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喜温喜按—证属虚寒,温则寒减
形寒肢冷—阳虚则外寒,失于温煦
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面色无华—气血不足,形神失养
胃纳不佳,大便溏泻—脾胃虚弱,运化失职
舌淡,苔薄白,脉沉细—中虚脏寒之象
证机概要——中阳不振,气血不足,失于温养
治法——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代表方——小建中汤加减 本方温中补虚,缓急止痛,用于治疗形寒肢冷、
喜按、腹部隐痛之腹痛
代表药——桂枝、干姜、附子—温养散寒
芍药、炙甘草—缓急止痛
饴糖、大枣—甘温补中
党参、白术—益气补中
备选方——①大建中汤:用于腹中大寒,呕吐逆冷者
②附子理中汤:腹痛下利,脉微肢冷,脾肾阳虚
③温脾汤:大肠虚寒,积冷便秘
④当归四逆汤:
⑤黄芪建中汤
加减——①腹中攻痛不止—加吴茱萸、乌药、川椒
②胃气虚寒,脐中冷痛,连及少腹—加葫芦巴、荜澄茄
③血气虚弱,腹中拘急冷痛,困倦,短气,纳少,自汗—加当归、黄芪
临证备要——肝寒腹痛(戴丽三) 验方霹雳汤:黑附子30炒吴茱萸6丁香4
木瓜6丝瓜络6灶心土30。方中附子壮阳补火,散寒逐湿,治脾
胃虚冷;吴茱萸温肝散寒,散湿开郁,驱厥阴之浊邪,为治心腹
疼痛之要药;丁香温中降逆、暖肾,治心腹冷痛,且壮阳;木瓜
平肝达郁、舒筋止痛;丝瓜络通经络,行血脉;灶心土温中燥湿,
暖胃止痛。《本草便读》:“其功专入脾胃,有扶阳退阴散结除邪之
意。”
预防调护
1.饮食调摄:饮食有节,悸暴饮暴食,忌食生冷、不洁之物,少食过于辛辣、油腻食物。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细嚼慢咽,饭后不宜立即参加体育活动。
进食易消化、富营养的食物:虚寒——宜进热食;热症——宜进温食;食积——宜暂禁饮食或少食。
2.解除思想顾虑,疼痛剧烈者卧床休息。
3.密切观察患者的面色、腹痛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腹诊情况、二便及其伴随症状,并注意观察腹痛与情绪、饮食寒温等因素的关系。
4.如出现腹痛剧烈、拒按、冷汗淋漓、四肢不温、呕吐不止等症状——须警惕出现脱证,必须立即处理。
专方论治
一、急、慢性胰腺炎
1.加味大承气汤 生大黄15…30(后下)芒硝9(冲)黄芩、枳实、厚朴、柴胡、白芍、丹皮、桃仁各12 延胡索10败酱草30木香、甘草各6水煎服,日1剂。功用——清热解毒,通腑攻下。药理:大黄抑制胰腺分泌,并对胰淀粉酶、胰蛋白酶的活性具有全面的抑制,从而避免或减少胰腺的自我消化;能促进胆汁分泌,降低奥狄括约肌的张力,并增加蠕动,有利于及时把激活的胰腺和被其消化的胰腺组织所产生的毒性物质尽快排除体外;大黄同时具有抗厌氧菌作用,特别对常见的脆弱类杆菌的抑制尤为明显。
2.胆胰合剂 茵陈蒿30…60生大黄12…15(后下)龙胆草12栀子10枳实、半夏、柴胡、黄芪芩、竹茹、白芍各12川芎10木香、甘草各6。水煎服,日1剂。功用——清肝解毒,燥湿利胆。药理:栀子具有改善胰腺炎早期胰腺及各脏器血流的作用,还能提高胰腺炎肌体的抗病能力,减轻胰腺炎症状,并有稳定胰腺炎腺泡细胞膜的作用。栀子的以上作用,是通过保持和恢复胰腺泡内线粒体的有氧代谢而实现的。川芎嗪可能通过调节TxA2…PGI2平衡而改善急性胰腺炎时胰腺血流紊乱而实现治疗作用的。
3.清胰汤 生大黄、柴胡、元胡、芒硝(烊)各10乌药15黄芩、木香各9。水煎服,日1剂。功用——疏肝解郁,泻火通便。药理:本方对胰腺细胞的蛋白质合成呈抑制作用,并有抗胆碱能和抗菌退热作用,并可增强肠道蠕动作用,提高分泌和吸收功能,有利于炎症器官的血液循环和代谢。
二、胆道蛔虫症
1.理中安蛔汤 乌梅30细辛6川椒10槟榔15川楝子12生大黄(后下)10鲜苦楝皮、使君子各24水煎服,日1剂。作用——温中散寒,理气驱蛔。
2.椒梅槟贯汤 乌梅、黑醋各30川楝子10贯众60槟榔、木香、枳壳、厚朴各15苦楝皮12。水煎服,日1剂。功用——安蛔杀虫,理气解痉止痛。
二、肠梗阻
1.宽肠理气汤 太子参30厚朴15大黄20(后入)枳实、木香各15芒硝15…20(兑服)。每次煎至50…100ml为宜,分次服用。功用——宽肠理气。
2.攻阻汤 大黄、赤芍、枳实、茯苓、桃仁各12厚朴、元胡、莱菔子各15甘草3元明粉18(冲)水煎服,日1剂。
3.厚朴三物汤 厚朴35枳实30生大黄20。每剂加水500,煎成200,二次分服。功用——行气消痞,导滞通便。
第七节 泄 泻
定义
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证的病证。
