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把关氏的卒年提早,认为吊王和卿事不可信,如董每戡《说元杂剧“黄金时
代”》。又一种意见是把关氏的生年推迟,孙楷第《关汉卿行年考》推得最
迟,主张他生于公元1241 年到1250 年间,卒于公元1320 到1324 年间。香
港大学罗忼烈教授也同意此说。孙氏的一个理由是关汉卿和著名女演员、南
都名妓珠帘秀关系非同一般(田汉话剧《关汉卿》即以二人事业上相互支持,
生活上相互关心为主线)。公元1290 年珠帘秀在扬州还很有影响,若关汉卿
由金入元,此时己过60 岁,与珠帘秀不相配。但也有人反向道:难道60 岁
左右的剧作家就不可以和正当年华的女艺人亲密往来吗?总之,诸家目前只
能在“关汉卿大约生活在十三世纪”这个大概念下取得一致。
关汉卿共写了60 多个剧本,现存署名关氏所作之剧本尚有10 余个。其
中《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望江亭》等诸家都肯定是关氏
作品;而对其余近1/3 剧本的考订则不能取得相同观点。《五侯宴》、《陈
母教子》的曲文宾白风格,有人认为和关氏其他剧本有异。又如《单鞭夺槊》
是关氏作还是尚仲贤作,或第三者作,《西厢记》第五本是否关氏续作等,
自明清以来一直聚讼纷坛。
(缪依杭)
女词人贺双卿是何许人?
一些报刊相继介绍了一位清代女词人贺双卿(生于康熙、殁于乾隆年间)
的事迹。说她的词是“古今逸品”,可称为“清代第一女词人”。又说她写
词,皆身边事、周围人,感情真挚,常以民间妇女口吻用笔,朴素生动,细
腻悲怆。请读《凤凰台上忆吹萧》:“寸寸微云,丝丝残照,有无明灭难消。
正断魂魂断,闪闪摇摇。望望山山水水,人去去隐隐迢迢。从今后,酸酸楚
楚,只似今宵。青遥,问天不应,看小小双卿,弱弱无聊。更见谁谁见,谁
痛花娇?谁望欢欢喜喜,偷素粉写写描描?谁不管,生生死死,暮暮朝朝?”
一首词,全用源于生活的语言,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却巧用叠字,咏叹回
环,使得词意格外婉约多姿,缠绵悱恻,是长期生活在下层、倍受压迫、欺
凌的双卿自述境况的凄绝哀歌。其艺术造诣即使不说可与宋代著名女词家李
清照媲美,却也真是“如小儿哝哝絮絮,诉说家常,见见闻闻,思思想想,
曲曲写来,头头是道。作者不自以为词,而阅者亦忘其为词。而情真语质,
直接三百篇之旨,岂非天籁?岂非奇才?”(黄燮清《国朝词综续编》)
第一个把双卿介绍给人们的是乾隆丁已进士、江苏金坛的史震林,他在
《西青散记》这本书中写了双卿,对她的诗词作了介绍。随后,生活于史震
林之后的董潮,道光年间海盐黄燮清,清末南陵徐乃昌都用重笔浓彩描绘了
这位颇负才气的民间女词人。徐志摩亦曾向别人推荐过由张寿林编的《贺双
卿雪压轩集》。正当词界对双卿诗词掀起一股小小热潮时,半路杀出程咬金,
1929 年11 月2 日,胡适撰文《贺双卿考》,全盘否定“贺双卿”,说没有
这个人,是“这班穷酸才子在白昼做梦时‘悬想’出来的‘绝世之艳,绝世
之慧,绝世之幽,绝世之韵’的佳人”。他提出五疑:一疑为各位作者称“双
卿”不同;二疑为“籍贯”一说“丹阳”,一说“金坛”;三疑为“性格”
有异;四疑为年龄提法不一;五疑为病中苦力女子在“芦叶”上写长词调不
可信。这五疑并没有被人们所接受。胡文发表后,上海将《西青散记》数次
再版。丹徒陈廷悼在《白雨斋词话》中再度溢美双卿词,臧励龢将双卿编入
《中国人名大辞典》,叶恭绰收双卿词入《全清词钞》,肯定双卿之风盛起。
《西青散记》介绍双卿是这样说的“双卿者,绡山女子也”;董潮《东
皋杂钞》卷三《艺海珠尘·土集》说她”庆青,姓张氏”“金坛人”;黄燮
清《国朝词综续编》收双卿词11 首,称她“贺双卿”;徐乃昌《闺秀词》有
双卿小传,称“贺双卿,丹阳人”;民国16 年付印的《丹阳县志》载:“贺
双卿,丹阳蒋墅人,适金沙周氏”。而同时付印的《续志·卷二十四》称:
“双卿姓贺,丹阳人”并不提蒋墅。这里提出的问题是:一、贺双卿或双卿,
或张庆青;二、丹阳人或丹阳蒋墅人,或金坛人;三、绡山女子与适金沙周
氏。据丹阳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9 个月的调查材料说:《丹阳县志》与
《金坛县志》的各种版本均没有“绡山”字样,《金坛县志》也不载双卿事;
丹阳蒋墅乡有贺姓,却无其传说。《西青散记》中说,史震林同时代人、蒋
墅乡塾先生贺定敷闻说双卿便要一访。蒋墅贺姓居住相近,两人却互不相知。
这材料本身对双卿的存在就提出了一个疑问。金坛县境内的方山附近有个叫
小尖山的地方,山上有一庙,二层建筑,曾称为“西乾禅院”,登楼可以看
到茅山山顶石级,庙后有巨石,北边断崖,庙旁是竹园,民间传说是一进士
隐居读书的书院。这些实景却与《西青散记》中的“绡山”描写近似。丹阳
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认为:“长期生活在生活底层,官场不得意的史
震林,接触了不少受封建压迫的不幸女子,诗人同情她们,为她们发出了不
平的哀鸣。贺双卿是史震林借托的人物。”这一观点被一些学者所赞同。
到底有没有贺双卿其人,争执近百年来未有定论,这场争论还需持续多
久,尚不得而知。
(张国擎)
王国维何故自沉昆明湖?
