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载,郑和于“宣德庚戌(五年),钦奉上命,前往西洋,至癸丑(八年),
卒于古里国。”又祝允明《前闻记》载,这次航行,船队是于宣德七年十一
月十八日到达古里,宣德八年二月十八日,由忽鲁谟斯回国,三月十一日又
到达古里,三月二十日由古里大船回航,六月二十一日进太仓,七月六日
回到南京。所以明确郑和是在第七次下西洋的归国途中死在古里的。应是葬
在爪哇之三宝垅。1984 年《新民晚报》连载在田邀撰《宝船与神灯》中谈到,
郑和是宣德七年(1432 年)返航途中,卒于海上,葬于三宝垅的。今印尼爪
哇三宝垅,有三宝洞,供有郑和像,三宝洞旁有三宝墩,相传为郑和墓。三
宝垅因纪念郑和而名。但南洋学者对郑和葬三宝垅之说,认为是传说附会,
不足为信。如郑健庐《南洋三月记》载:“今三宝洞旁之土墩,即为景弘之
墓,相传为三宝大人埋骨之地。”故此三宝当为王景弘,但王景弘是否死在
爪哇也是个谜。
第四种看法认为郑和卒于海上,葬在海洋。据康熙《江宁县志》载:“三
保太监郑和墓,在牛首山之西麓。。。卒于古里国,此则赐葬衣冠处也。”
对此,南京郑和后裔曾谈及,回民之风俗,人死后三日内要速葬,以白布裹
身,深埋不附棺,如死海上,即行水葬。并听祖辈人讲:“三保下西洋,自
身难保。”郑和死在海外,遗体是不可能运回安葬的。故极有可能是在海上
水葬了。当时有其随从称“黑大人”者,携回郑和发辫和靴子,赐葬牛首山,
故牛首山墓是衣冠家。
关于牛首山郑和墓的具体地点,由于史载也不明确,长期以来不为人们
确知,30 年代曾有学者专为寻访。罗香林在《牛首山之行》中说“郑和墓在
牛首山西南三里狮子山乌石村”。朱泚著《金陵古迹图考》,谈他曾在南京
南郊遍访郑和墓不得。解放后,南京市文物工作者经多年文物普查,于1964
年第一次正式报道了牛首山郑和墓地的确切地点。现已进行了修理、植树,
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并决定重立墓碑以作永久纪念。
郑和墓地在牛首山南麓,谷里乡周昉村,西邻郑家村,原住守坟户,至
解放前仍有守坟田三四十亩。当地群众称此为“马回回坟”。墓坐北朝南,
北对牛首山顶古塔,南望开阔坡地和长江,并有马鞍形山冈为屏障,是一处
背有靠、前有照、周有抱的“风水宝地”。这种依山建坟的葬地,只有封建
王族贵戚才能享有。据传当年墓区原有神道石刻、巨石碑座、单拱小桥,惜
今皆不见任何可证的标志。因此,这是否郑和墓?如果是,那是真墓,还是
衣冠冢?仍是个耐人寻味的谜。
(薛金度)
故宫为什么称作紫禁城?
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今称故宫,旧称紫禁城。紫禁城始建于明永
乐四年至十八年(1406—1420 年),明、清两代有24 个皇帝在此执政。
1912 年,末代皇帝溥仪退位,但仍居宫中。1914 年,太和、中和、保和
三大殿辟为古物陈列所。1924 年,冯玉样发动北京政变,驱赶溥仪出宫。1925
年,成立故宫博物院,人们才渐渐称故宫而不名紫禁城。
紫禁城红墙黄瓦,金碧辉煌,一片皇家气派。皇家宫殿为什么称为紫禁
城呢?大致有如下三种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从中国古代“紫气东来”典故而来。传说老子出函谷关,
关令尹见有紫气从东而来,知道将有圣人过关。未久,老子果然骑青牛冉冉
而来。关令尹请老子写下了著名的《道德经》。后人便以为紫气是祥瑞之气,
是帝王、圣贤和宝物出现的先兆。杜甫作《秋兴》诗日:“西望瑶池降王母,
东来紫气满函关。”
中国古代以紫为贵,为君者方可着紫衣。南北朝以后,紫衣成为贵官公
服。至唐代,着紫衣有具体规定,只有亲王及三品以上官员方可着紫衣,五
品以上则着朱衣。白居易在《秦中吟歌舞》一诗中形容当时的朝廷说:“雪
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明代无名氏所作《万国来朝》记:“户列簪缨姓
字香,紫袍玉带气昂昂。”古代高级官员还于朝服外左肩负一紫色香囊,名
紫荷。
此外,古代将祥瑞之气称为紫云,将神仙居住之海称为紫海,将传说中
的仙人称为紫皇,将帝都郊野的道路称为紫陌。紫气东来,吉祥如意,紫禁
城中“紫”字正是由此典故而来。皇帝居住的地方,自古戒备森严,是寻常
百姓不可接近的禁地,所以称为紫禁城。
一种说法认为系据迷信和神话传说而来。皇帝自命为是天帝之子,郎天
子。传说天帝居住在天宫,天子自然也应居住在天宫。《广雅·释天》曰:
“天宫谓之紫宫”,皇帝遂将他住的宫殿称为紫宫。紫宫也称紫微宫,《后
