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面积二千四百八十一平方市里,人口二十二万二千七百五十八人。”
此外,根据《汉书·地理志》记载,云梦泽在南郡华容县(今湖北省潜
江县西南)的南面,一般认为它的范围并不大,也不包括洞庭湖。可是晋代
以后的经学家将古云梦泽的范围越说越大,一般都把洞庭湖包括在内。上海
电视台拍摄的电视片《洞庭湖》也沿袭此说,云:洞庭湖在战国时代是云梦
泽的一部分,面积约四万平方公里。后来云梦泽逐渐干涸,成为现在这个模
样。。
为什么云梦泽会发生地名不固定、地点不明确、范围不肯定的情况呢?
究其原因可能与汉代司马相如所作的《子虚赋》有关。《子虚赋》云:“臣
闻楚有七泽,尝见其一。。云梦者,方九百里”,“其东则有蕙圃:蘅兰芷
若,芎牌巍保捌淠显蛴衅皆阍蟆!5墙店u靡,案衍坛曼,缘以大江,
限以巫山”,“其西则有涌泉清池。。有神龟蛟鼍、瑇瑁鳖鼋”,“其北则
有阴林:其树梗楠豫章,桂椒木兰。。”《子虚赋》将云梦泽描绘成范围极
其广大、物产异常丰富的巨湖大泽。据《中国文学史》第一册载:此赋深受
汉武帝的赞赏,汉武帝读了《子虚赋》后说:“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
后来他召见司马相如,并因此赐给他一个官职。从此,右云梦泽横跨长江南
北、囊括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的说法,就广泛流传了,直至今天还有巨大
的影响。例如1979 年出版的《辞海》“云梦”条,其释义②云:“据今人考
证,古籍中的‘云梦’并不专指以‘云梦’为名的泽薮,一般都泛指春秋战
国时楚王的游猎区。此区大致包括整个江汉平原。。南则春秋时兼有郢都以
南的江南地,战国时改为限于江北。在这个区域内,也不全属于‘云梦’,
错杂着许多已经开垦了的邑居聚落。”众所周知,郢都在今湖北江陵县,故
上述也说明“云梦”曾经横跨长江南北。
云梦泽到底在哪里呢?它的范围究竟有多大呢?有不少人提出过这样的
问题。再说,确定云梦泽的范围,对于研究江汉盆地、洞庭盆地的发育历史
和水系变迁,开发利用地区的水资源和地下矿产资源,都有重要意义。为此,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蔡述明等人,曾经研究了湖北省近500 个大小湖
泊及其资料,从地质地貌的角度,对云梦泽提出质疑。后来,他们又多次深
入湖区实地踏勘,并对江汉…洞庭平原大面积钻孔资料和湖泊成因类型进行研
究,探讨了江汉平原河流阶地的分布规律以及鱼类区系组织和地理环境的一
致性,结果正式发表论文,认为从第四纪(距今二三百万年)以来就不存在
横跨长江南北的古云梦泽。
这个新观点,受到了我国历史地理和地质地貌方面有关专家、教授的重
视和支持,以伍献文教授为主任委员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学术委员
会对此给予很高的评价。北京、上海、南京、广州、武汉等地的一些科学家
认为,这个新观点“依据可信,思维推论合理”,“与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结
果完全吻合”,“对今后统一对古云梦泽的认识将起决定性的作用”。
综上所述,过去有云梦泽范围和地点之争,近来有云梦泽存在与否之议,
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究竟如何?应该说至今仍是一个悬案,还是请历史地
理学家及有关科学家共同来协商解决吧!
(吴其宽)
古代曾国到底在哪里?