释义
泄——泄漏之意,大便溏薄,时作时止,病势较缓
泻——倾泻之意,大便直下,如水倾注,清稀如水而势急
但临床上所见泄泻,往往时急时缓,难于截然分开,故合而论之。
《内经》有“鹜溏”、“飧泄”、“濡泄”、“洞泄”、“注下”、“后泄”等。汉唐方书多包括在“下利”之内,唐宋以后才统称“泄泻”。
分类
1.以发病脏腑分类和命名者——胃泄、脾泄、肾泄、大肠泄
2.以泄泻的症状分类和定名——飧泄(泻下完谷不化)、溏泄(溏垢污浊)、鹜泄(澄澈清冷)、濡泄(泻下水多者)、滑泄(久泻不禁者)
3.以发病的病因分类和定名者——暑泄、食泄、酒泄、疫泄、气泄等
历史沿革
1.《内经》认为其病因有外感与风、寒、湿、热之不同,并夏季多发。其发病与饮食失调、气候失宜有密切关系。病位在大、小肠
因于风——“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
(《素问?生气通天论》)“春伤于风,夏生飧泄”(《素问?阴阳应
象大论》)
因于寒——“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素问?举痛论》)
因于热——“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素问?至真要大论》)
因于湿——“湿盛成濡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金贵要略?呕吐下利病脉证治》中将泄泻与痢疾统称为下利。泄泻有实热与虚寒两大类,并提出了有效的方剂:寒利——葛根汤;热利——葛根芩连汤;实滞——大承气汤;虚利——四逆汤。
3.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认为不仅外邪可导致泄泻,情志失调也可导致泄泻:“喜则散,怒则激,忧则聚,惊则动,脏气隔绝,精神夺散,以致溏泄。”
4.张景岳《景岳全书?泄泻》对病因病机、病位、治法有更加明确的论述:“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泄泻之因,惟水火土之气为最”。“凡以泄泻之病,多由水谷不分,故以利水为上策。”“水谷分则泻自止。故曰治泻不利小水,非其治也。”
5.清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日臻完善,病因强调湿邪致病的机制,病机上重
视肝、脾、肾的重要作用。
李中梓《医宗必读?泄泻》提出著名的治泻九法: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
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泄泻》提出久患泄泻以甘养胃,以酸制肝,创泄木安土之法。
范围
本病主要见于消化器官功能性病变或器质性病变导致的腹泻,如急、慢性肠炎、肠结核、过敏性结肠炎、慢性胰腺炎、肠易激综合征、肠道肿瘤、吸收不良综合征等。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感受外邪寒、暑、湿、热→脾胃失调→泄泻
生理——脾喜燥恶湿
病理——外感湿邪→易困脾土→升降失职,清浊不分→水谷混杂而下→泄泻
“无湿不成泄”;“湿多成五泄”
寒邪兼湿——寒湿→寒湿泄泻
暑邪兼湿——暑湿→暑湿泄泻
《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是泄虽有风、寒、热、虚之不同,要未有不源与湿者也。”
2.饮食所伤
饮食过量→宿食内停 寒湿
咨食辛辣肥甘→湿热内蕴 → 湿热 → 运化失职 →清浊不分→泄泻
过食生冷→寒邪伤中 食滞 升降失调
误食馊腐不洁之物→损伤脾胃
情志失调→
忧郁恼怒,精神紧张→肝气郁结→横逆克脾
忧思伤脾→土虚木贼 → 脾失健运 → 泄泻
素体脾虚湿盛,逢怒时进食→脾伤失运 升降失调
4.病后体虚
久病失治
劳倦内伤 →脾胃受损→ 脾失温煦 → 水谷不化 →水反为湿 →泄泻
饥饱无常 日久伤肾 运化失职 积谷为滞
5.禀赋不足
先天不足,禀赋薄弱
素体脾胃虚弱 →不能受纳运化某些食物→泄泻
6.命门火衰
年老体弱,肾气不足
久病之后,肾阳受损 →脾失温煦→运化失职→水谷不化→五更泄(或洞泄)
房室过度,命门火衰
二、病机
1.基本病机——脾胃受损,运化失司,小肠无以分清别浊,大肠传化失司,
水反为湿,谷反为滞,合污而下,发为泄泻
2.病理因素——湿邪,病机关键——脾虚湿盛
脾虚则内湿由生,湿盛则脾阳被遏,故以脾为主要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