王国维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和史学家,不论是词曲的研究,还
是古文字、古器物,甚至殷商制度及西北历史地理的考据,他都有独到的造
诣,卓越的成就,郭沫若曾称他为“新史学开山祖”。但他却在1927 年6
月2 日,年方五十,正是学术研究的黄金时期之际,不明不白地自沉于北京
的颐和园昆明湖,到底是什么原故?这引起了人们极大兴趣,有不少人对此
作了猜测。
在他刚弃世之时,认为他是殉清而死者不乏其人。因为他是清朝遗老,
所以人们几乎都说他的自杀是为了完节。梁启超甚至比之为“不食周粟”的
伯夷、叔齐,为楚国“忧愁忧思”,赋《怀沙》而自没于汨罗江的屈原。其
根据有两个:一是王国维死前的遗嘱,内中有“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
世变,义无再辱”四句,被认作他殉清的誓言。再是因为伪满为他举行了葬
礼,并且伪皇帝溥仪还赐谥“忠悫”于他。但是其后许多人就认为殉清说不
可靠。因为虽然王国维做过清朝的官,溥仪被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赶出故宫
到日本后,王国维确实也去觐见过“皇上”。但是当溥仪逃到天津时,他并
未随驾前往,没有像陈宝琛,郑孝肴,罗振玉等清宫重臣一样,效命于复辟
阴谋,卖身给日本政客,而是潜心于学术研究中,没有充当清室复辟活动的
骨干,溥仪在他生前给他荣誉、官衔也只是想利用他在学术上的名气为清室
增添名誉。而且当傅仪决心以天津为复辟基地时,他却赴清华研究院当教授
去了,只是表面上拖着一条辫子,而实际上业已“失节”了。他还认真研究
过中国王朝的更迭,对历史上的节士、遗老并不怎么膜拜,这说明他与清室
的关系并不怎么密切,不可能忠到“殉清”、愚到“完节”的地步。再加上
后来傅仪说王国维“遗嘱”为罗振王伪造,溥仪的赐谥也是因受骗而行,所
以尽管还有人持殉清一说,但大多数人都持怀疑态度了。
郭沫若在《鲁迅与王国维》一文中,指出王国维的死并非殉清,而是因
为“罗(振玉)在天津开书店,王(国维)氏之子参预其事,大折其本。罗
意大不满于王,王之媳乃罗之女,竟因而大归。这很伤了王国维的情谊,所
以逼得他竟走上了自杀的路”。郭老是推测王国维认为罗振玉这样做失了他
的面子,是存心让他无颜面于人世,因而羞愤而死的,但是人们多以为证据
不足。
还有人认为他的死是因为罗振玉的逼债。这源起于两件传闻:一是溥仪
在《我的前半生》中所记叙的,即清帝内务府大臣绍英托王国维代售一批字
画,事被罗振玉知悉,因以为之代卖为名,从王国维手中把字画取走了。此
时,王国维正欠罗振玉一笔债,所以,罗振玉就把字画卖出去,所得的一千
余元作为王国维应还他的债款通通扣下,王国维对绍英的催促无法答复,故
而自杀。再一件是史达在《王静庵先生致死原因》一文中所述的,说是罗振
玉因故把他的女儿(王国维的儿媳)接回家后,不事改嫁,让她在家为夫守
节,逼迫王国维每年拿出两千元钱作津贴。这还不算,罗振玉又放出一枝毒
箭:王国维先前在日本与他做过一趟生意,赚了些钱,仅王国维名下就分到
一万多元,但钱仍在他手中。罗振玉忽发奇想,又兜搭王国维做了一趟生意。
王国维因为不谙“治生之术”,听凭罗振玉摆布,因而不仅其本大折,而且
还背下了罗振玉不少债,罗振玉催逼很紧,并与之绝交。王国维对此“又惊
又愤”,因而萌生短见。传闻虽不同,但都说明王国维是被罗振玉逼死的。
后来有人认为罗振玉伪造“遗折”就是为了掩盖他自己曾与王国维绝交,向
他逼债这一事实真相的。
祖保泉在《关于王国维三题》一文中认为王国维是慑于北伐革命军而死
的。因为他听说湖南豪绅叶德辉被革命军杀了,并且又听说革命军要杀拖辫
子的人,而他自己当时正是拖着一条辫子的清朝遗老,在被杀者列。与其被
杀,不如自杀,兴许还可博得“忠清”的美名。因此他果真自杀了。但人们
以为王国维是不会这么做的,不符合他的为人,不足置信。
刘雨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