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⑿曰蚣谭⑿陨鲈嗉膊 E曰颊哂刃胱⒁馀懦谴陨鲅姿滤祝氩榭购丝固濉⑺碊NA抗体,必要时进行肾穿刺活检。此外可查T3,T4及TSH以排除黏液性水肿。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水肿病证首先须辨阳水、阴水,区分其病理属性。阳水属实,由风、湿、热、毒诸邪导致水气的潴留;阴水多属本虚标实,因脾肾虚弱,而致气不化水,久则可见瘀阻水停。其次应辨病变之脏腑,在肺,脾,肾,心之差异。最后,对于虚实夹杂,多脏共病者,应仔细辨清本虚标实之主次。
二、治疗原则
发汗、利尿、泻下逐水为治疗水肿的三条基本原则,具体应用视阴阳虚实不同而异。阳水以祛邪为主,应予发汗,利水或攻逐,同时配合清热解毒、理气化湿等法;阴水当以扶正
各论 第五章 肾系病征为主,健脾温肾,同时配以利水、养阴,活血,祛瘀等法。对于虚实夹杂者,则当兼顾,先攻后补,或攻补兼施。
三、证治分类
(一)阳水
1.风水相搏证
眼睑浮肿,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来势迅速,多有恶寒,发热,肢节酸楚,小便不利等偏于风热者.伴咽喉红肿疼痛,舌质红,脉浮滑数。偏于风寒者,兼恶寒,咳喘,舌苔
代表方:越婢加术汤加减。本方有宣肺清热、祛风利水之功效,主治风水夹热之水肿证。
常用药:麻黄、杏仁,防风,浮萍疏风宣肺;白术,茯苓,泽泻、车前子淡渗利水;石膏、桑白皮,黄芩清热宣肺。
风寒偏盛,去石膏,加苏叶、桂枝,防风祛风散寒;若风热偏盛,可加连翘、桔梗,板蓝根、鲜芦根,以清热利咽,解毒散结;若咳喘较甚,可加杏仁、前胡,以降气定喘;如见汗出恶风,卫阳已虚,则用防己黄芪汤加减,以益气行水;若表证渐解,身重而水肿不退者,可按水湿浸渍证论治。
2.湿毒侵淫证
眼睑浮肿,延及全身,皮肤光亮,尿少色赤,身发疮痍,甚则溃烂,恶风发热,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滑数。
证机概要:疮毒内归脾肺,三焦气化不利,水湿内停。
治法:宣肺解毒,利湿消肿。
代表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前方宣肺利尿,治风水在表之水肿;后
方清解热毒,治疮毒内归之水肿。二方合用共起宣肺利水,清热解毒之功,主治痈疡疮毒或乳蛾红肿而诱发的水肿。
常用药:麻黄、杏仁、桑白皮、赤小豆宣肺利水;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清热解毒。脓毒甚者,当重用蒲公英、紫花地丁清热解毒;湿盛糜烂者,加苦参、土茯苓;风盛加白鲜皮,地肤子;血热而红肿,加丹皮,赤芍;大便不通,加大黄,芒硝;症见尿尿血,乃湿热之邪下注膀胱,伤及血络,可酌加凉血止血之品,如石韦、大蓟、荠菜花。
3.水湿浸渍证
全身水肿,下肢明显,按之没指,小便短少,身体困重,胸闷,纳呆,泛恶,苔白腻脉沉缓,起病缓慢,病程较长。
证机概要:寒湿伤及脾阳,水湿不化
治法:健脾化湿,通阳利水。
代表方:五皮饮合胃苓汤。前方利水消肿,理气健脾制外泛之水湿,后方祛湿和胃,行气利水除内胜之水湿。二方合用消内外之水湿。
常用药:桑白皮、陈皮、大腹皮、茯苓皮、生姜皮化湿行水,白术、茯苓健牌化湿,苍术、厚朴燥湿健脾,猪苓、泽泻利尿消肿,肉桂温阳化气行水。若肿甚而喘,可加麻黄、杏仁、葶苈子宣肺泻水而平喘。 软弱,与上述水肿不同。此由脾气虚弱,气失舒展,不能运化水湿所致。治宜益气健脾,行气化湿,不宜分利伤气,可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浮肿甚,大便溏薄,可加黄芪、桂枝益气通阳,或加补骨脂、附于温肾助阳。并适当注意营养,可用黄豆、花生佐餐,作为辅助治疗,多可调治而愈。
4.肾阳衰微证
水肿反复消长不已,面浮身肿,腰以下甚,按之凹陷不起,尿量减少或反多,腰酸冷四肢厥冷,怯寒神疲,面色咣白,甚者心悸胸闷,喘促难卧,腹大胀满,舌质淡胖,苔
脉沉细或沉迟无力。证机概要:脾肾阳虚,水寒内聚。治法:温肾助阳,化气行水。代表方: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加减。
主,表情淡漠,动作迟缓,形寒肢冷,治以温补肾阳为主,方用右归丸加减。病至后期,因肾阳久衰,阳损及阴,可导致肾阴亏虚,出现肾阴虚为主的病证,如水肿反复发作,精神疲惫,腰酸遗精,口渴干燥,五心烦热,舌红,脉细弱等。治当滋补肾阴为主,兼利水湿,但养阴不宜过于滋腻,以防伤害阳气,反助水邪。方用左归丸加泽泻、茯苓、冬葵子等。肾虚肝旺,头昏头痛,心慌腿软,肢困者,加鳖甲,牡蛎、杜仲,桑寄生、野菊花,夏枯草。如病程缠绵,反复不愈,正气日衰,复感外邪,证见发热恶寒,肿势增剧,小便短少,此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之证,治当急则治标,先从风水论治,但应顾及正气虚衰一面,不可过用解表药,以越婢汤为主,酌加党参、菟丝子等补气温肾之药,扶正与祛邪并用。
