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文化史500疑案-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气的,这已经为近代化学所证明。克氏的论文,于1810 年(清朝嘉庆十五年) 
在俄国《彼得堡科学院院刊》上发表。
克氏的文章发表以后,引起了国内外的各种反响,臧否之论纷起。1886 
年英国化学家德克瓦茨在《化学新闻》杂志上发表了一封公开信,特别提到
了克氏的这一论文,希望化学界能够予以足够的重视,并且进一步征求补充
的证明材料。1904 年法国著名的无机化学家摩瓦桑在《无机化学大全》一书

中,以肯定的语气述及中国学者最早知道氧气的存在。1919 年德国化学史研
究专家李普曼在《炼丹术的起源与发展》一书中,参考了克氏的论文,并扼
要摘录了原文,1926 年,在意大利出版的一种科学期刊里,刊登了意大利青
年莫齐阿利撰写的文章。他认为:克氏论文中所根据的材料和得出的结论, 
都是不可靠的。莫齐阿利否定克氏的理由有四点:一,中国古代的“气”是
指精神而言,不是后来西方所认识的气体,故“阴气”不能算作“氧气”; 
二,阴阳两字是雌雄的意思,用意很泛;三,当时不可能有制备氧气所必需
的玻璃器具和橡皮塞;四,水需要高温或遁电才能分解,这在当时也是办不
到的。由于莫齐阿利也没有看到过《平龙认》一书,因此他的意见也仅仅是
一种推测而已。1953 年,北京大学化学系翻译出版了由苏联学者涅克拉索夫
编写的《普通化学教程》,书中认为,中国唐代制备氧气(“阴”)的方法, 
“实质上和近代的非常相似”。1960 年,苏联学者第奥根诺夫在《化学元素
发现史》中,也提出了相同的观点,1976 年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
学技术史》第五卷第三分册中,以《一个中国人之谜:第八还是第十八?》
为题,详细引证和讨论了这一问题。他推测《平龙认》可能是18 世纪的托名
著作。
在国内,也有几种不同意见。袁翰青在《中国化学史论文集》中认为, 
《平龙认》是唐代人的著作。唐代某个炼丹术士通过观察发现有些物质燃烧
后能使空气发生变化,还可能观察到硝石加热后会放出气体,于是就用古代
的阴阳学说作解释。因此,《平龙认》所用“阴阳”两字,是一般的哲学上
的概念,还不能清楚地意识到空气的成分和氧气这一物质。总之,所有一切
可以看作在近代发现氧气之前所进行的“先驱工作”。要使唐代发现氧气之
谜得以解决,关键是找到《平龙认》原书。孟乃昌在《太原工学院学报》1980 
年第1 期上的《(平龙认)质疑》认为,《平龙认》一书,自克氏的论文发
表以来,至今国内外尚无人见到。而且克氏在论文中把成书时间说成是“至
德元年岁次丙申三月初九”,即公元756 年,但是,中国历史上并没有这个
日子,因为756 年被分成两半,就是一至六月的天宝十五年和只有七至十二
月的至德元年。另外,加上其他一系列疑点,孟乃昌认为《平龙认》一书是
克氏为了达到某一目的而编造的伪书。1980 年《科学画报》4 月号发表了叶
永烈的文章《对一件化学史悬案的新见解》,认为明代三宝太监郑和本姓” 
马”,因此《平龙认》是郑和所著。在同一刊物7 月号上,又发表了吴德铎
的三点不同意见,认为《平龙认》的年代、书名字体以及作者都值得进一步
深入探讨,至今尚不能作出最后定论。
可见,中国古代发现氧气的问题,确实还是一个尚待解开的历史之谜。
《平龙认》是否真有其书?如果真有其书,是唐代著作,还是后人伪托?倘
如原书不在了,是否可以通过其他方面的研究考证来解决这一悬案?等等。
这一切都是尚待我们去探讨的问题。
(冯兆平) 
黄道婆是上海人,还是海南人? 
黄道婆,是妇孺皆知的一位纺织能手,她一手掣三绽,错纱提花,日产
匹布的纺织技术,传遍江南。”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
子两匹布”的民谣,不胫而走,“松江布”也因此而名闻遐迩。

