘结—湿热之邪内结,胃肠传导失司,以热为主
或溏滞不爽——以湿为主
潮热汗出—热迫津液外泄
小便短赤—湿热下注
苔黄腻或黄燥,脉滑数—湿热内盛之象
证机概要——湿热内结,气机壅滞,腑气不通
治法——泻热通腑,行气导滞
代表方——大承气汤加减 本方软监润燥、破结除满、荡涤肠胃,适用于
腑气不通,大便秘结,腹痛拒按,发热汗出者
常用药——大黄—攻下燥屎
芒硝—咸寒泻热,软坚散结
厚朴、枳实—导滞消痞
加黄连—清肠胃之热
赤茯苓—祛中焦之湿
甘草—调和药物
加减——①燥热不甚,湿热偏重,大便不爽—去芒硝,加黄芩、栀子
②痛引两胁—加郁金、柴胡
③腹痛剧烈,寒热往来,恶心呕吐,大便秘结(胆囊炎)—用大柴胡汤
④右腹部疼痛固定不移,或伴发热(阑尾炎)—大黄牡丹皮汤
临证备要——①急性胰腺炎:常用清热通腑法治疗,以清热解毒药物(金银花、
黄芩、黄连等)与通腑药(大黄、枳实、芒硝、虎杖)为主体,
前者可苦寒泻热解毒,后者泻热通便,荡涤胃肠,共奏清热散结、
积滞外消、其痛自消着功。不完全性肠梗阻:可用调胃承气汤
加木香、槟榔等理气之品,收理气通腑之效。
3.饮食积滞证
症状——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宿食停滞于肠,邪属有形,气机淤滞
嗳腐吞酸,厌食—宿食不化,浊气上逆
腹痛而泻,臭如败卵—食滞中焦,升降失司,运化无权
泻后痛减—泻后则腑气暂通
或大便秘结—宿食燥结
苔厚腻,脉滑实—食积之征
证机概要——食滞内停,运化失司,胃肠不和
治法——消食导滞,理气止痛
代表方——枳实导滞丸加减 本方消积导滞,清热祛湿,适用于嗳腐吞
酸,恶食呕恶,腹满胀痛等证
常用药——大黄、枳实、神曲—消导积滞
黄芩、黄连、泽泻—清热利湿
白术、茯苓—健运脾胃
备选方——保合丸(适用于食滞不重,腹痛较轻者)
加减——①腹痛胀满—加厚朴、木香
②兼大便自利,恶心呕吐—去大黄,加陈皮、半夏、苍术
③伤于肉食—加山楂、鸡内金
④伤于面食—加莱菔子、炒麦芽
临证备要——虫积腹痛:①蛔虫——先安蛔,再行驱虫,驱虫之后仍腹痛者,
须再安蛔,不宜连续驱虫。蛔虫病久,气血亏虚,脾胃虚弱者,先
补益脾胃,正气恢复后,再予驱虫。驱虫:化虫丸、乌梅丸。蛔
厥者,乌梅丸合四逆散、金铃子散加减。②绦虫——以杀虫、驱
虫为主,同时佐以泻下药促进虫体排出。驱虫可用槟榔、南瓜子、
仙鹤草等,驱虫后再调理脾胃(六君子汤)
4.肝郁气滞证
症状——腹痛胀闷,痛无定处—气机淤滞不通,气属无形,走窜游移
痛引少腹,或痛窜两胁,时作时止—肝郁气滞,故肝经所过之处疼痛
得嗳气矢气则舒—气机暂时疏通
遇忧郁恼怒则剧—气郁更甚
舌质红,苔薄白,脉弦—肝郁之象
证机概要——肝气郁结,气机不畅,疏泄失司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代表方——柴胡疏肝汤加减 本方疏肝理气止痛,可用于因肝气郁结,腹
痛走窜,牵引少腹或两胁之证
常用药——柴胡、枳壳、香附、陈皮—疏肝理气
芍药、甘草—缓急止痛
川芎—行气活血
备选方——①痛泻要方:用于腹痛肠鸣,气滞腹泻者
②天台乌药散:用于阴囊寒疝,少腹绞痛
加减——①气滞较重胸胁胀痛—加郁金、川楝子
②痛引少腹、睾丸—加荔枝核、橘核、川楝子
③肝郁日久化热—加丹皮、栀子、川楝子
5.瘀血内停证
症状——腹痛较剧,痛如针刺,固定不移—气郁日久,或跌仆损伤,致瘀血阻
络,不通则痛
甚则尿血有块,经久不愈—久痛入络,血络瘀阻
舌质紫暗,脉细涩—瘀血之象
证机概要——瘀血内停,气机阻滞,脉络不通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代表方——少腹逐瘀汤加减 本方活血化瘀,理气止痛,适用于腹痛如针刺、
痛有定处的血瘀证
常用药——当归、川芎、赤芍—养血活血——桃仁、红花、川牛膝
蒲黄、五灵脂、元胡索—化瘀止痛
备选方——桃核承气汤:适用于若下焦蓄血,大便色黑者
肉桂、干姜、小茴香—温经散寒止痛
加香附、乌药、青皮—行气活血
加减——腹部术后作痛—加泽兰、没药、三七、血竭
瘀血日久化热—加丹参、丹皮、王不留
跌仆损伤—三七粉、炮山甲、王不留
临证备要——过敏性紫癜腹痛(金明义) 蒲黄、五灵脂、当归、桃仁、茜草、
丹参、川芎、土元各15,白芍25藕节15三七粉5(冲)水煎服。腹型过敏性紫癜为瘀血阻于脉络,血流不畅溢于脉外,停于皮下则见肌衄,血蓄于腹,脉络不通,不通则痛,故腹痛。其中血瘀为本,出血疼痛为标,瘀散血值疼痛自然消失。在治疗上应选用即能活血又能止血的药物,如蒲黄、三七、五灵脂、茜草,不要选用单纯活血或固涩止血的药物,以防瘀血加重
6.中虚脏寒证
症状——腹痛绵绵,时作时止—中阳不振,气血不足,失于温养
喜温喜按—证属虚寒,温则寒减
形寒肢冷—阳虚则外寒,失于温煦
神疲乏力,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