5.瘀水互结证
水肿延久不退,肿势轻重不一,四肢或全身浮肿或伴血尿,以下肢为主,皮肤瘀斑,腰
部刺痛,舌紫暗,苔白,脉沉细涩。
证机概要:水停湿阻,气滞血瘀,三焦气化不利
治法:活血祛瘀,化气行水。
代表方: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前方活血化瘀,后方通阳行水,适用于水肿兼夹瘀血者或水肿久病之患者。
常用药:当归、赤芍、川芎、丹参养血活血;益母草、红花、凌霄花、路路通、桃仁活血通络;桂枝、附子通阳化气;茯苓,泽泻、车前子利水消肿。
全身肿甚,气喘烦闷,小便不利,此为血瘀水盛,肺气上逆,可加葶苈子、川椒目,泽兰以逐瘀泻肺;如见腰膝酸软,神疲乏力,乃为脾肾亏虚之象,可合用济生肾气丸以温补脾肾,利水肿;对气阳虚者,可配黄芪、附子益气温阳以助化瘀行水之功。
对于久病水肿者,虽无明显瘀阻之象,临床上亦常合用益母草,泽兰、桃仁、红花等药,以加强利尿消肿的效果。
'预防调护'
1.避免风邪外袭。外感风邪是水肿发生与复发的重要因素,为防止风邪外袭,病人应注意保暖;感冒流行季节,外出戴口罩,避免去公共场所;居室宜通气,经常用食醋熏蒸,或用艾叶消毒香焚点,进行空气消毒。长期水肿病人卫表多虚,应参加体育锻炼,常服玉屏风散等,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2.防止水湿外侵。生活环境潮湿者,宜迁居干燥处,平时应避免冒雨涉水,或湿衣久穿不脱,以免湿邪外侵,造成水肿发生。
3.注意调摄饮食。水肿病人应忌盐,肿势重者应予无盐饮食,轻者予低盐饮食(每日食盐量3—4克),肿退之后,亦应注意饮食不可过咸。若因营养障碍而致水肿者,不必过于忌盐,饮食应富含蛋白质,清淡易消化,忌食辛辣肥甘之品。
4.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抓破皮肤。水肿病人水液潴留肌肤,皮肤绷紧,容易破损,此外,水肿病人长服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皮肤容易生痤疮,故在洗澡时防止擦伤皮肤,避免抓搔肌肤,以免皮肤感染。对长期卧床者,皮肤外涂滑石粉,经常保持千燥,并定时翻身,以免褥疮发生,加重水肿的病情。
5.每日记录水液的出入量。水肿期间,应严格记录出入量,每日测量体重,以了解水肿的进退消长。若每日尿量少于500毫升寸,要警惕癃闭的发生。
6.坚持治疗,定期随访。水肿患者若已治愈,仍应长期随访,定期复查。若脏气已伤,
未能治愈,必须长期治疗,以期延缓病情进展,保持相对健康,尽量带病延年。
7.劳逸结合,调畅情志。患者应起居有时,避免过度劳累,节制房事,凋摄情志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结 语'
水肿是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表现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病证。病因有风邪袭表,疮毒内犯、外感水湿,饮食不节及禀赋不足、久病劳倦。形成本病的机理为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合,三焦气化不利。临床辨证以阴阳为纲,分清病因,病位,还须注意寒热、虚实的错杂与转化。治疗方法,阳水应发汗、利水、或攻逐,以祛邪为主,同时配合清热解毒、健脾理气等法;阴水当温肾健脾,以扶正为主,同时配以利水、养阴,活血、祛瘀等法。对于虚实夹杂者,或先攻后补,或攻补兼施,须视证的性质、轻重、转变趋势而灵活应用。各种冶法中尤应慎用攻逐法,以免伤正。一般而言,阳水易消,阴水难治。由于疮毒内侵及饮食不足所致水肿,治疗得当,水肿可望治愈。若阴水日久,导致正气大亏,肺,脾、肾三脏功能严重受损,则难向愈,且常易转变为关格,癃闭,胸痹,心悸,眩晕等证。
'临证备要'
1.提高临诊辨证能力:水肿病证,病因繁杂,病理变化复杂多变,累及脏腑众多,因正确辨证尤为重要。掌握不同病因致病特点,以及不同脏腑病损的证候特征,有利于提下篇 各论 第五章 肾系病证
高临床辨证能力。一般而言,水肿头面为主,恶风头痛者,多属风;水肿下肢为主,纳呆身重者,多属湿;水肿而伴有咽痛溲赤者,多属热;因疮痍,猩红赤斑而致水肿者,多属疮毒。若水肿较甚,咳喘较急,不能平卧者,病变部位多在肺;水肿日久,纳食不佳,四肢无力,苔腻身重者,病变部位多在脾;水肿反复,腰膝酸软,耳鸣眼花者,病变部位多在肾;水肿下肢明显,心悸怔忡,胸闷烦躁,甚则不能平卧者,病变部位多在心。对于几个病因夹杂,多个脏腑同病者,须结合病史及水肿病机传变规律综合分析。
2.正确使用攻下逐水法:攻下逐水法是治疗阳水的一种方法,即《内经》“去菀陈茎”之意。只宜用于病初体实肿甚,正气尚旺,用发汗.利水法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