汉书》记:“天有紫微宫,是上帝之所居也,王者立宫,象而为之。”《艺
文类聚》记:“皇穹垂象,以示帝王,紫微之则,弘诞弥光。”
我国古代道家称仙人之居所为紫府、紫清、紫台、紫阁,所以帝王将自
己的居住之所也称为紫台、紫阁。《文选》记:“若夫明妃去时,仰天太息,
紫台稍远,关山无极。”《艺文类聚》记皇家宫室“紫阁青台,绔错相连”。
古代天子之车以紫为盖,御辇又称紫轪。皇宫除称紫台、紫阁外,也称
紫庭、紫霄、紫阙、紫闼。皇太后所居宫室则称为紫房。车冠紫,宫冠紫,
城亦冠紫,紫禁城系由天宫——紫宫而来。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从古代“星垣”学说而来。古代天文学家将天上星垣
分为三垣、二十八宿及其它星座。三垣指太微垣、紫微垣、天市垣,而紫微
星垣处于三垣的中央,是代称天子的。紫微星即北斗星,群星环绕拱卫于四
周。古时有“紫微正中”之说和“太平天子当中坐,清慎官员四海分”之说。
古人既将紫微星垣比喻为天子,紫微垣即为皇极之地,因称帝王宫殿为
紫极、紫禁、紫垣,王维《敕赐百官樱桃》诗曰:“芙蓉阙下会千官,紫禁
朱樱出上兰。”白居易诗曰:“紫垣曹署荣华地,白鬓郎官老丑时。”(《长
庆集》十九)由此可见,“紫禁”的说法早在唐代即已有之。北京故宫南北
长961 米,东西宽753 米,周长约7 华里,占地1087 亩,全部殿堂屋宇达
9000 多间,四周城墙高10 余米,俨然是一座帝王之城,称紫禁城不仅名副
其实,且含天子之城的意思。从故宫的建筑看,太和殿居于故宫中极,最为
高大突出,象征着“天”的崇高和伟大。乾清、坤宁二宫,象征天和地;其
两侧的日精、月华二门,象征日和月;东、西六宫,象征十二星辰;而东、
西六宫以外的数组建筑,则象征天上的群星。这些象征性的建筑群,拱卫着
象征天地合壁的乾清、坤宁二宫,以显示天子“受命于天”和“君权神授”
的威严。
从“星垣”学来看,故宫的旧称——紫禁城,其命名与建筑设计可以说是珠
联壁合、高度统一的。
(华强)
文物篇
玉琮的用途是什么?
玉琮是良渚文化重器,因其造型奇特精巧、构图优美对称、寓意深奥神
秘而著称于世。1986 年浙江省余杭县反山、瑶山良渚文化大墓中玉琮上发现
雕琢精细、令人叹为观止的“徽像”(或称“神徽”)(见附图),更为中
外学者所瞩目,激起人们去揭示其蕴含奥秘的热情,玉琮遂成为一项世界性
的研究题目。
良渚文化玉琮一般可分为扁圆筒形和方柱形两大类:前者外壁以减地法
突出四块对称的长方形凸面,每一凸面上都以阴线琢刻有兽面纹,其琮身低
矮如镯状,故又称镯式琮。后者数量最多,其琮身外表呈正方形柱体,上比
下稍大,四面正中各琢刻有竖向的凹槽一道,同时又多在竖槽两侧凸面上刻
出等距的横向凹槽,把琮身分成若干节;每节以四角为中轴,在相邻的两个
凸面上对称琢刻出或繁或简的“兽面纹”。琮身上下端(射面)作圆形,中
心对钻有圆孔。这便是人们所称的“内圆外方”而中穿孔的方柱式琮,是规
范化后的典型玉琮。玉琮最早起源于良渚文化,分布范围以太湖流域江、浙、
沪为中心,然后向四周传播,在山东、安徽、江西、广东等地新石器时代晚
期遗址中也有零星出土。大致在商周之时传入黄河流域,其后历代各地均偶
有发现,甚至到明代还有仿自玉琮的青瓷器流行于世,可见玉琮前后延续了
数千年之久,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然而,王琮的用途是什么?古今学者歧议不一,莫衷一是。《周札·大
宗伯》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黄琮札地。”《考工记·玉
人》记:“璧琮九寸,诸侯以享天子;壁琮八寸,以钇福绘噻宕纾诤
以为权;大琮,十有二寸,射四寸,厚寸,是谓内镇,宗后守之;驵琮七寸,
鼻寸,有半孔,天子为权;豫琮八寸,诸侯以享夫人。”《公羊·定八年》
称:“琮,以发兵。“《周礼·典瑞》则说:“疏壁琮,以敛尸。”东汉许
慎《说文》释琮为“瑞玉”。清高宗弘历谓:“盖古时舁辂辇或以此饰竿头。
其无底而通,亦一证也。今定为扛头,旧讹为辋者,亦不必更易。”现代考
古学家郭宝钧在《古玉新诠》中认为琮的前身,“当为木制织机上后持综翻
交者耳。”“综何以能开合,实别有物高系之,此提系之物,即琮也。”“玉
制之琮,木制者之演变也。外方所以交错,内圆所以半转,牙身所以提综。”
那志良说:“玉字的篆书是‘王’,这三横画,是表示三块玉,当中的一竖
画,是表示绳子,是穿连这三块玉的绳子。”“后来,有人觉得先把玉琢成
几块,再用绳子穿联起来,何必琢成一块玉,用纹饰表示它是由几块玉串成
的,岂不省事?这种形状的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