关于曾国其名,在春秋、战国的文献里,均没有记载。但是从宋代开始,
却有曾国出土的青铜器见于著录。近10 多年来,在河南、湖北的南阳盆地南
部和湖北枣阳、随县一带的随枣地区,相继出土了不少曾国的青铜器。特别
是1978 年随县擂鼓墩曾侯乙墓的出土,说明春秋战国时代存在一曾国,确无
疑义。那么,这个曾国究竟在哪里?今天学术界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曾国即是随国。理由是:(一)存在时间相符。《国语·郑
语第十六》记述西周末年周人史伯语曰:“。。当成周者,南有荆蛮、申、
吕、应、邓、陈、蔡、随、唐。。”。说明随至迟在西周晚期即已立国。而
见于现存历史记载中的随国的最后一次活动,是与楚、陈、许等国联兵攻围
蔡国。时为春秋末年。可见,随大约建于西周末年,亡于战国初期。对于出
土的曾国青铜器考证鉴定发现,这些器物均为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时物。曾
侯乙墓在1978 年出土,又进一步证明曾国在战国初期尚存。据文献推知,汉
淮间小国能维持到战国初年不灭的,只有随国,然曾国尚存,可见曾即是随。
(二)所处地域相同。曾国器物出土地点,迄今以随枣走廊东南端,今随县、
安陆、京山之间较为密集。根据文献资料记载,在相同时期,这一带为随国
的所在地。1978 年发现的曾侯乙墓,又在随县附近。随是随国国都所在地。
按国君之墓,应葬在国都,因此曾即是随。(三)姓氏相吻。随是姬姓之国,
史有记载。但1979 年4 月,距随县县城1。5 公里处出土的季氏梁青铜器,中
有一季怠戈,上有记载物主国别、官职及其与周王室关系的铭文,证实曾国
也是姬姓国。(四)据《左传》记载,定公四年,吴、唐、蔡三国大举攻楚,
打下楚之郢都,昭王败走奔随,随人庇护昭王,拒三国之兵。而曾侯乙墓发
现,楚惠王曾制一套编钟、镈放在曾国宗庙祭祀曾侯。强大的楚国对小国之
君如此敬重,很可能是与随人保护昭王事有关,具有报德之意。可见当时曾
国之君,是保护过昭王的随人后裔。(五)在古籍中,一国二名的记载很普
遍。如河南附近的吕国又称甫,山东附近的州国又称淳于,楚称荆,魏称梁,
比比皆是。所以,曾很可能即是随。
另一种说法不同意上述见解,他们认为,考古发现的曾国,显然不同于
文献记载的随国,而是史籍上的缯国或鄫国。他们不同意曾即是随的理由是:
(一)春秋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国君墓葬不一定都在国都。许多小的诸侯国
由于封地狭小,国君墓葬只能在国都附近。较大的诸侯国则有特定的国君墓
地。如鲁国国君墓地不在国都曲阜而在阚(距曲阜100 多公里)。《史记·秦
始皇本纪》列举秦的国君葬地,其中不少不在国都。曾侯乙墓在随,未必就
能说是随地是曾的国都。相反,根据楚王熊章钟铭文记载,楚惠王是得到来
自西阳的讣告因而为曾侯乙制作宗庙用的编钟等礼器,送到西阳进行祭奠
的。可见战国初期曾的国都不在随而在西阳,即今河南光山县西南。(二)
从文献记载看,随国是汉东姬姓国中较大的诸侯国,可谓“汉东之国,随为
大”。但它从春秋前期起,逐渐沦为楚的附庸。战国初期史料中随已消失,
极可能已灭亡。而曾国直到战国初期,还是个拥有较大经济力量的独立的诸
侯国。(三)楚惠王为曾侯乙铸造宗庙礼器,给曾以很高礼遇,决非因随人
保护过昭王而报德,而是当时曾处的政治地位和楚王在政治斗争中的需要决
定的。(四)把曾与随当作一国二名的解释,不妥。不能因商又称殷,吕又
称甫,从而作出简单类比。当时一国二名,都有它的原因。多数是由于迁都,
这在文献中都有明确记载。但所有文献在讲到随时一律称“随”,而所有出
土的青铜器又一律称“曾”,丝毫看不出其中有一国二名的关系。那么,为
什么认为曾国即是文献记载中的缯国或鄫国呢?主要理由是:第一,古书上
曾和缯、鄫相通。缯、鄫两国,古籍有记载如“申、缯、西戎方强。。”当
时申为南方强国,又联合缯、西戎,力量强大。《国语·晋语一》记载史苏
说:“申人、鄫人召西戎以伐周,周于是乎亡。”《史记·周本纪》也有类
似记载。所以,把曾国看作缯或鄫,是有道理的。第二,古代有两个曾国,
一为姒姓,就是春秋时代在今山东苍山西北的鄫国。另一个姬姓,在南阳盆
地南部,与申相邻。(三)西周时代姬姓曾国的国都在后来楚国方城附近的
缯关、缯丘一带。后为日益强大的楚国的逼迫,曾向东南进入随枣走廊。因
此,在今河南新野发现曾国铜器和文物,在随枣走廊及其东南端附近地带出
现曾国文物,就都可以理解了。
除此之外,还有第三种观点。认为春秋时期楚随对立,楚武王三次伐随,
第三次竟死于军中。而从曾侯乙墓的发现看,年事已高的大国之君楚惠王竟
为小国之侯曾侯乙送了一份厚礼,说明楚曾关系很友好。如果曾即是随,则
很可能是曾人在楚王怂恿下,钻入随内,通过宫庭政变夺取随国,就像田氏
伐齐一样。
三个“谜底”,当以何者为是?看来尚难以定于一说。
(沈敖大)
“东临喝石”的碣石今在何处?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是曹孟德在建安十二年(205 年)北征乌桓回军途中,在碣石登临观
海时写下的壮丽诗篇。曹诗描绘的这处幽州观海胜地,令人神往,难怪乎史
载北魏太武帝、北齐文宣帝、唐太宗等都曾登碣石,临沧海,舞文弄墨,刻
石赋诗。沧海桑田,物换星移,当年曹孟德登临的碣石至今在哪里呢?自汉
代以来,古碣石的地望问题,聚讼纷坛,悬而未决。各家说法基本可分为四
种:一是以《汉书·地理志》、《明一统志》、《永平府志》、《读史方舆
纪要》、《昌黎县志》为代表的“昌黎说”;二是以《魏书·地形志》、《隋
书·地理志》、《元和郡县补志》、《通志》、《通考》为代表的“卢龙说”;
三是以东汉文颖说、《水经注》、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