然而对这位首创纺织技术革新的黄道婆,其人其事的传说却各有不同。
一种传说,认为黄道婆是上海乌泥泾(现上海县龙华乡华泾镇)顾姓家的童
养媳,生年约为公元1270 年。16 岁那年,她同村里的另一位叫阿明的姑娘, 
两人瞒着婆妈,偷偷去龙华镇赶赴庙会游玩。庙会上万商云集,热闹非凡, 
当她俩看到五光十色的棉布摊时,顿觉眼花缭乱,手摸棉布,细密柔软,爱
不释手。经过打听,才知道这些棉布,是从海南岛崖州地方贩运来的,叫“黎
锦”。黄道婆想到自己曾受婆妈的虐待,沉寂的心灵深处,萌生了到海南学
习“黎锦”工艺的嫩芽。
一次偶然的机会,乌泥泾停泊着一艘来自远方的货船。黄道婆知道了, 
便约好阿明姑娘,两人摸黑远离了婆妈的虎口,溜进了这艘货船。途中受尽
了种种非人的折磨,阿明不幸死去,幸存的黄道婆,辗转来到海南岛,经过
几翻周折,总算找到了崖州,拜黎族姐妹为师,经过30 多年的苦心学习,练
得一身好手艺。学成之后,她辞别亲爱的黎族媪娣,重回乌泥泾,传播她的
纺织技术,有诗为证: 
崖州布被五色缫,粗雾紃云灿花草。
片帆鲸海得风归,千轴乌泾夺天造。
(诗见清同治《上海县志》) 
里人张之象得悉黄道婆归来的消息,感泣悲恸,为她立祠于张家湾,不
幸被毁;后又有张所望(明山东布政使)重建于宁国寺两,称“先棉祠”。
另一种说法是,黄道婆既受婆妈虐待,又遭官府逼迫,夤夜偷渡黄浦江, 
羁留于浦东一所道院里,后随海南岛云游来道院的师姨去崖州。郭伯南、刘
福元的《新编中国史话》和徐立亭等人的《中华五千年》都采用了这种说法。
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黎族简史》说:她在崖州40 年,在学习过程中创造
出一套先进的棉纺工具与技术,对我国棉纺技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两种说法略有不同,但黄道婆是上海乌泥泾人,这一点,是有根有据、
无可非议的。但近来有人提出另一种说法,说黄道婆是海南岛人,大概故事
是这样的: 
十七八岁的娜邬(姑娘)黄道婆。私下结识了一个名叫得曼的男青年, 
两人朝夕相处,海誓山盟。这事给峒公(族首领)知道了,被认为是血缘结
亲,破坏规训,逼迫黄道婆离家,幽禁在深山洞穴内,得曼知道后,屡次设
法相救,然峒公禁守严密,未达到目的,只能偷偷以食物佐助,达20 年之久, 
峒公去世后,黄道婆才被放出山洞,然已双鬓斑白。从此,她出家为道,远
涉印度、南洋等地考察,学到不少播种木棉、纺织、染色等技术,后来又随
海舶来到上海,时正值元朝江南木棉提举司催征“贡布”紧逼,民怨载道之
时,她就落脚于乌泥泾,后终天年,墓筑于钱粮庙(现华泾镇北一里许)西
侧,据清同治《上海县志》记载有元朝惠州(今广东惠阳以东沿海一带)知
府王逢的诗句,两首诗是这样写的: 
前闻黄四娘,后称宋五嫂。
道婆异流辈,不肯崖州老。
道婆遗爱在桑梓,道婆有志复赤子。
荒哉唐元万乘君,终腼长衾共昆弟。
从两诗含义来看,称道婆为“异流”,遗忘了自己可爱的家乡,又不肯
“老”在崖州。而有志于造福炎黄子孙。而又始终称她为“道婆”而不冠以

黄姓,似有来自海南岛的可能,但证据也不足。更重要的是向我们提出了一
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前闻黄四娘”,说明在黄道婆以前,就有人在这方面
下过功夫。“后称宋五嫂”在黄道婆以后,又有人加以发展。可惜有关“黄
四娘”与“宋五嫂”两人的史迹记载,比黄道婆还要少,且到目前为止,还
没有发现她俩的民间传说。
无可置疑的,处于兵燹连年、民不聊生的南宋末年,一个农村弱女子, 
有心于纺织技术的创新,含辛茹苦,飘洋过海,成名流芳于后世,实属难能
可贵。然这位惠州知府的留言,不无一定的参考价值。
由于年代久远,史料缺乏,所以关于黄道婆的籍贯、身世、业绩,都没
有一个完整、可信的说法。但她在中外历史上作为一个杰出的革新者的地位, 
却是世所公认的。
(胡志新) 
《几何原本》何时传入中国? 
也许这算不上是个谜。稍具文化修养的人都会告诉你,欧几里德《几何
原本》是明末传入的,它的译者是徐光启与利玛窦。但究竟何时传入,在中
外科技史界却一直是一个悬案。
著名的科技史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有理由认为, 
欧几里德几何学大约在公元1275 年通过阿拉伯人第一次传到中国,但没有多
少学者对它感兴趣,即使有过一个译本,不久也就失传了。”这并非离奇之
谈,元代一位老穆斯林技术人员曾为蒙古人服务,一位受过高等教育的叙利
亚景教徒爱萨曾是翰林院学士和大臣。波斯天文学家札马鲁丁曾为忽必烈设
计过《万年历》。欧几里德的几何学就是通过这方面的交往带到中国的。14 
世纪中期成书的《元秘书监志》卷七曾有记载:当时官方天文学家曾研究某
些西方著作,其中包括兀忽烈的的《四季算法段数》15 册,这部书于1273 
年收入皇家书库。“兀忽烈的”可能是“欧几里德”的另一种音译,“四擘” 
是阿拉伯语“原本”的音译。著名的数学史家严敦杰认为传播者是纳西
尔·丁·土西,一位波斯著名的天文学家。
有的外国学者认为欧几里德《几何原本》的任何一种阿拉伯译本都没有
多于13 册,因为一直到文艺复兴时才增辑了最后两册,因此对元代时就有
15 册的欧几里德的几何学之说似难首肯。
有的史家提出原文可能仍是阿拉伯文,而中国人只译出了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